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 工笔画 > 清代高凤翰字画莲塘清供图轴

清代高凤翰字画莲塘清供图轴

来源:  浏览 3116

《莲塘清供图》轴 画莲荷蒲草数枝插于瓶中,为端午节清供之设。据款署“己未”(乾隆四年,1739)知为高凤翰57岁所画,此时他的右臂因风痹症已废两年,以左手作书画,笔墨华滋,敷色淡雅,信手勾勒,刚柔相济,别具一种奇拗超逸的格调。
高凤翰自题:“莲蒲清供,为以俌客中午日之设,南阜翰左手并题。己未武京署中”。钤“左以拙妙”(白文方印),“天趣横生”(白文方印),“纵横离合取之”(白文方印),“阜道人”(朱文方印),“泰山沧海樵渔”(白文方印)。

《莲塘清供图》轴 ,清乾隆,高凤翰绘,纸本,设色,纵88cm,横40.6cm。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自号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擅画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派。55岁左右,右手病疫改用左手,更号“尚左生”,刻印“丁巳残人”。其画具有宋人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秦祖永《桐荫论画》评道:“离奇超妙,脱尽笔墨畦径,法备趣足,虽不规规于法,而实不离于法。”高凤翰的画不拘成法,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的。高凤翰的传世作品有《牡丹竹石图》轴等,并著有《南阜山人诗集》、《砚史》等书。 高凤翰在一黑陶罐上的诗刻和画有三足陶器的《博古图》花轴引起山东大学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后人们按图上提供的信息往胶州三里河求索,终于发掘出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康熙三十六年(1697),高凤翰十五岁随父赴淄川教谕任。那里距名诗人王渔洋故里近,是文人汇集的地方,地方名士张元(殿传)、李尧臣(希梅)皆有才名,长于书画,凤翰和他们是同辈学友,相互切磋。环境使他从童稚时期接触到文墨的熏陶,打下了能诗善画的根基。
康熙四十八年(1709),高凤翰二十七岁,秋天赴江西,在滕王阁得以拜见著名画家沈宗敬(恪庭)。相互探讨诗画,相互赠答。
康熙五十年(1711),他时年二十九岁考取了秀才。由济南东归,住在安丘好友张在辛家。张工书画、篆刻,收藏极丰富。高是张的忘年之交,高在张府得见许多金石书画珍品,受益匪浅。
康熙五十年(1711)至雍正五年(1727),凤翰先后漫游德州、济南、诸城、莱阳等地,游览名胜古迹,以诗文书画会友。
雍正六年(1728)秋,赴京应试(贤良方正)考列一等,在圆明园被召见,授修职郎,后授安徽歙县丞试用,当时六安州的知州卢见,曾向安徽巡抚程元章谈到他的才能,于是他先后代理歙县和绩溪县的知县。两江总督尹健善、高其倬,安徽巡抚徐本先后到安徽,对凤翰的才能感到惊异。
乾隆元年(1736),皇帝有旨征召博学鸿词科考试,地方长官举荐凤翰,但未能实现。
乾隆二年(1737),曾由扬州至镇江,访《瘗鹤铭》,读陆游题记。夏还扬州,五月二十五日,右手发病,不能动作。七月痹症加剧而至病废,遂去官寄居扬州寺中。在这期间,高凤翰与画坛革新派“扬州八怪”如金冬心、郑板桥、汪士慎、李方膺、边寿民等相投契,相互交流技艺、相互启发。激发了他具备既有传统功力,又有写实创新的能力,成了与“扬州八怪”一脉相通的画派。
乾隆六年(1741),凤翰五十九岁,过淮北归,六月十七日达故里三里河村。他在江南共十四年(其中在扬州五六年)。凤翰归故里后,过着清贫的晚年生活。

上一篇:《五牛图》

下一篇:沪上三熊的任熊十万图册

更多关于 清代高凤翰字画莲塘清供图轴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