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湖北省第六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第六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  浏览 7515

湖北历史悠久有很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和文化名人,国家为了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推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样子收藏网介绍一下湖北省第六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名   称:建始直立人遗址

编   号:6-0157-1-157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建始县

简   介:

建始直立人遗址位于建始县高坪镇麻扎坪村五组。遗址为一石灰岩穿山洞,分东、西两个洞口。1970-2000年先后九次发掘,发掘发现了早期直立人牙化石五枚和石器、骨器以及包括步氏巨猿在内的80多个种属的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对地质古生物的分析研究,该遗址为更新世早期,年代距今250-120万年之间。

建始直立人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立人与巨猿共生的化石点,为研究巨猿与人类发展的谱系关系、灵长目动物发展过程中的趋同变异以及如何进化成人类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名   称:马家垸遗址

编   号:6-0158-1-158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沙洋县

简   介:

马家垸遗址位于沙洋县五里镇显灵村。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长约740米,宽300-4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4200-4500年。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城垣内筑护城一般宽约5米,外坡陡直。城垣之外有护城河,为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相结合而成。城垣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各设一座水门。城内东北为平岗地,其上发现大量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陶片。

马家垸遗址为研究两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址的产生及其社会属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名   称:陶家湖遗址

编   号:6-0159-1-159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应城市

简   介:

陶家湖遗址位于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该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大部分土筑城垣保存较好,且发现有城门、城壕等遗迹,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距今5000年左右。城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最厚处可达6米,文化层多分布在城内较高的台地上。

陶家湖遗址对于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民进程及早期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名   称:鸡鸣城遗址

编   号:6-0160-1-160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公安县

简   介:

鸡鸣城遗址位于公安县狮子口镇龙船嘴村和王家厂村交界处。该遗址为一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圆角梯形,南北长约480米,东西宽330-43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距今5000多年。城垣外有城壕。城内高地沈家大山一带有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城东南100米外也发现一处小型遗址,文化层厚1米以上。城址范围内采集有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

鸡鸣城遗址对研究江汉地区远古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聚落形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名   称:邓国故址

编   号:6-0161-1-161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周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襄樊市

简   介:

邓国故址位于襄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团山镇。城址平面近方形,系夯土所筑。城垣、城门、护城河、烽火台等遗迹保存均基本完好。城垣东、西、南、北分别长766米、713米、896米和858米,面积约0.64平方米千米。城垣四周中部各有一城门。北城门外侧尚存向外突出数米的土坡,应属瓮城设施。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邓城遗址尚未发掘,地表散有大量东周至洒代的遗物。在邓城外侧,东、西、北三面长约5千米的城域内,呈弧状分布众多,东周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群,出有大批青铜器。

邓国故址是春秋时期邓国的都城,对于研究古邓历史、楚文化起源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名   称:施州城址

编   号:6-0162-1-162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宋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恩施市

简   介:

施州城址由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的古施州城楼城墙遗址和位于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周河村的柳州城遗址组成,两地相距3.5千米,占地总面积达3.3平方千米。

古施州城楼城墙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占地4.5万平方米。城墙依山形地势,用方石、桐油、石灰、糯米制浆的方法垒砌而成。现存西、南门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墙。

柳州城遗址是南宋时期施州的重要军事驻地,是抗元斗争的军事城堡遗址。柳州城用石块与土垒成,依山梁脊依山势修筑城墙,尤以西、南段城墙保存完整,墙体上的女儿墙基本保持原状,现保存城墙约长6500米,宽3.5米,最高处达1米。还保存有四城门遗址、石刻、马道、校场坝、将军坟、哨卡等遗迹。

施州城址是历史中央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标志与载体。

 

名   称:唐崖土司遗址

编   号:6-0163-1-163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元至清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咸丰县

简   介:

唐崖土司城址位地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唐崖土司为土家先民覃氏家族之“帅府”,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废止。城址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57.75万平方米。目前城址内街道墙垣仍清晰可辨,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其建筑格局共分为政治区、宗教区、军事区、文化区、经济区、综合区、娱乐区和墓葬区八大部分。

城墙:东、西、北面各存一段,总长约1000米,残宽1~1.7米,残高1米左右,西城墙依山势筑上、中、下三道。

街巷:现城中街巷布局呈三横三竖网状,一条主街位于城中北部,自北向南再垂直向西、分上、中、下三段,上、下段宽2.2米,中段宽2.6米。街面以长2米、宽0.3米、厚0.3米的砂岩条石并列平铺。巷道以石铺地,宽1.5米左右。

牌坊: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位于城中央。四柱三间三楼仿木结构石牌坊。明间面阔2.95米,高6.8米,次间面阔1.7米,高5.8米。

石象生:位于城东唐崖河边,有石人、石马各两件,雕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砂石凿成,左右分立,石人高1.9米,石马长2.38米,分别高2.38、2.08米,背宽0.7米。

张王庙碑:位于城南唐崖河边,共3通,均青石质,方座已佚,楷书碑文。“公颂重新”碑刻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0.8米,宽0.6米,厚0.1米,记捐资维修张王庙事;“万古不朽”碑,刻于光绪四年(1878年),高0.8米,宽0.45米,厚0.08米,记张王庙资产管理事;“重修张王庙序”碑,刻于光绪六年(1880年),高1.25米,宽0.60米,厚0.12米,记重修张王庙事。

土司家族墓地:位于城址西北角,占地总面积400平方米,共一大五小六座坟墓。前面为一大墓,封土底径约40米,砂岩垒砌,仿木结构墓室,长7米,宽6.3米,分前后室和左右耳室,墓已被盗;后右侧为土司覃鼎墓,封土底径约30米,残高2米,墓前有“武略将军覃公讳鼎之墓”碑1通,刻于天启七年(1627年);后左侧为覃鼎夫人田氏墓,封土底径约25米,残高1.9米,墓前立四柱三间牌楼式石坊;其余三座位于覃鼎夫妇墓间,封土规模与田氏相同,碑已不存。另有土司后人覃光烈墓,因“改土归流”其人未承袭土司,其墓封土底径约3米,残高0.8米。墓前立碑,通高0.7米,宽0.4米,厚0.06米,碑文记墓主生平。

大衙门基址:位于石牌坊后侧,块石砌筑,面阔三间12米,进深6.66米,柱础间距1.64年,直径0.47米,高0.35米。

   唐崖土司城是土司制度的典型例证,是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珍贵文化遗存。

 

名   称:容美土司遗址

编   号:6-0164-1-164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至清

类   型:古遗址

所 在 地:湖北省鹤峰县

简   介:

容美土司是鄂西最大的土司,遗址位于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张家村等地。遗址群始建于明代晚期,包括屏山的爵府、署衙、洞府建筑群落及土司属官向氏家族墓群,与土司活动相关的祭台、戏楼、天牢、地牢、桥梁、石刻建筑遗址,以及九峰桥、万人洞、情田峒,形成了规格宏大的容美土司遗址群。

现遗址群包括爵府遗址、司署遗址、细柳城遗址、万全洞洞府遗址、万人洞洞府遗址、情田峒洞府遗址、南府遗址、中府遗址、水寨遗址、天泉山关寨遗址、官坟园“奉天诰命”碑、容美土司家族墓地、向氏家族墓地、九峰桥、大屋场遗址、紫云山祭祀遗址、“百顺桥”碑、“保善楼记”碑、凤翔书院碑。

爵府遗址:位于容美镇屏山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原是容美山土司田氏的政治中心。

司署遗址:位于容美镇屏山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原是容美土司田氏的常设管理机构。

细柳城遗址:位于容美镇龙王庙良种场,面积1.5万平方米。残存一段石垒城墙,长14米,高2.6炏,墙外有护城河遗迹,河上有石桥一座,城内有多处石砌房基,城内一石砌堰边立“荷花堰碑”1通,高1.2米,宽0.5米,厚0.15米。

万全洞洞府遗址:位于容美镇庙湾村,为石灰岩自然洞穴,内有左右相通的两洞,洞内面积约2万平方米,右洞内壁上嵌土司田舜年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所撰“万人洞记”碑1通,碑文记修造洞内建筑之经过;洞外有石砌建筑遗迹,洞内采集有铁箭头、灯盏、剪刀等。

情田峒洞府遗址:位于太平乡庙湾村,为石类岩自然洞穴,有一主洞和五个小洞,洞内面积约7500平方米,主洞外壁右侧有“情田峒”石刻及土司田舜年所撰“捷音者叙”碑,记容美土司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修造洞内建筑之经过及在此抗击永顺、桑植诸土司合攻事。

南府遗址:位于五里乡南村,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座寮土司在此建麻王寨,后容美土司与麻寮土司联姻,此地成为容美土司南府,面积约5000平方米。残存多处房屋遗迹。

中府遗址:位于容美镇容美 路东城墙路北,容美土司司署所在地,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残存南城墙长约200米,高5米左右,以规整块石垒砌。城内散存大量石础、砖瓦等建筑材料。

水寨遗址:位于容美镇容美村后坝,容美土司设军事关卡。面积约1万平方米。四周环以河渠,形成水寨。现存护城河一段,长约80米,宽约9米。寨内散内石狮及大量砖石瓦砾。

天泉山关寨遗址:位于下坪乡石堡村天泉山顶,是容美土司重要守土关寨及兵器制造场。面积约1万平方米。残存有石砌房基及大量铁渣。采集有铜铃、铁剑等。

官坟园“奉天诰命”碑:位于容美镇张家村官坟园,共两通。均为青石质,螭首,趺座。通高3.1米,宽0.94米,厚0.26米。周边浮雕龙云图案。额阳刻篆书“奉天诰命”,文楷书。右碑刻于明崇祯二年(162年9),文15行468字,刊明崇祯帝加封宣武将军田楚产的诰命:左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康熙帝御制碑文,14行257字,记容美土司田舜年加官晋爵事,并褒奖其先人功德。

容美土司家族墓地:位于容美镇容美村东阳湾,容美土司始设于元,隶属四川,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长官司,七年(1374年)升定抚司,永乐四年(1406年)属施州卫,领长官司五,至溥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田氏为世袭容美土司。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存多座封土堆,底径5-8米,残高1-2米。部分墓前立碑。主要有向遇春夫妇墓、赂文宪夫妇墓等。

九峰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容美土司田舜年所建,因田氏别号“九峰”而得名。位于容美镇张家村,南北向跨深潭溪。单孔石拱桥,长25米,宽4米,孔跨6米。拱券纵联砌置,单券单伏。桥北立石碑2通,前后相距1米,均为青石质。

大屋场遗址:容美土司据点。位于容美镇屏山村大屋场北。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散存3座房基、13个石砌火坑及石碾、石础、砖瓦等。采集有铜镜及青瓷碗、杯残片等。

紫云山祭祀遗址:位于容美镇庙湾村紫云山顶,为容美土司祭祀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残存山门外20余级石阶及山顶的房基遗迹。地表发现一残碑上有“清康熙三十零有四春岁次乙亥重修”字样。

“百顺桥”碑:位于燕子乡百顺村,刻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青石质、圆首,方座,通高1.9米,宽0.58米,厚0.22米。额篆“百顺桥”,正文楷书,记容美土司上京晋谒皇帝历程及因感艰险而率众建造百顺桥事。桥已不存。

“保善楼记”碑:位于容美镇容美路东南端,刻于雍正二年(1724年),青石质卧碑。宽1.23米,高0.62米,厚0.31米。碑文楷书,刻重修保善楼事。楼已不存。

凤翔书院碑:位于容美镇容美路东端,红砂岩质碑首残缺,残高1.1米,宽0.28米,厚0.12米,碑文行书,记修建凤翔书院事。凤翔书院为容美土司时较有影响书院,现已不存。

容美土司遗迹,遗物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土司制度和土家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另外,遗址群中保存着大量壁刻、碑刻,为研究土家族文化传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万人洞、万全洞、情田峒等洞穴文化内涵丰富,在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墓葬

名   称:青山墓群

编   号:6-0268-2-048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周

类   型:古墓葬

所 在 地:湖北省枝江市

简   介:

青山墓群分布于枝江市问安镇东北部,北距当阳市半月镇5千米。墓群分布在问安镇所辖的大竹园、革新、英雄、龚家坪、新建等5个自然村,总面积达15平方千米。该墓群分为四大墓区:第一墓区以袁码头冢子(M1)为中心,7冢;第二墓区以大竹园谢家冢子(M8)为中心,3冢;第三墓区以大高庙冢子(M16)为中心,11冢(M23)为中心,3冢。每墓区均分布有不同数量的陪葬墓、陪葬坑。墓群封土均为白粘土夯筑。早年普出土过战国时期铜礼器、兵器、车马器。

青山墓群经调查证实,系楚国贵族陵寝。墓葬特点是:数量多、类型丰富、延续时间长、保存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研究楚国历史访华的重要佐证。

 

名   称:九连墩墓群

编   号:6-0269-2-049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战国

类   型:古墓葬

所 在 地:湖北省枣阳市

简   介:

九连墩墓群分布于枣阳市吴店镇东与兴隆镇南两镇交界处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上。墓群共有土冢9个,当地俗称“九连墩”。墓群南北向排列,最大冢俗称“鹰子包”,为九连墩之首。地处土岗最南端,冢直径45米,封土高4.5米。其余8个冢直径在35米左右,封土遭到不同程序的破坏。墓群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2002年对鹰子包的2座楚墓及其附葬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出土有青铜礼器、乐器(编钟、鼓、笙、瑟)、兵器、车马器、玉器及生活用品(人擎灯)等。1号车马坑是已发现的楚墓中最大的实物陪葬车马坑。坑内有40辆车,88匹马。2号墓出土了1000多枚竹简,保存较好。另外,还出土了已发掘楚墓最多、品种最全的漆木礼器。

