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画 > 国画知识 > 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

来源:  浏览 13846

“长安画派”是中国上个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画的革新浪潮中产生,既重视传统又面向生活,主要以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创作题材的重要中国画流派。代表艺术家有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等 。

长安画派时代背景
长安画派形成是在近代中国美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思想与西方美术的传入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画家的创作思想。其中相当一部分艺术家认识到艺术描写生活的重要性。自1933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一股到农村写生,描写战地和边疆、灾区生活的潮流正在兴起,画家走出画室,深入现实世界中体验生活,描绘生活中见到的人物和大自然风光,这不仅大大丰富了表现题材,使作品中出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清新意境,还在表现技巧上发展出了新的创造。这其中,以赵望云、石鲁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画家聚集在大西北地区,并受到毛泽东艺术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既重视传统又面向生活的“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艺术特色
  “长安画派”的开创者是河北束鹿人赵望云(1906-1977),他1925年到北京,肄业于京华美专和国立北京艺专。1933年应天津《大公报》之聘,任旅行写生记者,深入冀南作农村生活写生,《大公报》将其作品予以专栏连载,出版有《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赵望云在冯玉祥的支持下新编《抗战画刊》进行抗战宣传。1942年以后,他又多次赴大西北至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地写生,并相继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人为弟子,逐渐称为西北画坛的核心人物。新中国成立后,赵望云历任西北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暨西安分会主席。1956年与石鲁赴埃及写生回国后在北京、西安举办埃及写生画展,1961年美协西安分会国画教研室“国画习作展”在北京展出,《人民日报》以《长安新画》为题专题发表展出作品,自此“长安画派”得以名声传出。
  赵望云开创“长安画派”之后,画派的另一位领军人物是四川仁寿县人石鲁。石鲁原名冯亚衍,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他曾接受旧式私塾教育并系统学习传统绘画,曾就读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抗战爆发后投身革命行列,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建国后曾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等职。他与赵望云一起为“长安画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安画派”在赵望云、石鲁等人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符合时代旋律的艺术作品。他们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创作宗旨,不仅吸收学习传统绘画中的精神、笔墨技巧及表现形式,还解决了描绘现实生活的问题,让生活再升华,遵循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原则。他们以黄土高原、山林牧场、农人驼队等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的人物风景为题材,表现自然的雄伟、劳动的热情和乡土的淳朴,体现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时代气息,具有积极的艺术和政治意义。
  传承发展与影响
  除赵望云、石鲁外,“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还有擅长青绿金碧山水的何海霞,笔墨潇洒的方济众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迁,“长安画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以刘文西、赵振川、崔振宽、王西京、陈国勇、张振学、郭全忠、王有政、罗平安、王金岭、江文淇等为代表的“新长安画派”继承了“长安画派”面向现实,又不忘传统的艺术宗旨,创作了大批以黄土地风情为题材的作品,又被称为“黄土画派”或“秦岭画派”。“长安画派”表现当下现实的艺术精神得以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继续发扬。

上一篇:国画的设色特点

下一篇:中国画技法之工笔画

更多关于 长安画派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