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寺庙祠堂 > 浙江宁波保国寺

浙江宁波保国寺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2071

保国寺原名灵山寺,因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灵山之麓而得名。宁波保国寺是北宋木建筑结构的寺庙,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保国寺主要建筑
保国寺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古建筑风格特异,巧夺天工,是保国寺建筑之精华。大雄宝殿是寺内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面阔三间(11.91米),进深三间(13.35米),成纵向长方形。大雄宝殿气势雄伟,全部结构皆用斗拱裼 巧妙衔接和精 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钉而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的重量。
无梁殿

其实大殿是有梁的,不过被藻井、天花等挡住罢了。另一方面跟供奉过的无量寿佛——谐音有关。
大殿在建筑上有其独到之处:1.平面布置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
2.在前槽天花板上绝妙地安置了三个镂空藻井;
3.采用了复杂的斗栱结构,斗栱与昂都用榫卯巧妙衔接在一起,不用一枚钉子,整座大殿稳巧有致,有很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4.柱子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外观呈瓜棱状,柱心四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镶四瓣木条,既节约木材,又不影响牢固,且外形美观。柱身有明显侧脚。
5.不对称。大殿佛台西侧柱头上为方形木质栌斗,而东侧柱头上却为圆形石质栌斗;斗栱里转跳东侧为四跳,而西侧为五跳。 保国寺大殿在建筑上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当时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力学研究上达到的高水平。
保国寺历史

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据《寺志》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唐武宗时,灵山寺被废。唐代,经历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经济凋敝,赋税加重,民众纷纷出家,以寺院为避难所。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845年),官府便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据统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灵山寺在这次灭法活动中被废。

唐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保国寺。唐广明元年(880),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之要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

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的建筑至今未能存留。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规模不大,再加上唐代晚期佛教发展缓慢,社会客观条件不够理想,寺院建筑未能存留至今。

北宋开国之初,恢复自唐元和六年中断的翻译佛经工作。北宋开国之初,给佛教以适当的保护,朝廷并派人赴印度求法,重新恢复自唐元和六年(811)中断的翻译佛经工作,设立译经院、印经院等。

宋真宗时,随着佛教的发展,天台宗也兴盛起来。宋真宗时期(998-1022年),进一步支持佛教的发展,放宽了度僧名额,在京城和各路设立戒坛72所,对于寺院采取豁免徭役和赋税的优待政策,致使寺院数量也有所增加,据天禧二年(1022)统计,全国有寺院近40000所。而这时地处江南的吴越王钱俶本即笃信佛教,曾遣使到高丽求访天台教典,使之失而复得,天台宗也随之兴盛起来。

钱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宋,宋真宗时期在浙江四明山区的寺院中天台宗传人知礼,宣教著书,思想活跃,于天禧四年(1020年)被赐以法智大师称号。其门下有“南湖十大弟子”,传承本宗教理。原来出家保国寺的则全,尤得法师嫡髓。则全施姓,号叔平,据记载叔平精于禅学,旁及儒书,多所著述,并被南湖十大弟子推为首领,朝廷赐号为德贤。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德贤“复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来了保国寺的第一次中兴。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1)僧仲卿建法堂。僧宗普开凿净土池、栽四色莲花。当时仲卿与宗浩还曾建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后废。南宋时期的这些建设项目保留至今的只有净土池。法堂位置犹存,但建筑已几经重建了。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官方曾赐“精进院”额,表明它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已有一定地位。

明弘治六年癸丑僧清隐重建祖堂,更名云堂。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清隐堂,后废。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大殿。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僧豫庵扩云堂基,更名玄览斋,旁设两庑、前架照厅。乾隆元年废。

明时建迎熏楼在大雄殿西。后废。在大雄殿东北隅建关房,后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相”,同时重修法堂、天王殿。于净土池四周立石栏杆,清前明御史颜鲸为净土池填“一碧涵空”四字。康熙五十四年(1715),住持显斋“鸠工庀材,培偏补陷,未数年而奂仑备美”。

乾隆十年(1745)僧唯庵、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并重修天王殿。嘉庆元年(1795)重修大殿,改装罗汉诸天等相。

嘉庆十三年(1808)移建钟楼于大殿东。嘉庆十五年(1810)新建鼓楼在于大殿西。

宣统二年(1910)天王殿、东客堂毁于火。宣统三年,僧一斋重建。

民国二十年(1913)僧一斋建藏经楼五间(下层为法堂)及西侧客房楼屋十间一弄。

195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南京工学院师生发现此古建筑,后经陈从周、刘敦桢教授核实为北宋建筑。

1961年3月4日 国务院公布保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保国寺的维修保护

1956年维修宁波保国寺大殿,柱子和额枋之间架上了木支撑加固。

1963年修大殿,调换了一些斗栱等构件。

1966年对保国寺大殿后围墙进行维修。

1970年修大殿,由于采用北方一套施工方案,即先在望板上涂桐油,上盖油毛毡,再铺一层厚的桐油石灰,其上覆盖板瓦和筒瓦,并于筒瓦表面涂上沥青。由于瓦陇不严密,雨天雨水从瓦陇两侧渗进,又由于桐油石灰加工粗糙,象是海绵体,渗进的雨水全部吸收。结果造成雨天不漏,晴天滴水的现象。完工后不到两年,屋面全部渗漏,望板、椽子等霉烂80%以上。

1973年10月对保国寺大殿采用南方一套方法维修,分别在屋面东西两侧,换上明、清的老筒瓦和大板瓦,使用自己制作的壳灰,每边做了三十余陇,效果很好,为以后的维修积累了经验。

1975年4月,由于整座大殿已往北倾斜,导致在扶脊木、上平槫、中平槫、下平槫、牛脊槫等部位的椽子都严重脱位;西北次间后檐柱与内柱之间的乳栿脱开7公分;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逐级向北歪斜;转角铺作也逐级向外歪斜,许多构件脱位。此次维修,对上述构件作了拉正归位。屋面有些清代换上的木构件,由于糟朽严重,作了更新或局部接新,压在扶脊木、上平槫、中平槫、下平槫、牛脊槫上的椀木全部换新;下平槫西向的一段糟朽2.8公尺接新;东北角原有的两根昂,都不是整根木料,而是用两根木料衔接起来的。衔接榫头年久失修,再加上屋架倾斜位移,衔接处严重脱节翘起,此次重做榫头,并对两根木材併合部位用环氧树脂粘合。此外,对于屋面部分,东北角和西北角的戗脊也做了更新。 此次维修工程从 1975年5月10日开工到2014年12月底完工。

 1996年起实施《保国寺总体维修保护方案》,工程包括引(河)水上山工程、大殿维修、观音殿维修、白蚁防蛀、疏通下水道、避雷工程,以及地方资金的配套工程。历时十年完。

2006年建立起包括保国寺内所有古建筑群的消防系统。

2007年专家对《宁波保国寺北宋大殿保护信息采集与展示方案设计》通过评审。主要工作将分为文物建筑的环境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及信息分析等部分组成。开发的专用软件有设备管理、数据处理分析、用户操作、展示互动四大模块。同年建立文物安防系统,主要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和巡更系统。

上一篇:恒山悬空寺

下一篇:邱家祠堂

更多关于 浙江宁波保国寺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