九连墩墓群属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名   称:关陵

编   号:6-0270-2-050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三国

类   型:古墓葬

所 在 地:湖北省当阳市

简   介:

关陵位于当阳市西北1.5千米玉泉办事处雄风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的陵寝,建筑坐西朝东。始建 于东汉末年(219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开始修建庙宇,群体建筑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45平方米。建筑布局为中轴对称式的传统格局,中轴线自东而西为神道碑亭、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祭亭及陵墓,中轴线两侧有石华表、钟鼓楼、南北碑廊、斋堂、来止轩、对像亭、春秋阁、伯子祠、启圣宫、佛堂等。共有祭祀建筑20多座,80余间。关陵整体建筑,前后贯通,左右平衡,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

 

古建筑

名   称:柏子塔

编   号:6-0657-3-360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唐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麻城市

简   介:

柏子塔位于麻城市交阎家河镇柏子塔村,始建于唐建中四年(783年)。塔为六角楼阁式砖塔,原为九级,现存七级,残高34.72米。一至五层设穿心式踏道,以上为旋转式楼梯。

柏子塔是现存六边形楼阁式砖塔中年代最早的古塔之一,在建筑时代、建筑地域和建筑风格上都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名   称:五祖寺

编   号:6-0658-3-361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唐至清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黄梅县

简   介:

五祖寺位于黄梅县五祖镇卢府管理区冯茂山,是佛教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于唐永徽五年(654年)创建的弘法道场。由于禅宗的发展,寺名屡次更换,规模日益宏大,殿堂楼阁、塔桥亭碑、法洞灵崖布满东山。现尚存东晋古树、唐宋石塔、元明佛殿、飞虹元桥以及摩崖石刻共约30余处。

五祖寺是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现存建筑和遗址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佛教思想、哲学、历史、风水、建筑学的智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名   称:鄂州观音阁

编   号:6-0659-3-362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元至清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鄂州市

简   介:

观音阁又名龙蟠矶寺,位于鄂州市鄂州城区小东门外长江之中,与明清武昌城隔江相望,为古鄂州八大名胜之“龙蟠晓渡”。“观音阁”为宋代题名,原建有寺,元至正五年(1345年)监邑铁山(蒙古族人)重建。后经几度维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但仍保持元代格局。阁坐东朝西,平面略呈长方形,总长为30米,总宽为10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祖师殿、观音殿、老君殿、纯阳楼、斋厨和观澜亭等。

观音阁矗立于长江之中,选址别具匠心,构筑精巧,布局得体,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人文景观和名胜。

 

名   称:鱼木寨

编   号:6-0660-3-363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至清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利川市

简   介:

鱼木寨位于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一直为土司军事要塞。改土归流至今,为土家族人集居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该寨悬崖三迭,关卡雄峙,形如鼗鼓,唯一石板古道从“鼓柄”进入寨内,小道仅宽1米,地势十分险要。寨内土民喜穴居,房屋、家具,用具多以石作。现存清代墓葬10余座,建有牌楼式石碑,形制奇特,结构精巧,雕刻工艺高超,内涵丰富,是土家族文化瑰宝。

鱼木寨是一座集政治、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土家族山寨,是对研究土家族历史、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名   称:荆州三观

编   号:6-0661-3-364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至清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荆州市

简   介:

太晖观、玄妙观、开元观位于荆州城区,相距不远,是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中著名的三大观。

太晖观位于荆州区荆密路,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重建,现存建筑有山门、四圣殿、朝圣门、双阙式厢房、祖师殿及东偏殿之文昌宫、药王殿、圣母殿等,建筑面积1898平方米。

玄妙观位于荆州区荆北路,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建祖师殿,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修玉皇阁。现存建筑有山门、玉皇阁、三清殿、天门、祖师殿,建筑面积897平方米。其附属文物有元代“九老仙都宫记”碑一通、明代铁佛像九尊及清代猴面龙脊铁钟一口。

开元观位于荆州区荆州中路,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所建,中轴线建筑雷神殿、天门、祖师殿,并保留有许多唐代柱础等建筑构件,建筑面积862平方米。

太晖鸡肉、玄妙观、开元观为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重要文化遗存,是研究古城不同时期宗教、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名   称:荆州万寿宝塔

编   号:6-0662-3-365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荆州市

简   介:

荆州万寿宝塔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西南荆江大堤观音矶头上,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历时四年建成。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40.67米。塔坐北朝南,塔基石质须弥座,转角设汉白玉力士托塔。塔身中空,塔室内每层设有石质旋转阶梯,可登至第七层。塔身内外设佛龛142个,现有汉白玉佛像96尊,塔内壁及过道镶嵌佛像砖、花纹砖及汉、藏、满铭文砖、碑碣等计1953块。

万寿宝塔是明代藩王为皇帝祈寿所建的佛塔,塔身佛像众多,雕刻精美,在现存的明塔中有着特别珍贵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塔四周因长江淤积形成凸出的集土,与塔基座形成二米多的高差,对于研究长江河道的变迁和洪水,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名   称:黄陵庙

编   号:6-0663-3-366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宜昌市

简   介:

黄陵庙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黄陵庙村长江南岸黄牛岩,据载为春秋战国时期为祭祀黄牛神和大禹所建,又称黄牛庙唐宣宗元年(847年)建禹王殿,明代改称黄陵庙。庙占地20980平方米,建筑面积4860平方米。由山门、禹王殿、佛爷殿构成一条中轴线,主体建筑禹王殿面阁、进深均为五间,歇山重檐黄琉璃瓦顶,殿内立36根楠木大柱,正间4根高达17.4米。庙四周另有武侯祠、天会桥、黄牛泉井、放生池、白骨塔等建筑。

黄陵庙为长江进入西陵峡前最重要的神庙,是古代船工祈求水神保佑和收藏长江死难船工尸体的祭祀场所。对于研究长江航运史、三峡地区的宗教建筑及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实物史料。

 

名   称:茨河承恩寺

编   号:6-0664-3-367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谷城县

简   介:

茨河承恩寺位于谷城县茨河镇承恩寺村五朵山北侧,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宝严禅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天顺元年(1457年)襄王朱瞻墡选五朵山为寿茔,改名为“承恩寺”。承恩寺坐北朝南,现存天王殿及东西厢房、水陆崇圣殿(又称大雄宝殿)及东西客堂、永安招提门、和尚殿、钟鼓楼等,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

承恩寺是佛教传入江汉平原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其正方形大殿和梵文大钟,对于研究佛教艺术有很高的价值。

 

名   称:钟祥文风塔

编   号:6-0665-3-368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钟祥市

简   介:

钟祥文风塔位于钟祥市郢中镇,创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初为土塔,曰“白乳高僧塔”,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土塔外加建砖石。为典型的覆钵式喇嘛塔,由地宫、塔基、覆钵、相轮、宝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通高21.52米。特别是塔刹高度占全塔的一半以上,相轮有二十一重之多。塔身通体雪白,如朝天高举之笔锋,寓意文风鼎盛,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钟祥的标志性建筑。

文风塔建筑造型独特,为中国现存的古塔中之孤例,极具文物研究价值。

 

名   称:武当山建筑群

编   号:6-0666-3-369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

简   介: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7年),宋、元均有不同规模的建筑。明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因整治上的需要下旨谴500名钦差官员率30万军民夫匠,历13年,共建成8宫、9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嘉靖三十一年(1552)又增修扩建,形成了长达120华里,殿宇房屋2万多间,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建筑体系,明人诗云“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皇帝还敕封武当山为大岳,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立法保护道教,派军队守护山林,遣流徙犯人开垦山田,供养庙观,封8宫住持为正六品官员,“设官铸印以守”。武当山成为“祖宗创业栖神之所”的明皇家庙观。明历代皇帝即位,都要派钦差到武当山祀告,派内臣提督敕免课税杂役,维修宫观,武当山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武当山建筑群涵盖全山的古建筑组群,现存各类文物建筑66处,其他文物点尚在调查中。

复真观位于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太子坡村,背依狮子峰,面临千丈幽壑,是武当山古建筑群八宫九观中最大的观庙。复真观为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552-1553年)修葺扩建,共有殿堂大小为楹320间,后历经重修,现存建筑20栋105间。复真观主体建筑坐东朝西,依山势高低布局为两重院落。一重为主轴建筑,建有照壁、焚帛炉、祭坛、龙虎殿、真武殿、南北配殿、太子殿;第二重院落布局有五云楼、官厅、藏经楼,皇经堂、道房、斋堂、神库等建筑。复真观是古代登顶必经之路,古神道由北至南穿绕观中,沿神道建有复真桥、山门、九曲黄河墙、二宫门。

净乐宫棂星门、御碑位于丹江口市丹赵路净乐宫复原区。原址位于古均州城净乐宫,系净乐宫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故俗称“大石牌坊”,东西宽33.1米,通高11.31米,均为石雕,是进入净乐宫的第一道大门。御碑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立,西碑为朱棣皇帝为大修武当所(颁)圣旨;东碑为皇后懿旨。(原供仔共中轴线前列。)1958年因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将其搬迁,2004年,在金岗山按原状复建。

遇真宫位于十堰市武当山特区遇真宫村,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为明成祖敕建。是皇帝为侯见传奇道人张三丰而修建的宫殿。遇真宫坐北朝南,占地24000平方米,两进院布局。由中轴线上建筑清石金水桥、琉璃八字宫门、龙虎殿、大殿(2003年焚毁)及东西山门、配殿、廊庑、斋堂等组成。

武当山建筑群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论与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整治、经济和宗教的重要实物例证。

 

名   称:凤凰古建筑群

编    号:6-0667-3-370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秭归县

简   介:

凤凰山古建筑群位于秭归县茅坪镇。因兴建三峡大坝,1990年将屈原祠等古建筑迁建于茅坪凤凰山。凤凰山古建筑群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分三大区域布局,屈原祠区、古民居、庙祠区及古桥梁、石刻、城门区。

屈原祠,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西南部的屈原纪念景区。原名清烈公祠。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始建、元、明、清历次维修。1976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工程迁址并更名为“屈原祠”。中轴对称布局,保存有山门、配房、大殿、屈原铜像、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及屈原墓等建筑。

屈原故里牌坊,位于凤凰山古建筑西南部的屈原纪念景区。清代建筑,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木构牌坊。高约7米,面阔5.2米,明间2.7米,次间1.25米。花岗岩基石,明间方柱,边长0.32米,次间圆柱,径0.28米,柱前后有抱鼓石。灰筒瓦屋面。

江渎庙,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东部的庙祠区。又名杨泗庙。始建于北宋,屡毁屡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堂、厢房和正厅。通面阔21.9米,通进深39.2米。

水府庙,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东中的庙祠区。又名镇江王爷庙、紫云宫。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两进四合院式布局,有前、中、后殿及偏 殿。通面阔12.51米,通进深24.92米。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中殿抬梁式构架,后殿全砖墙砌筑。

紫光阁,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东部的庙祠区。又名玉皇阁。清代建筑,为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平面方形,建筑面积65平方米。建筑立于一石台基上,灰筒板瓦屋面,将四周封砌,仅在南面开一拱门。

王氏宗祠,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通面阔15.1米,通进深22.4米。两进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厅屋、堂屋和左右厢房。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中部抬梁式构架,两山砖墙承重。门厅后壁为木板槛墙,厅堂明间为过厅,与堂屋明间前部均为六抹头隔扇门。

杜氏祠堂,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通面阔13.3米,通进深17.75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堂屋各三间,厢房各一间。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砖墙承重。门厅内上方有燕子楼,六柱五间七楼牌坊式贴面大门。

郑书祥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通面阔12.7米,通进深16.3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厢房和正屋。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构架。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廊巡回相通,下层门厅后壁及厢房、正屋前壁为木板墙。

郑启光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通面阔13.45米,通进深17.85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侧房和正屋。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构架。侧屋分两层,设廊。

郑韶年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通面阔16.46米,通进深21.8米。两进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厅、堂屋和左、右厢房。前、后两进天井院以墙分隔。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除前厅明间为抬梁式构架、厢房各一间为砖墙承重外均为穿斗式构架。门厅设双柱单间楼牌坊式门。

刘正林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平面呈不则长方形,有门楼、正屋。双柱单间层庑殿顶门楼,面阔3.25米;正屋面阔三间15.34米,进深三间7.66米,单檐硬山顶全砖结构,设五花封火山墙。

郑万琅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13米,通进深12米。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厅、正屋和厢房。前厅进一深一间5.4米,分上下两层,抬梁式构架,仿木结构牌楼式门、窗。单檐硬山灰瓦顶,设五花封火山墙。

三老爷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05平方米。并排两个单体建筑。东屋面阔三间9.2米,进深三间6.64米;西屋面阔三间12.68米,进深三间6.64米。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穿斗式构架,设五花封火山墙。

彭树元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民居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有东、西两个小院。西院为四合院式,前厅、正屋均面阔三间14.6米,进深三间6米,抬梁式构架;东院由站楼和正屋组成,门楼面阔一间3.6米,进深1.8米,墀头前伸1米,正屋面阔三间7.8米,进深三间6米,全砖结构。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设封火山墙。

