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六家是清初山水画家的代表,清六家分别是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这几个画家并称“四王吴恽”。他们是清初画坛的领军人物。
1.王时敏简介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王时敏山水图轴
《山水图》轴,清,王时敏绘,纸本,墨笔,纵84.5厘米,横40.7厘米。
王时敏山水图轴幅款署:“乙卯春日雨窗画。王时敏。”
钤“王时敏印”白方印、“烟客”朱方印。
王时敏历经两个“乙卯”年,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作者时年24岁;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者时年84岁。
图绘清谷溪涧,远处飞瀑高挂山岩,近处幽舍掩映,几株古树郁郁葱葱。采用平远式构图。景致中融汇了元人黄公望、高克恭、倪瓒等人的风格,使画面既有古意又清新自然。图中墨色清润淡雅,用笔细腻朴拙,意境疏简高逸。树木、飞泉的刻画使人感到静中有声,画外有音,意趣精妙。
2.王鉴简介
清六家之一的王鉴(1609-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擅绘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皴法细密,墨色浓润,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
王鉴四家灵气图轴
《四家灵气图》轴,清,王鉴绘,纸本,墨笔,纵130厘米,横53.5厘米。
本幅右上自题:“己丑冬十月余浪游武林,承登子张公祖渡江相访,出其同乡朱相国家所藏元四大家真迹鉴赏。俗眼为之一清扫,如渔父出桃源不复记忆,然笔端灵气于梦寐中仿佛见之,闲窗图此,不识能得其万一否?东海王鉴。”
钤“王鉴印”朱文印、“玄照氏”白文印,引首钤“弇山堂”朱文印。收藏印钤有“洪洞董氏家藏”朱文印、“仲麟鉴藏”白文印、“陆润之藏”朱文印等三方。
“己丑”为清顺治六年(1649年),王鉴时年52岁。
据款题而知此图是王鉴出游武林期间观“朱相国家所藏元四大家真迹”后挥毫所作。从中可见作者对“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笔墨的潜心摹学以及他融会贯通后的综合运用能力。作品疏朗恬然的构图,秀逸遒劲的山石线条,交叠厚重的墨点,均表现出元代山水淡泊怡情的文人画格调。此图堪称作者仿元四家笔墨之集大成者。
3.王翚简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祖上五世均善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父亲王云客也善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得到王鉴、王时敏的提携和悉心栽培,王翚的画艺骤进,声名鹊起。在游学于王时敏时,王翚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赵令祉、米友仁、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曹知白、陈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范图式,笔墨纯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辉,号称“集宋元之大成”。
王翚的山水画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时敏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在王翚35岁到60岁之间,其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有“合南北为一手” 的独特风格。时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格齐名,被称为“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岁的王翚由其画学弟子、时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骏业推荐,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其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且与王原祁二人有“画圣”之称。60岁以后,由于求画者甚多,王翚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又由于其技法纯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笔往往带有习气,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动清新。【王翚山窗读书图轴】
《山窗读书图》轴,清,王翚绘,纸本,淡设色,纵160厘米,横42厘米。
全图以高远法构图,白云、瀑布、楼阁穿插于重峦叠嶂的林木间,一派气象万千的苍郁景致。画幅的右下方绘有一人于山坞草堂内临窗读书,此景虽然在画幅中所占比例极小,却点明了“山窗读书”的主题,为山林景色增添了书卷气息。从落款可知此图系为恭祝友人王掞(字藻儒)寒窗苦读、秋试中举而作,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全图以元人王蒙细密繁复的笔法刻画,线条活而不乱,理在其中,浓、淡墨色于交叠皴擦中层次井然。此幅不失为王翚早年学仿王蒙画风的精心之作。
款署:“山窗读书图。奉贺藻儒先生秋荐之喜,时丙午九月九日,虞山王翚。”钤“王翚之印”朱白文印。
“丙午”为康熙五年(1666年),王翚时年35岁。
4.王原祁简介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师道人、西庐后人,江苏太仓人,清代画家,画坛名家王时敏之孙。幼时能作山水小幅,得到祖父王时敏的指点,故能继承家法。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后供奉内廷,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寻转侍读学士,值南书房。曾奉诏主持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和绘制《万寿盛典图》,总裁编纂《分韵近体唐诗》。官至户部左侍郎,故亦称“王司农”。