邓永清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共四栋。平面呈长方形布局,主体为四合院式,有前堂、正屋和左右厢房,或在其左侧加盖偏 房。通面阔14-21米,通进深约15米,单檐硬山灰瓦顶。

游县长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门厅、正房和厢房。门厅、正房均面阔三间12.2米,分别进深一间5.2米、二间9米。单檐硬山灰瓦顶,门厅抬梁式构架,正屋直接由砖墙承重,上层设阁楼。

郑万瞻老屋,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清代建筑,原为三路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通面阔35.1米,通进深37.7米,各有门厅、前堂、正屋和厢房。现仅中路第一进四合院保存较好。门厅、前堂均面阔三间12.2米,分别进深6.3米,7.83米,单檐硬山灰瓦顶,穿斗式构架,五花封火墙。

惠济桥,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南部的绿化区。清代建筑,东西向跨一无名小溪。单孔石拱桥,平面呈曲尺形,分三段,分别长2.7米、1.95米、3.4米,宽2.4米,孔跨2.7米。半圆形拱券,券石纵联砌置,单券单伏,桥面两侧设石护栏。

江渎桥,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东部的庙祠区。清代建筑,东西向跨一无名小溪。半圆拱单孔石拱桥,长5.3米,宽2.6米,孔跨3米。券石纵联砌置,单券单伏,北券脸石楷书“屈子桥”。

千善桥,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东西向跨一无名小溪。半圆拱单孔石拱桥,长6.6米,宽2.7米,孔跨3.4米。券石纵联砌置,单券单伏。

迎和门,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北部的入口区。清代建筑,拱券城门洞。宽3.1米,高6.35米,深6.3米。条砖发券,三券三伏,纵列砌置,砂岩砌筑金刚墙,门及门楼、城垛均不存。

景圣门,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东部的庙祠区。清代建筑,是古归州城的南门。城门洞为拱券结构,条砖发券。金刚墙为大圬红砂岩石砌筑,券砖纵列砌置,城台上还保留有菱角牙子,城门及门楼不存。

新滩古井,位于凤凰山古建筑群中部的民居区。建于清代,采用平行箱式构造。用花岗岩石围合垒,平面宽2.3米、深2.4米、高2.6米,蓄水深0.7米。井周围用石块垒砌,井前是石板铺墁的小道,井口外是一条石台阶,两旁立有石墩。

凤凰山古民居、祠庙总体上还原其依山就势的原貌。整个古建筑的色彩效果统一协调,为研究三峡地区古代风俗、水文、川江航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名   称:米公祠

编   号:6-0668-3-370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襄樊市

简   介:

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区沿江路,是纪念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1051-1107年)而建的祠堂。始建于元末,明清重修,祠堂坐北朝南,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8平方米,前后四进院落。位于中国间的拜殿是米氏后裔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后为宝晋斋,两侧碑廊保存有历代石刻碑文,后又重建仰高堂及洁亭、东、西苑等建筑。

米公祠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米芾纪念建筑,祠内碑刻是研究米氏书法绘画和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史料。

 

名   称:陡山吴氏祠

编   号:6-0669-3-372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红安县

简   介:

陡山吴氏祠位于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新修。祠坐南朝北,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幢观乐楼、中幢拜殿、后重寝殿组成,前、中、后三幢之间,有庭院间隔,廊庑相连。三幢屋顶上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口挂碗口大铜铃,其他建筑构件或彩绘、陶塑、木刻、石雕,其题材广泛、工艺精湛,系当地民间艺术流派“黄孝帮”的得意之作,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装饰极富地方特色,题材广泛,制作精良,妙夺天工,是湖北乡土建筑中的宝贵遗产。

 

古窟寺及石刻

名   称:三游洞摩崖

编   号:6-0844-4-034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唐至民国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 在 地:湖北省宜昌市

简   介:

三游洞摩崖位于宜昌市焉北效区夜明珠路,地处长江西陵峡峡口北岸与下牢溪交汇处。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著名诗人、文学家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始游洞中,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书于石壁,三游洞由此得名以来,历代名家雅士、迁客骚人纷至沓来、控踪寻幽,争相记诗赋文。洞中现存宋至民国题刻43方,其中宋代题刻12方、明代2方、其他3方,其中有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苏轼诗碑刻、明历六年(1578年),夷陵知府匡铎重刻白居易《三游洞序》以及冯玉祥石刻“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

三游洞摩崖留下了大量丰富珍贵的历史资料手迹,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名   称:仙佛寺石窟

编   号:6-0845-4-035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唐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 在 地:湖北省来凤县

简   介:

仙佛寺石窟位于来凤县翔镇关口村的酉水河西岸峭壁上。石壁全长200米,在中段开凿4个并列的大中佛龛,南段雕造18个并列的小佛龛,共计造像31尊。造像年代为初盛唐。佛龛前原有三层木构窟檐,60年代被拆毁,佛像也遭到局部毁坏。北龛、中龛、南龛高度均6米余,中龛内雕倚坐弥勒像二北子二菩萨像,弥勒高5.3米。南、北龛均为一结跏趺坐佛二弟子立像。佛像通高5米。南龛南侧为双观音立像龛,菩萨高2.7米。小佛龛内各雕一立佛,高1.5-2米。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身着双领下垂式架裟。菩萨头戴高冠,披巾垂于腹膝二道,整个造型丰满,神态逼真,表现出典型的初唐时期的风格。

仙佛寺石窟不仅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时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造像艺术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两湖地区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在我国南传的重要历史遗存,为研究当时鄂西与中原地区之间和川鄂湘之间的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名   称:东坡赤壁

编   号:6-08464-036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至民国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 在 地:湖北省黄冈市

简   介:

东坡赤壁位于黄冈市黄州区西北公园路,在两汉时名赤壁、赤岸,俗称赤鼻山。

清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因景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道 德文章,改名“东坡赤壁”。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始建于宋元时期。历经战火,建筑物屡毁屡建,现存建筑物大多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修,占地3.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1平方米。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创作诗、词、文、赋数百篇,《赤壁赋》、《黄州寒食诗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月梅图》等及贬谪惠州时创作的《佛寿图》、晚年书写的《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行香子·清夜无尘》等书画作品系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和学者杨守敬在整理明清碑刻的基础上,组织石工根据古拓本翻刻,镶嵌在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之中,共139块。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民国年间,东坡赤壁又收有苏轼及其他名人作品。目前,东坡赤壁藏有苏轼及历代名人书画碑刻共220余块。

东坡赤壁是现今全国保存最好、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书体最完备的苏轼墨迹石刻。

 

名   称:慈孝沟“采皇木”摩崖

编   号:6-0847-4-037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 在 地:湖北省竹溪县

简   介: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位于竹溪县鄂坪乡慈丰村慈孝沟石壁西壁,镌刻于明代嘉靖十七年(1558年),石壁上镌诗三章,字径三寸,面积约为0.8米×0.8米,记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营建北京故宫时在该地采伐楠木的史实。摩崖诗文为:“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村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光化县知县廖希夔撰,典史华亭瞿华笔。”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保存了历史原貌,对于研究北京故宫修造历史、材料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由于楠木处于濒危,摩崖对于楠木原始生长情况和区域提供了难得史料。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名   称:李先念故居

编   号:6-0992-5-119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清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红安县

简   介:

李先念故居位于红安县高桥镇长丰村,坐北朝南,是一间仅50平方米的茅草土坯屋。李家是吴姓地主的长工,租住在这样的屋子里。李先念于1909年6月23日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由一个木工学徒走上革命道路。

李先念(1909年-1992年)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会主席等职。

李先念故居是他的诞生地和青少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其他早年人生、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名   称:董必武故居

编   号:6-0993-5-120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清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红安县

简   介:

董必武故居位于红安县城关镇民主街中段,始建于清代,后经历代增修而成。座西朝东,为一层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55平方米,建筑面积218平方米。现存建筑是于1977年按原貌修复的第三幢建筑,为一层式砖木结构,面阔6间,南北为厢房,中间为庭院。1886年,董必武在此出生,并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董必武(1886-1975年),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中国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

董必武故居是他的诞生地和青少年生活地的地方,也是其早年人生、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名   称:汉口近代建筑群

编   号:6-0994-5-121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清至民国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   介:

汉口近代建筑群包括德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和水塔。

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30号(今一元路与沿江大道的转角处),1906年建成,为一幢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殖民地式”建筑,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148平方米。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京政府宣布与德断交,领事馆关闭,现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楼。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43-144号,青岛路2号,建于1913-1920年,为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平面呈平行四方形,具有古希腊建筑风格。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244平方米。这栋大楼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之一。汉口汇丰银行1868年开业,解放后1955年停业,现为光大银行使用。

汉口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29号(南京路2号)、沿江大道与南京路交汇处,现存大楼为1921年重建,为一座西洋式四层楼房。占地1189平方米,建筑面积4756平方米。汉口横滨正金银行1894年开业,1945年抗战胜利被中国政府接收,现为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使用。

汉口水塔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与前进五路交汇处,1909年建成,主体6层,顶部建有塔楼,总高41.32米。占地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80年代初期,水塔停止供水,现辟为“水塔高场”。该水塔可覆盖全部租界区和老汉口中心区,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汉口近代建筑群是西洋式或中西结合形式及各种变异形式的用近代建筑材料建造的新式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名   称:杨守敬故居和墓

编   号:6-0995-5-122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清至民国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宜都市

简   介:

杨守敬故居位于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占地面积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平方米,木结构。故居共二进八开门,中间有天井,前一栋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1840年他出生于此,并在此生活到40岁。

杨守敬墓位于宜都市陆城街道龙窝村三组,1915年建,占地5400平方米。墓冢为圆形土堆,占地204平方米,四周由青石浆砌,墓前(东面)立石碑一座。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和学者。著有《历史舆地沿革险要图》、《书举要》、《评碑记》、《学书迩言》、《望堂金石》、《重订说文古本考》、《楷法溯源》。

 

名   称:汉治萍煤铁厂矿旧址

编   号:6-0996-5-123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1890-1948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黄石市

简   介:

汉冶萍媒铁厂矿旧址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黄石港区,包括冶炼铁炉、高炉栈桥、日欧式建筑群(日式住宅四栋,欧式住宅一栋)、瞭望塔、张之洞塑像、汉冶萍界碑、卸矿机、天主教堂(又称小红楼)。

日式建筑(大字号楼),日式建筑现存四栋,“大”字号楼是厂部的高级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的宿舍楼,位于行政区主干道北侧西栋(1-4号楼),保存状况完好,每栋两层,占地面积192平方米,建筑面积2366平方米。

冶炼铁炉、高炉栈桥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建于1919年,现存1、2号化铁炉,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

欧式建筑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建于1917年,欧式建筑仅存公事房一栋,是当时大冶铁厂厂部办公楼,为典型欧式建筑,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共三层,保存完好。

瞭望塔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建于1918年,平面呈等边六角形,全高约13米,塔身高约11.1米,最大直径2.6米,建筑面积10平方米。为欧式建筑风格,保存良好。

张之洞塑像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塑于1914年,此像为1986年按原状恢复建造。

卸矿机位于黄石市黄石港区,于1939年开始挖基打桩,1940年开始安装,1941年5月竣工投产。建筑面积8447平方米。

小红楼位于黄石市黄石港区,建于1880年左右,为砖木结构,欧式风格。调查资料证实,是英国人在黄石修建的天主教堂,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现保存有一幢主楼、一幢附属设施,建国后改为办公楼。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历时58年(1890-1948年),1915年前,该企业的钢总产量几乎占中国钢铁产量的100%。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和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资源的真实写照,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工业遗产。

 

名   称:汉口中华全国总工全旧址

编   号:6-0997-5-124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1926-192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   介:

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汉口江岸区友益街16号(原为2号)。旧址由左右两栋西洋式建筑组成,坐南朝北,外观朴实而典雅,占地1507平方米。1926年10月湖北全省总工作正式成立,设机关于左楼,1927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迁驻武汉,在右楼办公。至1927年7月,这里是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苏兆征、李立三、刘少奇等曾在此办公。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作为大革命时期全国工作运动中心,是中国工运史及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同时具有极高的建筑史料和建筑艺术价值。

 

名   称:大冶兵暴旧址

编   号:6-0998-5-125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1929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大冶市

简   介:

大冶兵暴旧址位于大冶市城城关镇,为一进四栋砖木硬山式飞檐结构房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六(1867年)重修,属晚清学宫,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29年12月间 ,程子华等共产党人,在红五军五纵队的配合下,举行了震惊全国的“模范大冶暴”。

大冶兵暴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继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后的又一次重大武装起义,对于研究湘鄂赣边区鄂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史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

 

名   称:红三军团革命旧址

编   号:6-0999-5-126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1930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大冶市

简   介:

红三军团革命旧址位于大冶市刘仁八镇刘仁八村,原为民宅。旧址一进三幢,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门脸仿西方古典建筑形式,建筑总面积2394平方米。是一组中西结合的晚清建筑群。

1930年5月间,红五军主力来到鄂东南,与红五纵队会师。6月初,红五纵队扩编为第八军,6月中间,在刘仁八村召开红五军军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红军第三军团,不辖红五军、红八军。

红三军团团部旧址是研究中国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一方面军孕育过程的重要实物。

 

名   称:五里坪革命旧址

编   号:6-1000-5-127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1929-1933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鹤峰县

简   介:

五里坪革命旧址位于鹤峰县城东60千米的五里坪,现包括湘鄂边独立团团部旧址、五鹤游击梯队队部旧址、紫荆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湘鄂边联县政府旧址、共青团湘鄂边特委机关旧址、湘鄂边联县政府供销合作社旧址、中共湘鄂边特委旧址、五里坪战斗遗址等各类文物遗存23处,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

湘鄂边独立团团部旧址,位于五里坪街西段北侧,东邻红军驻军旧址,为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16.43米,进深9.45米。

红军叉放于军旧址,1929年至1930年,红四军曾多次进驻五里坪,指战员均分散住在五里坪街及附近民户家中。现存驻军旧址7处。

收编川军谈判旧址,位于五里坪街西段北侧,东邻红军驻军旧址,为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10.15米,进深6米。

赤色监所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中段北端,两侧为红军驻军旧址,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12.38米,进深7.71米国。

五鹤游击梯队队部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东段北侧,两侧为红军驻军旧址,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装瓦房,上下两层,面阔6.83米,进深7.75米。

九区妇女协会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东段北侧,东邻湘鄂边联县政府大会堂旧址,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6.5米,进深7.4米。

湘鄂边联县政府会场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中段。1931年4月,湘鄂边联县政府成立于此,旧址为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瓦房,四合院式面布局,面阔13.6米,通进深19.51米。

紫荆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东段南侧,西邻湘鄂边联县政府旧址,1930年春,紫荆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于此。为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10.39米,进深6.64米。

湘鄂边联县政府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中段南侧。1931年4月,旧址现存三间,为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26米,进深12米。

共青团湘鄂边特委相关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中段南侧,东邻中华苏维埃湘鄂边联县政府旧址。旧址为两进式悬山穿斗结构木质瓦房,坐南朝北,面阔10.8米,进深17.95米。

湘鄂边联县政府供销合作社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中段南侧。1931年,湘鄂边联县政府供销合作社成立于此。为悬山顶穿斗结构瓦房,面阔12.3米,进深11.4米。

红军被服厂旧址,位于老街西端南侧。为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9.4米,进深5.8米。

湘鄂边军政干部训练班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东北侧100米,为悬山顶穿斗结构木质板装瓦房,面阔9.85米,进深8.5米。

湘鄂边党政干部训练班旧址,位于五里坪街东北300米。1931年5月,中共湘鄂边特委在此举办湘鄂边党政干部训练班,旧址现存两间,占地面积84平方米,悬山顶,木结构。

中共湘鄂边特委旧址,位于五里坪街西北约500米。1931年5月2日,中共湘鄂边分特委为中共湘鄂边特委相关设此。为三层吊脚楼式建筑,面积382平方米,悬山顶,木结构。

五里坪战斗遗址,位于五里坪街东南。遗址为两山相夹的谷地。

苏维埃小学遗址,位于五里坪街中段北侧,东北侧邻中华苏维埃湘鄂边联县政府大会堂旧址,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

五里坪革命旧址湘鄂边苏区的代表性遗存,是研究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孕育过程的实物依据。

 

名   称:中原军区旧址

编   号:6-1001-5-128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1946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大悟县

简   介:

中原军区旧址位于大悟县宣化店,包括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处旧址、中原军区大会场旧址、中原军区首长旧居。旧址群分别坐落在竹竿河东西两岸,一桥之隔,原来大都是清代的会馆和商行。占地面积2322平方米,建筑面积1562平方米。

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大悟县宣化店中心街。该旧址坐西朝东中,门向街道开,背临竹竿河,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五架抬梁式建筑,三厅两院,旧址占地面积621平方米,建筑面积463平方米。

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处旧址位于大悟县宣化店竹杆河西岸。该旧址始建于清初,房屋坐北朝南,两进一天井。占地面积1261平方米,建筑面积445平方米。

中原军区大会场旧址位于大悟县宣化店中心街。旧址是清末商家所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两进一天井,面阔各五间,旧址占地面积308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

中原军区首长旧居位于大悟县宣化店中心街。建筑两进一天井,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2.7平方米,建筑面积124.78平方米。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1946年间,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领导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中原军区司令部驻在这里,统一领导中原地区的反内战斗争。

中原军区旧址保存完整,文物原生性、真实性较高,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名   称:荆江分洪闸

编   号:6-1002-5-129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1953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公安县

简   介:

荆江分洪闸地处荆江南岸的公安县境内,1953年4月25日建成竣工。包括屹立于太平口的进洪闸、横跨虎渡河上的节制闸。

进洪闸位于公安县埠河镇,建于1952年。闸全长1054.37米,钢筋混凝土开敞式,共32孔,每孔净宽18米,启闭机55台,每台启闭能力10吨。

节制闸位于公安县黄山头镇,建于1952年。全闸总长336.8米,为钢筋混 凝土开敞式,共32孔,每孔净宽9米。启闭机32台,每台启闭能力10吨。

荆江分洪闸是我国50年代初期兴建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1954年长江发生大水,通过三次开闸分洪,减轻了洞庭湖的负担,缓解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为确保江汉平原 和武汉三镇以及长江下游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名   称:雨台山墓群

编   号:6-1108-2-028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周

类   型:古墓葬

所 在 地:湖北省荆州市

简   介:

雨台山墓群位于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雨台村。墓群占地30平方公里,古墓葬据测算在10万座以上。墓地内有多道岗地,多为南北走向,大墓一般分布于岗地最高处,小墓则分布于低岗和岗地的坡地上。1975、2000-2003两次发掘,雨台山墓地埋葬的大部分为楚国中下等墓,也有较多的大墓,如张家巷M8、M18都属楚国中上等贵族墓。其四周也葬有较多的小墓,它们显然是楚国族葬制的形式,即为楚国的“族坟墓地”之一。雨台山墓群现已发掘近2000座中小型楚墓,其年代自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出土了大批文物。

雨台山墓群对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埋葬习俗和楚国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雨台山墓群归入第一批——楚纪南故城。

 

名   称:天星观墓群

编   号:6-1109-2-029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周至汉

类   型:古墓葬

所 在 地:湖北省荆州市

简   介:

天星观墓群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东北天星观村。墓群沿长湖南岸分布,东西长约4.7千米,南北宽约3.5千米。其保护范围内有天星观墓地、黄家湾东汉墓地、杨家台墓地、渔家湾墓地、二龙岗墓地、张湾墓地、陈家咀西周遗址、亨堂坟东周遗址共6处墓地和2处遗址。1978、2000年对天星观一、二号墓进行了发掘,资料非常丰富。天星观是一处楚国封君番氏家族墓地,对于研究楚国封君制度和葬俗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天星观墓地周围的5处墓地,墓主为战国中期的下大夫,随葬品反映的文化特征与天星观一、二号墓有一定联系。这些墓地与天星观墓地共同构成 了天星观古墓群的文化内涵,为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天星观墓群归入第一批——楚纪南故城。

 

名   称:元佑宫

编   号:6-1120-3-040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时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 在 地:湖北省钟祥市

简   介:
元佑宫位于钟祥市郢中镇,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依照朱厚熜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巡钟祥时钦定“图式”启建,是供皇帝返乡、皇室宗亲及州府官员朝奉显陵和举行其他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占地1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492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中轴对称,宫门前为琉璃琼花照壁,左右建保祚、延禧二坊。轴线上依次为元佑宫门、元佑殿、降祥殿,最后为三洞阁。宫内还建有钟鼓楼、碑亭、厢房、配房等58间,宫墙周回410米。
元佑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的配套宗教建筑,对研究明嘉靖皇帝的统治思想和早期宗教思想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元佑宫归入第三批——显陵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名 称:长阳人遗址

编 号:7-0335-1-33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简 介:

长阳人遗址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西南距长阳县城约45千米。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956年农民在洞中挖出一块有两枚牙齿的人类上颌骨化石。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该遗址有两个洞口,左洞口高2米,深度5米余,出土少量动物化石。右洞口比左洞口略低,洞内堆积呈斜坡状向两边延伸。试掘出土一枚人类左下第二臼齿化石及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4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

长阳人遗址的发现,对于我国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长阳人遗址是长江流域较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地点,学术影响较大。遗址有丰富的动物化石,附近有鲢鱼山、伴峡小洞等旧石器时期遗址,对于研究距今1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名 称:梅铺猿人遗址

编 号:7-0336-1-336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十堰市郧县

简 介:

梅铺猿人遗址位于郧县梅铺镇杜家沟村寨梁子山北麓的龙骨洞内,洞穴的北面100米有滔河,距白梅公路约20米。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内容积约200立方米,堆积厚约3.4米,其中含化石堆积厚约0.5~2.5米。

遗址发现于1970年。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采集1枚人牙化石,发掘出土3枚人牙化石;一件打击痕迹清晰的石核;二十多种伴生动物化石,主要有嵌齿象、桑氏鬣狗、猕猴、大熊猫、獾、马、貘、犀牛、小猪等,属华南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梅铺猿人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所显示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以及爪哇猿人的牙齿特征相类似,是研究亚洲直立人的珍贵标本。其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所代表的地质时代较早,所以梅铺猿人时代早于北京人,与郧县人相当或略晚。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名 称:黄龙洞遗址

编 号:7-0337-1-337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

简 介:

黄龙洞遗址位于郧西县西北方向30千米处的香口乡李师关村六组,距香口乡8千米。洞穴处于秦岭东坡南段丘陵山地,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口前有大水河。洞口高出河面约7米。洞穴后部是黄龙山。洞口面向东北,宽约27.8米,高11米,海拔高度为601米。

遗址于1984年发现,2002年、2003年湖北省考古所等单位进行了调查和复查。2004~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洞穴内出土有7颗人牙化石、30余件石器、10余件植物果壳、数件疑似火烬物块、10余件骨器,伴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据初步测定,该遗址当属旧石器晚期,距今5~10万年。

黄龙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表现出了介于中国直立人(较早古人类)和中国现代人之间的特征,体现了两者相关的连续性特征,对研究中国古人类的演化进程和现代中国人起源等,都有着极其重要价值。黄龙洞遗址人类化石已被命名为“郧西人”。

 

名 称:桂花树遗址

编 号:7-0338-1-338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

简 介:

桂花树遗址位于松滋市大沟口村、松滋市与公安县交界的王家大湖南部的台地上,遗址呈长方形,面积54,000平方米。

该遗址于1974年发现,同年湖北省博物馆等进行试掘。文化堆积厚达2.5~5.5米。文化内涵以大溪文化为主。石器采用了切割、钻孔等技术,器形规整,有铲、斧、锛、凿、雕刻器等。陶器数量多,器形有鼎、碗、钵、簋、盘、豆、罐、瓮、壶、双腹杯、直筒瓶、器盖、器座等。部分红陶器器表或上部施有深红色的彩衣。其它还出有玉刀、玉镯、玉璜、玉坠、陶球等。考古发掘还发现了少量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遗存。

桂花树遗址首次明确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叠压关系,使得研究者准确地把握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器物类别组合上的区别,并首次将龙山时代的遗存命名为“湖北龙山文化”,客观上推动了石家河文化的研究。

 

名 称:叶家庙遗址

编 号:7-0339-1-339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

简 介:

叶家庙遗址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乡叶家庙村和七份村,遗址地处澴水中游,遗址的西北角便是澴水故道。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56万平方米。

遗址于1980年发现,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遗址(城址)北部城垣保存较好,城垣残高3~4米,城垣宽30米左右。城内保存有南北向、高出周围地面2~8米的台地。城垣以堆筑为主。西城垣中部有一明显的缺口,宽15米左右,应为城门。城垣外发现比较完整的环壕系统,一般距城墙有8~10米,宽25~35米左右。环壕的西北角有一条壕沟与古澴水相连,环壕的东南部向外亦有一南北向的壕沟。城内南部与东部发现大片密集分布的红烧土堆积与灰烬层,揭露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圆形房基、方形房基、灰坑及瓮棺葬等遗迹。 在叶家庙遗址四周发现了11个同时期的小型遗址,表明这一遗址群是一个以叶家庙城址为中心,有若干小型遗址围绕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群。

叶家庙遗址填补了鄂东北屈家岭文化城址的发现空白,遗址不仅有城垣、环壕等防御措施,还发现了与城址有关的供、排水系统,以及居住区、墓地等,对研究长江流域早期社会组织形态、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名 称:城河遗址

编 号:7-0340-1-340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

简 介:

城河遗址地处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长湖北岸,城河流经古城址西南。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70万平方米。

遗址于1983年发现,命名为“草家湾遗址”,2006年更名为城河城(遗)址。城址东北边以自然高岗为天然城墙,其余方向城垣为平地土筑。城墙外壁较陡直,内坡平缓。在城址东南角、北城墙西端西部、北城西端中部、南城墙中部各有一处缺口。西北、南、西城墙外有宽约30~50米的城壕,东北部自然岗地外城壕不清楚,城址西北部略内凹。城址文化性质属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城河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江中游早期古城址的内容,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江中游史前聚落布局、文明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名 称:龙王山遗址

编 号:7-0341-1-341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

简 介:

龙王山遗址位于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美满村与南桥村交界处,南距荆门市城区约15千米。遗址地处汉水西岸,面积约20万平方米。