王原祁的画师法五代宋元名家,于黄公望用功尤深,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成为当时钦定的画坛盟主。其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王时敏、王鉴逝世后,王翚、王原祁并称“画圣”,分别成为太仓、虞山两派领袖。两人德高望重,追随者甚多。因王原祁是太仓娄东人,时人又称之为“娄东派”。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月十日,王原祁病卒,享年74岁。
王原祁的画风秀润苍浑,重视笔墨之美,所画山水先笔后墨,由淡到浓,反复渲染,再以焦墨略作勾勒破醒。其所作设色山水多用“浅绛法”,可谓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厚,实而清。同时,王原祁在山水画画理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提出绘画用笔要有书卷气,即下笔要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情,轻重顿挫,元气淋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所谓“笔端金刚杵”。王原祁认为初学画者,必以临古为先,进而熟于胸中,自能运于腕下。又讲究作画以理、气、趣三者兼到为重,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精、妙、神、逸的境界。在对画家的修养要求上,王原祁最注重“人品”,认为“人品”高则“画品”也高。还提出“龙脉为体,开合为用”的创作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堪称为山水画结构理论的重大发展。所惜其一生只知临摹黄公望,笔墨钝滞,无复清新气象。主要传世作品有《仿巨然万山云起图》、《仿洪谷子山水》、《仿黄公望山水》、《仿房山青绿山水》、《画中有诗图》、《仿黄公望秋山图》、《草堂烟树图》、《云山无尽图》、《夏山旭照图》、《江山清霁图》、《林壑充泉图》、《云山图》、《平林罨翠图》、《神完气足图》、《华山秋色图》等。著有《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罨画楼集》等。
王原祁昌黎诗意图轴
《昌黎诗意图》轴,清,王原祁绘,纸本,设色,纵97.5厘米,横54.3厘米。
作者自识:“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用昌黎诗意,时壬午仲春写于京师邸舍,麓台祁。”钤“期仙庐”白文长圆印,“王原祁印”白文印,“麓台”、“西庐后人”朱文印二方。
“壬午”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时年61岁。
据自题而知,此图是据唐代韩愈《南山诗》(见《全唐诗》卷三三六)中“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句而绘制的山水画。构图有远近景之分,远景重点表现幻境般的烟云,其大片的留白与近景具象的汀渚杂木形成虚实对比,其由实至虚的表现手法不仅扩展了画面的空间,而且为画作增添了朦胧的诗意,突出了创作主题。图中山石的画法带有典型的王氏画石特点,先用朴拙的线条勾勒轮廓,而后以墨连皴带染,靠墨的干湿浓淡逐步浸染,最后达到清中求浑、浑中显清的闲逸之趣。
5.吴历简介
吴历(1632—1718年),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苏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少年时遭遇明亡,信奉佛教,后转为信奉基督教。曾赴澳门,并受洗礼,教名西满·沙勿略(Simon ·Xareris),并学习西文。原计划去欧洲,因故未果,后回内地,在上海、嘉定、苏州一带传教,卒后葬于上海南门外耶稣会墓地。早年学画于王时敏、王鉴,后接触西方文化,这对其山水画风的形成有潜在影响。喜用干笔焦墨,笔墨细腻,注重画面的纵深感,并略微注意到透视法的运用。吴历以其独到的艺术风貌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据《竹人续录》等史料载,吴氏兼擅刻竹,风格缜密,深受嘉定派影响。
吴历拟古脱古图轴
《拟古脱古图》轴,清,吴历绘,纸本,墨笔,纵65.6厘米,横31.2厘米。
本幅右上吴历自题:“陶渊明‘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宋人和之者多,独韦应物‘採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真为绝和。画之拟古亦如和陶,情景宛然更出新意,乃是脱胎能手。小重阳日墨井道人。”下钤“吴历之印”(白文)、“墨井”(朱文)。鉴藏印有“莱臣心赏”、“虚斋审定”2方。
画家在自题中以唐宋人和(音h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名句为例,说明了绘画创作中拟古与脱古即继承与发展关系,同时也为此幅画作的创作旨意作了诠释。此画仿元代王蒙山水,但在皴法上长条披麻皴的运用与王蒙的牛毛皴有所不同,构图也不似王蒙的绘画那么饱满,与王蒙的峰峦重叠相比,吴历的山水更接近真山实水,真实感较强。吴历将前人的绘画技法融会贯通,用笔严谨,厚朴沉着,笔意高淡,气韵深淳,体现出自己的风格特点,虽是仿古之作却有画家自己的面貌和新意。
庞莱臣《虚斋名画录》著录。
6.恽寿平简介
恽寿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号南田、白云外史等,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早年工绘山水,宗元人王蒙画风,笔墨清灵秀洁,意境萧散幽淡。后改绘花鸟,远师宋徐崇嗣,近学明人,注重写生,更发展了没骨技法。所画花鸟禽鱼很少用笔勾线,主要以水墨直接点染,追求天机物趣,一洗前习的画法而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影响极大,开创了“常州画派”。
恽寿平松竹图轴
《松竹图》轴,清,恽寿平绘,纸本,设色,纵135.8厘米,横61.3厘米。
本幅右上自题五绝一首并款署:“徒倚白云外,盘桓陶径深。相看惟石友,同有岁寒心。瓯香馆制,白云溪外史寿平。”钤“南田草衣”白文印,“寿平”、“寄岳云”朱文印。收藏印有:“仲麟鉴藏”白文印、“娄东陆愚卿愿吾氏祕篋图书”朱文印。
此图所绘松、竹、石是文人画家惯写的题材。因恽氏晚年自号“白云溪外史”,题画诗中首句“徒倚白云外”当为实写。“盘桓陶径深”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表达了作者拟学陶渊明而归隐白云溪之意。所绘松竹苍劲秀丽,画面所呈现出的明洁秀逸正是画家晚居时悠然淡逸心境的写照。
清初山水画家代表清六家
来源: 浏览 4023 次
更多关于 清初山水画家代表清六家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