遗址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200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了遗址的墓葬区。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大溪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203座,墓葬的分布呈现以大墓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中小型墓。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器和大量的玉器和较多石器。其陶器主要有鼎、杯、罐、缸、曲腹杯、细颈壶、盆、器盖、纺轮;玉器有璜、环、壁、坠、管及其他饰件。

龙王山遗址时代属大溪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墓地保存完整,是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目前所见同时期墓葬中规格最高的。因此,该遗址(墓葬)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探索长江中游早期文明的起源、特点、进程、动因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名 称:大路铺遗址

编 号:7-0342-1-342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新石器时代、商、周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简 介:                                

大路铺遗址位于阳新县白沙镇土库村,遗址东北、东南、西南三面边境为山地环抱。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高出四周地面约5米。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8万平方米。

遗址于1981年发现,1983年、1990年、200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658.5平方米。清理不同时期的灰坑、陶窑、房子、沟、井、墓等遗迹。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商周时期的出土物除陶、石外,还出土了大量的与矿冶和铸造有关的遗存。

大路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阶段的遗存,其中的商周遗存代表了江汉地区商周时期一个独立地域文化类型。大量与矿冶相关的遗存,表明它是当时鄂东南地区古矿冶遗址中的高级别聚落,为研究鄂东南地区古代矿冶生产、青铜器铸造及其技术水平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对建立鄂东南及相邻地区(皖西南、赣北)此类文化类型的分期年代有着重要意义。

 

名 称:七里河遗址

编 号:7-0343-1-343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新石器时代、周、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简 介:

七里河遗址位于房县红塔乡七里河村,东距县城3.5千米,西濒七里河,南倚巫山山脉北麓的凤凰山二郎岗,北为宽阔平缓的河谷阶地。遗址地貌为一处不规则圆角方形矮岗,面积约4万平方米。

遗址于1958年发现。1976年、1977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46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2~3米。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先后发现石家河文化的房屋、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三房湾文化时期灰坑、墓葬,东周建筑遗迹、墓葬,以及两汉时期墓葬等大量遗迹。

七里河遗址,首次揭开了房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填补了武当山南麓至神龙架区这一大片区域内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其中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发现,表明七里河遗址在石家河文化时期是一个等级较高的聚落址,历史文化价值重大。

 

名 称:毛家咀遗址

编 号:7-0344-1-344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西周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

简 介:                       

毛家咀遗址位于蕲春县株林镇柏条铺村毛家咀湾东南部,北、东、南三面为小山体环绕,西南约700米处有株林河(即洗马河、达城河),东北距离达城庙1千米。遗址所处的台地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160米,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

遗址于1957年被发现,1958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发掘区域集中在方家大塘、方家小塘和碓臼塘,面积1600平方米。遗址自新石器时期一直延伸至商周时期,以西周大型半干栏木构建筑为主要遗迹。在附近的新屋湾发现西周铭文青铜器窖藏,出土7件西周铭文青铜器。

毛家咀遗址的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是首次在我国南方发现的大型干栏式木构架建筑遗迹,是中国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出土的西周铜器,对探索长江中游地区的西周文化有重要意义。

 

名 称:安居遗址

编 号:7-0345-1-34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周、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随州市随县

简 介:

安居遗址位于随县安居镇王家楼村八组。遗址坐落在溠水入涢水转折处东北侧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约5米。

遗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4年、1991年、1998年、2009年多次复查。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遥感手段判定,安居有古城址存在。随后通过对安居遗址实地勘探验证确认,安居遗址的东部保存有一座小城,南北长190、东西宽170米。城墙东、北、西三面保存较好,夯筑。南墙为现代民居所覆盖。城址高出地面约1米,城墙宽约10米,墙外有护城河,宽约10米,深度距地表约2米以上。城内采集有春秋至汉代的遗物,在城北西部发现有包含汉瓦的地层及汉墓打破城墙现象。根据遥感提供的情况及地形地貌推测,小城的北部应有大城存在。城址北侧的羊子山曾发现两周时期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和陶器。2007年10月,羊子山中部发现1座墓葬,出土各类青铜器27件,部分青铜器上有“鄂侯”字样的铭文。

安居遗址的发现,为确定古曾(随)国都城地望提供了重要信息,对解决曾(随)之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名 称:草店坊城遗址

编 号:7-0346-1-346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周、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

简 介:

草店坊城遗址位于孝昌县花园镇陈林村陈家草林西200米处,南依澴水河,北卧武家岗岗地。

遗址于1985年发现,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由城垣、楼橹、城门、护城河组成。东、南、西、北分别长420米、260米、257米、340米,总面积16,000平方米。城垣土筑,现存城垣最高处4.30~4.50米,最低处2.60~2.70米。城垣保存有5个拐角处,在西北、西南、东北3个城垣拐角上有楼橹基址;城门二座,一座位于南垣东段,另一座位于西垣南段。城垣外周有护城河。城址内采集的战国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豆、罐、盆、瓮等。汉代陶片均为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瓦椤纹、器形有罐、盆及筒瓦等。六朝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灰黄陶次之。1995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在位于遗址东北500米处的武家岗墓地发掘墓葬300余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有东周时期的铜剑、铜鼎、铜印章、铜戈、铜茅及陶鼎、陶敦、陶壶、陶鬲以及东汉时期的白陶盆、南北朝时期的瓷盘口壶等。

草店坊城遗址地理位置突出,城址形制独特,应是鄂东北地区东周至秦汉时期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为研究东周楚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本。

 

名 称:郭家岗遗址

编 号:7-0347-1-347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东周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

简 介:                        

郭家岗遗址位于宜城市雷河镇官堰村郭家岗自然村,坐落在一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条形的高台地上,东距楚皇城约14千米,西距蛮河2千米。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750米,面积近120万平方米。

遗址于1980年发现,1989年、1990年武汉大学等单位进行了发掘。文化层堆积厚1.5~2.0米,包含物丰富。遗迹有房址、灰坑、井。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三种。井分布较密,一般直经为1.5米左右。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等,以陶质生活用器数量最多。器形主要有鬲、罐、豆、盂、甗、壶等。遗址以东周文化遗存为主。

郭家岗遗址是一处比较典型的以楚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遗址地层堆积丰富,文化发展序列清楚,器物组合完整,是迄今发掘的诸多楚文化遗址所不能比拟的,对于楚文化陶器分期标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名 称:孙郭胡城址

编 号:7-0348-1-348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战国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简 介:

孙郭胡城址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铁铺村熊家湾,地处一长条形岗地中间,东距老淦水河约600米,东部和北部为宽阔的平原,南部为丘陵山地。

遗址于1984年发现,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城垣因地势修筑而成,呈长方形,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25米,周长599米,面积为26250平方米。已发现城垣、角楼、城壕、烽火台等遗迹。城垣有内、外护坡,墙主体宽4~5米,用黄色黏土夯筑而成。南北城垣中部有城门遗迹。南城垣与西城垣拐角处发现角楼。城墙外北、西、南三面有城壕,为人工挖掘而成。烽火台位于城外西南一座直径为15.6米的圆形山包上,上部为青砖,下部是夯土,时代为战国时期。孙郭胡城址西500米处的白虎咀山发现了大面积的墓葬区,出土了铜剑、铜箭镞、鼎、镦、壶、器座等器物,

孙郭胡城址保存良好,时代明确,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具有重要价值。

 

名 称:南襄城遗址

编 号:7-0349-1-349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战国至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简 介:

南襄城遗址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南襄城村四组百担丘大片农田中,时代为战国至汉代,城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27万平方米。

城址现残存北城墙和东城墙,长213米,墙宽21米,高1.9米,为夯筑而成,城内有大量的战国至汉代的瓦块及陶片,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器形有鬲、豆、盂、罐、纺轮等,出土有青铜剑40余把,最长的一把达62厘米。在残城墙东南500米处发现一口深10米的古陶井,城北有金坝岭东周古墓群,城南有墓岭岗东汉古墓群。

南襄城遗址所在位置是楚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城址内遗存丰富,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具有较重要价值。

 

名 称:新店土城遗址

编 号:7-0350-1-350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战国、西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

简 介:                        

新店土城遗址位于赤壁市新店镇土城村,南临潘河,东、西、北三面为小丘陵。1999年~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7次调查、钻探和发掘。遗址由大小土城及城址北部的王家岭、花园岭、祝家岭三处墓地构成。发掘共揭露面积4153平方米。大城为战国时期,小城为西汉时期。城墙均为黏土夯筑,城墙周围有护城壕,现存大城与小城重叠西南角和西垣南段大部分。土城城外分布有王家岭、花园岭、祝家岭三个墓地,整体保存较好,墓葬埋葬集中、分布规律,是城内居民死后的公共墓地。

新店土城遗址中的城址是我目前发现的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楚国城邑,对于研究楚国对江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名 称:郢城遗址

编 号:7-0351-1-351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秦、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简 介:                         

郢城遗址位于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郢城村。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南北长1200~15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2平方千米。

城垣四面各有一座城门遗迹。夯筑城垣基宽15~20米,顶宽7~10米,残高3~6米,城外有护城河遗迹。1977年发掘,城内文化层厚0.6~3米,出土有大量陶器和“半两”、“五铢”钱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的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纹饰有绳纹、几何纹,器形有鬲、豆、盂、碗、罐、釜、盆及砖、瓦、井圈等。

郢城遗址遗迹丰富,保存较好,对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具有很高价值。

 

名 称:吴王城遗址

编 号:7-0352-1-352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三国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

简 介:

吴王城遗址位于鄂州市鄂城区古楼街与凤凰街范围内。城址北枕长江,南至今吴都古肆沿线,东起凤凰路,西至熊家巷。

吴王城又名吴大帝城,为公元221年孙权在汉代鄂城旧址上所建,是吴国最早的都城。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后,该城成为吴之西都,一直是吴西境的军事重镇。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500米,现残存东城垣、南城垣、西城垣局部及城壕、城垣基宽22~30米,城壕宽60~90米。在东城垣和南城垣发现城门遗迹。城内遗迹分布密集,曾清理出水井百余口。在城址外,先后清理过2000座六朝墓葬,其中有数座孙吴宗室的高等级墓葬。

吴王城遗址城内遗迹丰富,城外高等级墓葬较多,对研究三国时期的东吴史有重要价值。

 

名 称:南漳山寨群

编 号:7-0353-1-353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明至清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简 介:

南漳山寨群以卧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龙寨、尖峰岭寨和张家寨这6处山寨为典型代表,它们依山就势,规模宏大,建筑独特,分别建于不同时代,但各具特色。

卧牛山寨,位于东巩镇桂竹园村一组(原团山寺村)。寨墙依山就势,成南北走向,跨越三个山头,周长4181米,寨墙修筑有马道和步行通道、碉堡、寨门、垛口、炮台、瞭望台、掩体等防御工事,寨内有不同时代建造的石房、庙宇375间。城内修筑有演兵场、跑马场、校场、点将台等军事设施,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石雕等文物。

春秋寨,位于东巩镇陆坪村三组。依山势而建,自南向北呈条形布局。寨墙周长1150米,南北长490米,东西宽30~50米,面积2.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石筑房屋153间。其东、西、北三面由茅坪河环绕,临河部位石壁陡峭,形成了一道奇险的防御屏障。

青龙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青龙寨和与之相邻的黄家寨、剪子寨、五峰寨共同构成了东南方的防御体系。山寨依山盘旋而建,东西长127米,南北宽20~40米,面积3810平方米。设有东门、西门。寨内有石筑房屋32间,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各房均有观察窗或射击孔。

樊家寨,位于双龙寺村北一座山峰的顶部,地势较为险峻。系一处石构城堡式建筑,坐西朝东,平面长方形,有内城和郭城。内城面阔79.40米,纵深36.50米,面积516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设有东、西大门,门上建城楼,正面南、北城角分别建有碉楼。外城南北长102米,东西宽68米,部分墙体保存较好。

尖峰岭寨,位于肖堰镇柏树岗村嵩华山顶,现有寨墙1880余米,现存石砌房屋160余间,整个山寨占地面积3.37万平方米。

张家寨,位于东巩镇上泉坪村四组,始建于明清时期。寨建于山脊上,东西长642.50米,南北宽20~25米,面积8487.5平方米,寨墙周长1352米,寨墙宽0.8~3米。山寨规模宏大,寨内建筑保存较好,尚存石房151间,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东西寨门建有城楼。寨房为东西走向,一字排开立于山脊之上。

南漳山寨群的所有山寨,都是明清动乱时期当地居民为自保而修建的防卫性堡寨。这些山寨,寨墙和房屋建筑均为石结构,相当一部分山寨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史有较高价值。

 

名 称:李来亨抗清遗址

编 号:7-0354-1-354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明至清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简 介:

李来亨抗清遗址主要分布于兴山县黄粮镇、南阳镇、古夫镇、峡口镇一带。李来亨部在此驻军屯田与清军对抗,留下的遗迹遗物主要有17个城寨(黑虎观、棋盘垭、寨岭、张家湾、观尖山、燕子寨、杨家寨、界牌垭寨、胡家湾寨、长坪凤凰寨、老寨子、杨家岭寨、将军寨、城墙包、百城遗址的一道城、二道城和新城)和7个洞寨(寨子洞、仙龙洞、青龙寨、干龙洞、滴水岩、深渡河洞、昆元山洞),以及百羊寨战壕、落步河壕沟、七步半古道遗址、炸子岭桥、百羊桥、百城张家湾桥、圣帝行宫遗址、圣帝行宫之碑、炮台、瞭望台、点灯台、茅麓山井、茅麓山堰窝池、石碓窝等遗址。

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战死后,李来亨跟随李过、高一功等大顺军主将联明抗清,李、高殉难后,李来亨率数万部众入川、鄂边缘,与郝摇旗、刘体纯会师,组成了夔东十三家,于顺治八年(1651年)驻军兴山的百羊寨、茅麓山等地屯耕山田自给。顺治十二年(1655年)在百羊寨修建了圣帝行宫,树有“圣帝行宫之碑”。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调集三路大军数十万,围攻夔东十三家。李来亨在兴山的万朝山、茅麓山、百羊寨等地屡败清军,此时各抗清武装先后失败,李来亨援绝粮尽,于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遭叛徒引路偷袭,李来亨举家自焚。

李来亨抗清遗址是大顺军抗清的实物证据,大部分保存较好,古道与桥梁沿用至今。这些遗存,对清初汉民族抗清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古墓葬

名 称:苏家垄墓群

编 号:7-0621-2-10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东周

类 型:古墓葬

所在地: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

简 介:

苏家垄墓群位于京山县坪坝镇罗新村,坐落于漳水两条支流交汇的三角洲内的丘陵岗地上。整个墓群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

墓群于1966年发现。2008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墓葬两座,一座出土九鼎七簋为代表的97件青铜器,另一座墓出土青铜器6件。

苏家垄墓群是曾国贵族墓地,其中两座贵族墓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细,在制作技术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该墓群对研究东周时期曾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名 称:安乐堰墓群

编 号:7-0622-2-106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东周

类 型:古墓葬

所在地: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简 介:

安乐堰墓群位于南漳县武安镇安乐堰村,距县城28千米。北与南漳县九集镇温家畈村接壤,向南2.5千米处是蛮河。

墓群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自90年代发现后经多次调查。墓群分布在两座相距1.5千米的土岗上,共发现墓葬200余座。墓葬封土一般高20米左右,其中封土堆底径达百米的有十余座。分布面积约5平方千米。l957年,重修“白起渠”时,在一座墓葬中出土了“蔡候朱之缶”青铜缶。

安乐堰墓群墓葬数量多,等级高,保存状况良好。由于该地是可能是楚国早期都城丹阳所在,所以该墓群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名 称:马山墓群

编 号:7-0623-2-107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东周

类 型:古墓葬

所在地: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简 介:

马山墓群位于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和川店镇境内。据统计有封土堆的古墓葬约300余座,分布面积20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经过多次发掘,出土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其中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丝织品,马山五号墓出土的吴王夫差青铜矛,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都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川店镇境内在册的马山墓群数量多,规模大,埋藏文物丰富。马山墓群是研究先秦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楚国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名 称:霸王坟墓群

编 号:7-0624-2-108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战国

类 型:古墓葬

所在地: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

简 介:

霸王坟墓群位于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村内的冢子坡,地处汉水东岸的开阔平岗地,东接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岗,西临汉水东岸的冲积平原。墓地东起米家山西坡,西至徐家营,南接安岗自然村,北抵仙黄公路,总面积14.8万平方米。

1992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及襄阳市、老河口市文物部门配合工程建设对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出土了青铜礼器、漆木竹器、兵器、车马器、玉石器、竹简等文物500余件。出土的彩绘漆方豆、漆耳杯、彩绘木臂铜弩机、透雕玉佩等制作精美、保存完好。

霸王坟墓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地,对于战国时期楚文化在汉江流域的分布及其特点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古建筑

名 称:双城塔

编 号:7-1212-3-510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宋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简 介:

双城塔又名大圣寺塔、地藏王塔,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镇南3000米的周家墩村。

双城塔为楼阁式砖塔,六边形平面,十三层,高约35米,底层边长4.5米。塔门位于东侧,塔内设有阶梯可通塔顶,一至二层、四至七层为穿心式阶梯,其余均为旋转式阶梯。第三、四层有平座,由塔身、铺作层、腰檐和平座组成;其余各层无平座,由塔身、铺作层、腰檐组成。塔身外檐一至三层为五铺作计心砖雕斗栱承檐,平座斗栱为四铺作;五、六层外檐斗栱为五铺作,逐跳偷心;七层以上为四铺作砖雕斗栱承檐,十层以上斗栱均无泥道栱。塔身外每层均有排列规整的未封闭洞口,应为建塔时搭建脚手架所留。塔内部通道顶部均有斗栱承托藻井、天花,天花以雕刻莲花、牡丹、双线纹等装饰;各层斗栱、腰檐、勾栏、门窗、藻井、神龛等均以特制砖拼装而成,榫卯相扣,严密合缝。塔刹早年损毁。在二层内部天花斗栱和塔檐条砖上有模印“修塔陈陟记”铭文。

双城塔通体比例均衡,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圆和,形态健美,气势凝重,是湖北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宋塔精品,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名 称:无影塔

编 号:7-1213-3-511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宋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简 介:

无影塔位于武昌区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园内。无影塔原名宋兴福寺塔。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4年)。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称兴福寺。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兴福寺并建此塔。兴福寺毁于近代,1953年该塔迁移至洪山公园内。

无影塔为楼阁式石塔,塔身为实体。八边形平面,高11.25米。塔身下部为石砌须弥座,直径4.25米,须弥座上为七级塔身。第一、三、五、七层外壁设龛,檐下施四铺作斗栱,其余层檐下无斗栱。每龛,中间嵌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造像。第一层南面小龛的左侧刻“住大洪山胜象兴福寺重修”,右刻“咸淳六年岁次庚午四月佛日知事僧宗杰题”。

无影塔形制古朴、年代确凿,可作为武汉地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标尺,同时对研究佛教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名 称:胜像宝塔

编 号:7-1214-3-512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元至明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简 介:

胜像宝塔又称宝像塔,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黄鹤楼公园内。该塔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是用来供奉舍利的大菩提佛塔,系印度窣堵坡式建筑,原在蛇山临江黄鹤矶上,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迁移至现址。

塔为石砌,高9.36米,由底座、塔身、相轮、伞盖组成。底座呈莲花宝座状,直径5.55米。相轮呈圆锥形,塔身呈宝瓶形。塔内空心,从伞盖直通底座。1955年在拆迁时,发现塔的南面有石坊门柱础;塔内部为中空。在封闭的塔心内发现一个雕刻精致的石幢,高1米余,下为圆座,幢身为八角形,顶部刻有各种莲花装饰。塔室内还发现一个瓶盖密封的铜宝瓶,平面刻字两行,内容为“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戍九月乙卯谨志”,瓶腹刻有“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宁民安,永承佛庇”。

胜像宝塔色泽白润,古朴雅致,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一度与黄鹤楼相映成辉,为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元末明初的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名 称:郑公塔

编 号:7-1215-3-513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元至明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

简 介:

郑公塔又名椿山塔,位于武穴市郑公塔镇老街东约100米,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维修。郑公塔是元代禅居寺前的佛塔,禅居寺唐代创建,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相传塔为唐初郑姓官吏所建,故名。

郑公塔是八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通高约20米,底层外边长2.4米,内边长1.4米,逐层内收。每层均有佛龛及浮雕图案,间设门窗。每层塔身均以条砖制作并仿照木楼阁式塔做成柱子、阑额等构件。塔内各层设木构楼板与活动楼梯,现已损朽。郑公塔内共分四层,即外观的一、二层,三、四层,五、六层和第七层。只有底层室内有叠涩的砖层,以承托楼板枋。其上三层均不用叠涩,仅用圆木枋、木板分隔。塔身每层每边均设有拱券门。第三层、第七层东西南北正四向为真门,第四、五、六、七层各方向均为真门,第二层各面为虚设的券窗,第三层其他方向亦为虚设的券窗。郑公塔仅第七层檐下设有砖仿木斗栱,补间铺作一朵,转角铺作一朵,共十六朵斗栱,均为单杪四铺作重栱计心造。塔顶做成盔顶形式,宝瓶塔刹以铁链系至八角。郑公塔为清水砖塔,表面不饰粉刷,砌塔的灰浆为黄泥、石灰混合浆。塔身镶嵌阴刻“大德十一年禅居寺”、“海山”、“十方祖师  至大元年六月十日立”、“佛法僧宝”、“观音宝塔”、“大明成化三年太岁丁亥十月吉日择子继寿重修”等字样的铭文砖。

郑公塔是湖北境内少见的元代古塔,是湖北宋塔向明清塔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对研究湖北古塔发展历史和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名 称:槐山矶驳岸

编 号:7-1216-3-514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简 介:

槐山矶驳岸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槐山西麓长江边。金口距武昌城20余千米,自汉代开始就是江边一古镇,这里水运发达,是江夏地区的重要水码头,槐山距金口镇约一千米。明嘉靖年间(1521~1566年),出于商业和航运发展的需要,由当地政府和商户出资修建了供航运拉纤和船只停靠的驳岸。

驳岸采取一横一丁错缝平砌法以大块花岗岩条石构筑,少数部位为红砂石,分上中下三层台阶式纤道,沿槐山山脚依山就势而筑。全长约247米,平均高度7米。上层台阶宽5米,中、下两层各宽2.3米。上层台阶装有用花岗岩制作的护栏,望柱为瓜楞式,栏板为素面。望柱石共计130根,栏板石共129块。在驳岸的壁面,还在一定位置上安装有系缆用地栓缆石,并在驳岸的南端上、中两级台阶纤道各建一劵顶式涵洞,上下连通,并有踏步,供上下通行。驳岸于清朝道光年间、民国时期均作过维修,整体保存较好,南、北两端解放后因修江堤局部有所损毁。1997年和2001年,对驳岸主体建筑进行了两次修缮。

槐山矶石驳岸是为保障长江行船安全而设置的永久性建筑物,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和船运建筑工程之一,造型气势磅礴,风格雄伟古朴,历经数百年水激浪摧而屹立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名 称:白龙寺

编 号:7-1217-3-51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明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天门市

简 介:

白龙寺位于天门市城区北34千米的皂市镇五华山上,据文献记载,该寺为南北朝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所建,唐重建,明清增修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沿轴线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整体布局东西宽约22米,南北长约58米,总占地面积约1276平方米。

前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高约10米。梁架属穿斗式体系,采用抬梁式柱网布局。上檐为六铺作重栱计心造,屋面用小青瓦。前檐明间置牌楼门,作为白龙寺的入口,所以前殿有山门和天王殿的双重功能。牌楼屋面为庑殿式,檐下用如意斗栱。后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两山与后檐用砖墙,正面明间与次间用格扇门,稍间用八字墙封砌,建筑高约12米,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后殿上檐柱头、平身科均为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出两跳如意头昂形华栱。前檐柱明间置格扇门六扇,两次间各置格扇门四扇,均为六抹头格扇,后檐墙明间设木版门两扇。寺内现存明、清以来石碑5块。

白龙寺是湖北省境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制和构件反映了明代建筑风格与地方建筑结合的特征,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名 称:禹稷行宫

编 号:7-1218-3-516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简 介:                             

禹稷行宫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洗马长街86号,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现存建筑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一处为纪念大禹而建的古建筑群,包括禹稷行宫及禹碑亭、朝宗亭、山门、楚波亭、碑刻。整个建筑群占地10,009平方米。

禹稷行宫呈合院式布局,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屋面盖小青瓦。禹碑亭面阔3.6米,石柱、木构架,以16攒三踩斗栱承托亭顶,上盖灰筒瓦。亭子正中,树立两块禹碑。朝宗亭为六角攒尖顶式建筑。无斗栱,青瓦飞檐。楚波亭为扇形平面歇山卷棚顶式暖亭。荆楚雄风碑总高3.8米,云纹碑额。

 

名 称:杨家湾老屋

编 号:7-1219-3-517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简 介:

杨家湾老屋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一组,三峡坝区内。

杨家湾老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道光年间(1820~1850年)扩建。老屋为砖木结构,长方形平面布局。纵深两进,横连十一屋,共有七个天井。明间及主要厅堂为穿斗式木构架,其它房屋则为硬山搁檩式。青瓦屋面,屋面组合错落有致,封火墙及前后檐风格独特。明间大门上有披檐,门框为青石打磨拼接而成,门柱饰浅浮雕鹿鹤逢春图案,进大门依次为木隔墙、左右两门、前厅、天井、正堂、后屋,左右次间、稍间的天井间隔布置,天井周边有回廊,两旁用青砖浆砌坎墙,上为槅扇槛窗,雕刻精细。建筑具有良好的排水、防潮及采光等功能。1939~1945年,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三十军江防总指挥部。

杨家湾老屋空间布置讲究,屋面、封火墙错落有致,大小天井有序设置,装修部分精雕细刻,墨绘纹饰丰富多彩,体现了较高的传统建筑艺术和技艺。同时,杨家湾老屋也是一处抗战纪念建筑,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杨家湾老屋是三峡大坝坝区内唯一原地保护的文物建筑。

 

名 称:百宝寨岩屋

编 号:7-1220-3-518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

简 介:

百宝寨岩屋位于当阳市西北方向、远安县与当阳市交界处的沮水两岸,距市区20千米。

岩屋的最早开凿年代目前无法考证,至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有记载。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1796~1862年)还曾重建过岩屋。百宝寨岩屋由付家岩屋、李家岩屋、官冲岩屋、金鼎观、磨盘岩屋、青龙土地庙、兵寨、偏岩屋、毛家岩屋、象屁股山岩屋、绿水岩屋、杨林岩屋、乔家湖岩屋、绿水土地庙、七孔岩、钟家岩屋、百家洞、龙观庙、折船山岩屋、五土庙、孙家湾洞、庙岗岩屋、黄鹄滩岩屋及一些零散岩屋组成,数量23处250间左右,合称为百宝寨岩屋群。岩屋功能有居住、宗教、屯兵、躲避兵火等。

百宝寨岩屋群对于研究沮河流域早期族群历史变迁以及该族群文化习俗具有重大的价值,也有助于认识古代在岩屋开凿工程技术方面所达到的成就,为研究沮水流域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名 称:甘氏宗祠

编 号:7-1221-3-519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简 介: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乾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扩建了正殿、后殿。光绪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扩建了厢房、伙房、围墙、操场、大门楼。

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厢房、伙房、围墙、大门楼组成,正门东侧有1914年修筑的官厅。主体建筑均面阔五间,21.2米,分别进深6.8米,7.26米,单檐硬山灰瓦顶,穿斗式构架,后堂壁开扇,前有檐廊,屋面用小青瓦。正殿前檐大门上方镶嵌石制匾甘宗祠3字,石门框上部做成混枭形,上置石质平过梁。大门两侧置圆形抱鼓石,上有纹饰。地面铺青石板,墙面有少量壁画和彩绘。

甘氏宗祠是鄂西北规模较大的民间宗祠建筑,对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清代早期旌表制度和地域宗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建筑、彩画、泥塑、石雕、砖雕、木雕做工精美、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名 称:大丰仓

编 号:7-1222-3-520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十堰市郧县

简 介:

大丰仓位于郧县城关镇北门社区,汉江北岸的北坡岗地西部。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府治国家粮仓。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由于水患改建于现址。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太平军攻打郧县的战乱中严重受损,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民国时期为县府集中仓,建国初期,被确定为中央粮库郧县第一分库。

大丰仓现存一座主仓和两座副仓,由主建筑、建筑外场地,以及围墙基址组成。三仓呈品字排列,主仓在南,坐南朝北,1号副仓在西,坐西朝东,在主仓的西部。2号副仓在北,坐北朝南,与主仓相对。建筑面积总计1129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结构为清水青砖墙体加木屋架,内部附有可自由拆卸加减的防潮木插板墙,木门闸、木门。仓内地面为木地板,距实土地面约为1米。主仓长35米,宽15米。屋架为重檐四坡灰瓦顶,屋面平直无曲线。上檐四周设活动通风纳日窗16扇。仓正面开3道门,各高2.15米,宽1.06米。屋架使用斜梁,共8榀,中部建纵向夹层木板隔墙。仓底悬空1米,墙根四周设通风透气窗18口。1号副仓长47米、宽8米,只残存中部的明间和北部的次间、稍间。中部明间为悬山顶,共5榀梁架。2号副仓长35米、宽8米,单檐四坡顶,面阔3间。

大丰仓是湖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官储粮仓,为研究古代粮仓的形制结构、布局和仓储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大丰仓设计独具匠心,针对粮仓通风、防潮的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且外形不失美观古朴,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名 称:上津古城

编 号:7-1223-3-521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           

简 介:

上津古城地处郧西县上津镇,上津镇是湖北省重要的口子镇,是北上长安,南下武汉的水上交通要冲,现存城墙、山陕馆、上关县政府旧址、四街古民居群。

上津城墙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全面复修后的城墙,至今每一块青砖上都有“嘉庆七年上津公修”等字样。古城总平面呈靴形,南北门之间长为300米,东西宽为305米,城墙周长1236米,城墙剖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外侧高度4.9米,内侧高度3.77米,下系青石浆砌而成,上用青砖复修,城墙顶部建有雉堞,城墙拐角处曾建有城楼。城设五门,东曰通郧,北曰接秦,南曰达楚,西曰通汉,西南便门。环城建有护城河,现测宽4.6米,深1.2米,现多淤塞。河四周植柳围城,因此上津城曾经也被称作柳州城。

山陕馆,又名南会馆、陕西会馆。位于古城东北后山腰,是一座集吃住、游玩、仓储、集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旅馆、驿站。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207平方米,前后两进,面阔三间11.6米,进深分为,进深分为5.85米、6.9米,均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构件,单檐硬山灰瓦顶,两山设封火山墙。

上关县政府旧址,位于城内主街西侧。1947年11月12日,陈谢兵团十七师十二旅解放漫川关和上津镇,次日宣布成立上关县委、县政府,隶属豫、陕、鄂第四专员公署。1948年6月,划归陕南行署,改称陕南第四专员公署。1949年5月24日,撤销并入郧西。旧址为一路一进院落式建筑。面阔三间11.32米,通进深22.2米,前后厅均为硬山青瓦顶,抬梁与砖墙混合承檩结构。大门上方嵌“上关县”石匾一方。

四街古民居群,共有古民居47栋,主要包括熊家老屋、汪家老屋、钱秀珍老屋、殷西康老屋、余进宝老屋、李家老屋、汪声华老屋、李西兵老屋、李富国老屋、田家老屋、赵青山老屋、张登明老屋、陈守贵老屋、李随老屋、陆兴飞老屋、范荣安老屋、邓书富老屋、赵兴国老屋、程远明老屋、陈家坊老屋、汪远成老屋、汪远顺老屋、李华秀老屋、汪家老屋、汪远安老屋、祝合林老屋、王世余老屋、邓贤明老屋、陈礼海老屋、叶成贵老屋、张德顺老屋、吴明礼老屋、陈贤群老屋、李启胜老屋、李启凡老屋、范绍祥老屋、车录善老屋、舒宗新老屋、王康德老屋、樊永全老屋、廖开建老屋、车庆海老屋、任丛春老屋、柯昌禄老屋、祝东林老屋、张合全老屋、陈金山老屋,位于古城主街两侧,均为砖木结构,单个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一般三四户一院,两三院一族,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称。

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名 称:万年台戏台

编 号:7-1224-3-522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简 介:

万年台戏台位于浠水县散花镇福主村,北距县城约25千米。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砖木石混合结构。整个场地由戏台和观众区两大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戏台坐东朝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台、后台和化妆室三部分组成。前台为三面敞开式,筑于高1.8米的石砌台基上,面阔6.1米,进深4.95米,通高9米,重檐歇山灰瓦顶,下挂铁质风铃。檐下施如意斗栱。额嵌“云管阳春”木匾,额枋浮雕戏剧人物故事图案,台顶饰八卦天花。后台面阔三间12.04米,进深一间6.2米,单檐硬山灰瓦顶。两山设封火山墙,枋上镂刻戏曲人物图案。前、后台以木板相隔。化妆室设在后台底层,南侧墙设小门,门外楼梯与后台相连。戏台前方设有观众看戏的缓坡形前场,保留有高约数丈的古树3棵。

万年台戏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汉戏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清代鄂东地区庙会文化的实物见证,为研究清代鄂东地区的乡土建筑、戏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名 称:沈鸿宾故居

编 号:7-1225-3-523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简 介:

沈鸿宾故居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太乙村石乌山下。沈鸿宾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清军千总加都司,后因战功升任台湾海营提督。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积劳成疾,病死台湾,时年47岁。死后追赠一品封典,授振威将军加勃勇巴图鲁。沈鸿宾故居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由沈鸿宾本人主持兴建,建筑面积约1404平方米。

沈鸿宾故居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风格,合院布局,以中央厅堂、天井为中轴,左右对称。中轴进深三进,左右厢房进深八间。青色小布瓦顶,门楼呈飞檐翘尾状。共有天井6个。堂屋高大,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细,艺术价值较高。有将军第、皇恩旌裱御赐匾额。

沈鸿宾故居是湖北省重要的涉台文物。故居建筑体量较大,规格较高,做工精良,为较典型的鄂东南民居,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文物。

 

名 称:王明璠府第

编 号:7-1226-3-524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

简 介:

王明璠府第位于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自然村,东距通山县城2千米。由清代举人、历任江西武宁、瑞昌、萍乡等县七品县令的王明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5年)毗邻旧宅修扩建,形成新的府第群落。府第保持着清代晚期的建筑风格。含花园、院落共占地1万余平方米。

府第建筑包括主体宗祠、宅院、学校、花园及各式手工作坊。建筑布局以宗祠为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五进住宅。宗祠梁架形式均为穿斗式,无梁架者均采用硬山搁檩做法。所有建筑均为青布瓦屋面,山墙帽为猫拱背式,青石板天井,三合土地面。宗祠前端设木雕戏楼,各进天井之间互相联通,两侧檐部安设遮阳布卷轴,地下排水系统完善。偏房均依两侧外墙搭建,作为作坊和下人居室。前院保持着青石墁铺地面,两侧及后院为花园的基址。院内古井保存完好,学校尚存院落和教室,讲台仅剩基址。

王明璠府第是湖北省目前保存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之一。府第功能设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传统民居建筑中巧妙运用自然水系,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生活和谐共存的成功范例。

 

名 称:彭家寨古建筑群

编 号:7-1227-3-52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

简 介:

彭家寨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地处鄂西武陵山区中。龙潭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过寨前,与寨两边的山间小溪将村寨环抱。

彭家寨是武陵山区土家聚落典型代表之一。众多单体建筑组合成村寨时,以公共用地的院坝、风雨桥为中心展开。吊脚楼群依托观音山,建于山脚斜坡上,寨前是一排稻田,面向龙潭河,河上架有铁索桥。左是召大沟,右为叉几沟,沟上架有一座百年历史的凉亭桥。寨前是公共用地院坝,寨后竹林间有一横排苕窖,东边为彭氏墓地。彭家寨历史建筑规模约8000平方米,全部为吊脚楼,有房屋22栋及风雨桥一座,房屋主要包括彭继文老屋,彭武元老屋,彭武阶老屋,彭继元、杨祖祥老屋,彭继检老屋,彭南祥老屋,彭继权老屋,周品老屋,彭继亮老屋,彭文勇老屋,彭继双老屋,彭继树老屋,彭启孟老屋,彭继山老屋,彭继松老屋,彭继艮老屋,彭继书老屋,彭继富老屋,彭继贵、彭继青老屋,彭武生老屋,彭武顺老屋,彭义老屋。

彭家寨对于研究土家族聚落营造具有较高的价值,从聚落的选址布局、植被配置到单体吊脚楼的建造,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石窟寺及石刻

名 称:赤壁摩崖石刻

编 号:7-1561-4-064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宋、明、清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在地: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

简 介:

赤壁摩崖石刻位于咸宁市赤壁市赤壁镇石头口村赤壁山矶头的临江崖壁上,地处长江南岸,赤壁市西北39千米。

摩崖石刻共10处。1号石刻为明代留存楷书“赤壁”2字,各长1.5米、宽1.04米。2号石刻为楷书阴刻“赤壁”2字。3号石刻为碑体阴刻“赤壁”2字。4号石刻为宋代残存的隶书阴刻“赤”1字,据有关史料记载为三国周瑜手书。5号石刻为清同治十年(1871年)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刻留的草书阴刻“鸾”1字。6号石刻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楷书阴刻王奉词《过赤壁偶成绝句》两首。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7号石刻为1号石刻的题记。时代不明的8号石刻为楷书阴刻诗词石刻。9号、10号石刻分别为阴刻诸葛亮两个戴冠执矛士兵人物画像石刻。

赤壁摩崖石刻是现存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长的三国题材摩崖壁刻群,是研究三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名 称:李曾伯纪功铭

编 号:7-1562-4-06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南宋

类 型:石窟寺及石刻

所在地: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

简 介:

李曾伯纪功铭位于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城西龟山东麓。摩崖呈方形,高4.7米,宽4.4米,面积约20平方米,刻写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正月一日。

铭文共79字,字径0.3米,碑文宽正,阴刻楷书,整篇作品颇为厚实,字体方正宽博,遒劲有力,刻工技艺高超,字字清晰,保持了书体的原有神韵。四边以阴刻图案装饰,体现了摩崖的端庄肃穆。其上横额双钩体“襄樊铭”3字与铭文字体不同,疑为后人所加。

李曾伯纪功铭至今仍保持昔日风貌,保存完好,堪称楷书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是研究宋史、襄阳军事史的珍贵资料。

近现代

名 称:古德寺

编 号:7-1800-5-193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87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简 介:

古德寺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上滑坡路74号。该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05年扩建,1914~1919年间由主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并由黎元洪亲自题写匾名。1921年开始修建大雄宝殿,1934年完成。该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

古德寺坐东朝西,整个寺院呈三进院落式格局。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共同组成了该寺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分布着诸如方丈室、觉幻室、藏经楼、普同塔等建筑。古德寺建筑造型仿缅甸阿难陀寺,兼具融合了多种典型建筑风格,集大乘、小乘、密藏三大佛教流派的文化特征于一体。大雄宝殿是古德寺最具特色的主体建筑,既有缅甸风格的平面布局,又有哥特式的造型和装饰元素,堪称中西合璧建筑之典范作品。

古德寺拥有我国汉传佛教唯一的群塔型大殿,其风格杂糅、造型独特且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该寺设计构思来自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缅甸,因此该寺也成为中缅文化交流史上的实物见证。

 

名 称:起义门

编 号:7-1801-5-194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11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简 介:

起义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首义南路,原名“中和门”,为武昌古城10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第一枪,按部署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控制中和门城楼,打开城门迎接城外的南湖炮队、马队等进城。炮队入城后首先在中和门城楼、楚望台和蛇山等地布定炮位,向清湖广总督署发起猛烈轰击,支援其他起义部队攻克总督署,占领武昌城。故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起义门”。

中和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是一座带有瓮城的城门。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后,该城门因辛亥首义的重要作用,在拓展市区时得以保留。其城楼在北洋军阀时期被毁,后城门也濒于倒塌,残存拱洞与断壁,1956年维修、1981年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城门上方嵌大理石匾额,上刻叶剑英题写的“起义门”三字。城楼为重檐歇山顶,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朱柱青瓦,斗拱飞檐。

起义门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名 称: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编 号:7-1802-5-19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23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简 介: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2185号。建于清末民初,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普通民居,建筑面积197平方米。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时,遭到军阀的干涉和破坏,3万多工人决定举行总同盟大罢工。同时,总工会自2月3日起由郑州迁到汉口江岸分工会办公。此处为江岸分工会秘密办公地。领导工人罢工斗争的有张国焘、林育南、项英、施洋、林祥谦等。2月7日罢工斗争遭到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1980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搬迁旧址内居民,对旧址进行修缮,1981年2月7日正式开放。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也见证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对中国工人运动的残酷镇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名 称: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

编 号:7-1803-5-196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2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简 介: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116-126号,为一栋二层砖木结构的里分式住宅。

中国共产党“四大”以后,中宣部由彭述之任部长,委员有蔡和森、瞿秋白等。1927年3~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分两批迁武汉。彭述之到武汉前,武汉地区的宣传工作主要由瞿秋白负责。中宣部在武汉主要负责汉口《民国日报》、《楚光日报》等刊物的出版、发行和指导湖北省委工作。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部分在此发表并出版单行本;同时,配合斗争形势,散发油印宣传品,进行宣传鼓动。7月“马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并陆续转移,9月底中宣部随中央机关迁回上海。

旧址为辅义里的组成部分,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里分住宅,建于1917年,由广兴荣营造厂营造,刘子敬投资建造。有两个天井,屋顶阳台;房间宽大、净空高,屋顶有红瓦,隔热散热效果好,冬暖夏凉,设计建造科学合理,舒适宜人,具有典型的汉派里分特点。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是全国尚存不多的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重要机关旧址,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其建筑是当时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立面构图规整,装饰精美,同时使用了模式化的单元设计和相同的建筑母题,给人对称和协调的感觉,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名 称: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编 号:7-1804-5-197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2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简 介: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2号,是一栋三层的单元连体建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瞿秋白、李维汉和中央秘书邓小平等人避居于此。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八七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都在这里秘密进行。瞿秋白在这里秘密翻译了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起草的《告全党党员书》。同年9月下旬,党中央机关陆续秘密迁往上海,瞿秋白等人先后由此分赴各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旧址1925年由华侨王光投资兴建,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承建。长75米,宽25米,楼顶另加一层气屋,共有5个单元。建筑底层设计为商业用房,上层为住宅用房。每套房屋均设计有卧室、起居室、卫生间、厨房及佣人用房。为充分利用面积,套房之间采用了梭门。楼梯、檐口等建筑细部制作精美。

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作为中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见证地,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同时其建筑风格独特,也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名 称: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编 号:7-1805-5-198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2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简 介: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20号,原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18年,1926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小学。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此举行开幕式,之后在汉口黄陂会馆(已毁)继续进行。中共“五大”是在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紧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年5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亦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早期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曾在此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旧址总平面呈长方形,面积7900平方米,建筑临街立面采用西方古典风格,内部则为传统木建筑形式。旧址较好地保存有建于1918年的4栋建筑,均为融合西式风格的学宫式建筑。另有风雨操场、小礼堂、教工宿舍3栋为2007年按原貌复建。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空间形态和建筑结构,建筑艺术价值较高。

 

名 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编 号:7-1806-5-199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2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简 介: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259号武昌实验小学内,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军事、政治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

1926年10月,北伐军克复武汉。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培训革命人才。1927年1月,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工兵科1200多名学员陆续从黄埔和江西入校学习。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由于校长蒋介石、党代表汪精卫不在武汉,其职分别由邓演达、顾孟余代理,恽代英任总政治教官。2月12日正式开学,学生3760余名。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其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隶属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改校长制为委员制,由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徐谦、顾孟余组成校务委员会,恽代英主持日常工作。“四一二”政变后,学生被改编为中央独立师,与叶挺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一起平定了夏斗寅叛乱。“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军校被迫解散。

旧址原为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现仅存4栋半砖木结构平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有南北向教室两排,第一排三栋,第二排一栋半,均面阔6间,进深3间,左右两侧开门,四周有1.9米宽的走廊。

旧址是国共两党合力创办军事院校、培训革命人才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名 称: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编 号:7-1807-5-200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2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简 介: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63~165号,191号。

1927年,以陈独秀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上海迁至武汉,此地为中共中央机关的租住地,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并从事革命活动,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此举行。

旧址为两幢三层西式洋房,均坐西朝东,立面对称,外墙为清水红砖,门楣、窗台、挑梁等处的装饰呈欧式古典风格,室内为木质楼梯与木质地板。整个房屋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旧址是中国大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全国尚存不多的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名 称: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编 号:7-1808-5-201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36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简 介:

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5号。湖北省立图书馆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张之洞主持创办,当时馆址设于武昌兰陵街西侧(今解放路);1908年迁入兰陵街东侧原博文书院校舍(今武昌区公安局);1934年2月,省政府决定筹建新馆,同年6月,选址武昌蛇山抱冰堂下空地(即现址)。1935年10月1日,新馆奠基,1936年7月建成,建筑面积2572平方米,由袁瑞泰营造厂承建。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旧址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图书馆为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复兴式近代建筑,其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外形则极具传统建筑特点,歇山琉璃瓦大屋顶,碧瓦飞檐,檐下设有石质的斗拱、梁枋造型构件;而在立面中出现的壁柱、檐口线脚等元素,又反映出西方形式的融入。图书馆主楼为凸字形,坐北朝南,正立面中间为三层,对称的两侧为二层。建筑外墙采用水刷石,木门钢窗,建筑一层使用井字形梁架,且在井格中做彩绘,使天花板呈现出类似古建筑中平棊做法的效果。室内墙裙、楼梯栏杆和地面均用彩色水磨石装饰。整栋楼古朴壮观,是当时新材料、新技术与中国传统形式相结合的典范。

湖北省立图书馆是我国早期的图书馆专用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该建筑造型庄重考究、风格鲜明,堪称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名 称: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编 号:7-1809-5-202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37~1938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简 介: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332~352号(原汉口大和街)。

1937年11月12日,经中共中央同意,叶挺开始在武汉正式组建新四军军部。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为迅速完成新四军组建工作,军部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解决了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问题,确定了红军游击队的集中整编办法、新四军的作战部署,并多方筹集款项、武器、物资。当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新四军将领有叶挺、项英、张云逸、周子昆、曾山等。1938年1月下旬,新四军军部迁南昌,汉口军部改为新四军驻汉办事处。

旧址原为日本侨民住宅,为毗邻的两栋二层住宅式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1029平方米。建筑以砖墙承重,一、二楼均装原木楼楞,上装杉木地板。屋顶为三角形木屋架,坡屋面,上覆红瓦。外墙为混合砂浆粉刷,正面中部饰有简单的西式雕花。一、二楼均设有阳台,阳台上部为可开式玻璃窗,下部为木质活动挡板。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具有日本住宅式建筑特征,见证了新四军军部在武汉诞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名 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编 号:7-1810-5-203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37~1938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简 介: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原中街89号)。

董必武于1937年10月来武汉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办事处初设在汉口安仁里1号,同年12月迁于现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的公开办事机构。李涛、钱之光先后担任处长。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成立长江局,机关秘密设在办事处内。1937年12月~1938年10月,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叶剑英、邓颖超、王明等中共领导人在这里领导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工作。

旧址原为日商大石洋行,坐西朝东,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四层,占地面积823.3平方米,建筑面积2288.6平方米。建筑外观展现西方建筑形式,而内部的小庭院又为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一楼为商行,二、三、四楼为高级公寓。四楼屋顶花园的泥土层深达60厘米,起隔热作用。对墙体、门窗的很多细节处理适应了武汉的气候特征,使屋内可冬暖夏凉。1944年,美国飞机轰炸日租界时,原建筑被炸毁。1978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设为纪念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是中共建立在当时国统区和全国抗日中心的重要机构,在领导团结国内外各界人士参加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

 

名 称: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

编 号:7-1811-5-204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40~1942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

简 介:

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位于京山县新市镇小焕岭村一组吴湾。旧址分东西两院,占地面积650平方米。

1939年11月中旬,中原局决定在鄂中建立新的鄂豫边区党委,统一领导三地党组织,党委成员由郑位三、陈少敏、李先念、陶铸、任质斌、杨学诚等组成,党委机关驻扎在京山八字门。1940年10月,李先念带领边区党委机关迁驻小焕岭。中共鄂豫边区委员会在小焕岭驻扎了两年之久,使小焕岭成为豫鄂边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

旧址是两幢相连的清末中国传统式民居四合院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东院内设有司令部办公室、会议室,西院为李先念、陈少敏同志以及警卫员、号兵等工作人员的居室。东院,三进二天井,面阔14米,进深20.9米,由门厅、过厅、厅屋、堂屋、前房、后房和厢房等14间房屋组成,建筑的前檐用青砖砌筑斗墙,两侧和房间用土坯砖砌筑,厅屋的前后用槅扇门隔断,天井用青条石砌筑,后天井两侧二级青条石踏步。;西院贴东院而建,二进一天井,面阔17.3米,进深18.9米,由厅屋、堂屋、厢房、天井构成。

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是研究豫鄂边区党委机关革命斗争史及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和活动的重要遗存。

 

名 称:华新水泥厂旧址

编 号:7-1812-5-205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46~2005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

简 介:

华新水泥厂旧址位于黄石市黄石港区黄石大道145号。旧址地处黄石市中心地段,北为黄石大道,东、南、西三面均为民宅,南距磁湖500米。旧址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

华新水泥厂旧址现存3台湿法水泥窑(其中1、2号窑设备1946年从美国进口,由美国爱丽斯公司生产。3号窑于1975年开始扩建,1977年正式投产,被命名为“华新窑”)、2台四嘴装包机等生产设施及生产线、运输线、厂房和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

华新水泥厂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原名大冶湖北水泥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46年9月28日,在现址兴建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水泥厂。1949年初,第一台湿法水泥窑建成投产后,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能力,曾誉为“远东第一”。1950年,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冶水泥厂合并,后经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成为“华新水泥厂”。2005年起老厂区陆续停产。

华新水泥厂旧址现存的1—3号湿法水泥窑是“华新水泥厂”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见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而且从水泥生产工艺的角度看,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名 称: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编 号:7-1813-5-206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简 介:

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主要包括五七区、窑厂区、红旗区、向阳区,总面积约78,000平方米。

196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原名关阳湖)建立“五七”干校,下设文化部机关、文联作协口、出版口、文物口、电影口,共分五个大队。6000余名文化人,先后在干校当过学员,其中,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名人174人,如谢冰心、冯雪峰、沈从文、严文井、张天翼、张光年、陈白尘、臧克家、李季、冯牧、萧乾、孟超、侯金镜、郭小川等,都曾在这里劳动和生活过。

旧址内房屋144栋,有五七干校学员自己动手修建的砖瓦结构平房、“干打垒”的土坯房,还有烧砖烧瓦的窑厂,另外还有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三座桥,即红旗桥、五七桥、向阳桥。

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是特殊时代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

 

名 称:武汉长江大桥

编 号:7-1814-5-207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57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汉阳区

简 介: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1670米,正桥部分为1156米,两岸引桥共51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路面宽达18米,可以并排行驶六辆汽车,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的两端建有桥头堡,各高35米。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面两侧设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他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为以后各地桥梁建设提供了经验。

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名 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

编 号:7-1983-5-007

公布时间:2013年3月5日

年 代:1927~1932年

类 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简 介: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位于江陵县沙岗红军街及周边乡村,主要包括鄂西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旧址、鄂西红军印刷厂旧址、鄂西特别委员会旧址、鄂西少共总部和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旧址、中共江陵县委员会旧址和江陵县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江陵县贫民协会旧址、江陵县苏维埃政府五区区委机关旧址、鄂西教导大队兵运训练班旧址、贺龙指挥机关旧址、贺龙旧居、许光达旧居、邓中夏旧居、彭之玉旧居、柳直荀旧居、周逸群旧居等15处旧址和旧居。

1927年至1932年,周逸群、贺龙、段德昌、邓中夏、许光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到沙岗领导革命斗争,将白鹭湖游击队与监、沔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后合编为红二军团,组建了鄂西特委。在此期间,沙岗老街(今红军街)是鄂西特委、鄂西政府机关所在地,在此创设了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列宁大学)等后勤与组织保障基地,并召开了湘鄂西第一次扩大会议和第三次党代会。在党中央和鄂西特委领导下,红色根据地扩大到监利、石首、天门、潜江、沔阳、荆州、当阳、远安、公安、松滋等地,成为湘鄂西早期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是研究这块根据地历史的重要遗存。

上一篇: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江西省宜春市樟树药都药膳制作工艺

更多关于 湖北省第六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