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  浏览 3430

湖北历史悠久有很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和文化名人,国家为了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推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样子收藏网介绍一下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第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鸡公山遗址:位于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郢北区,旧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1992年发掘,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首次揭示出多层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地层叠压关系,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迹,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文化遗物。鸡公山遗址的考古收获,使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平原地带居住生活的研究有所突破。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河遗址: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在8平方千米范围内,密集分布的三房湾、谭家岭等数十处古文化遗址构成一个原始社会大型聚落群体。1954年始发掘,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个基本连续发展的过程,距今5000~4000年。遗址群的中心部位有一座由城墙、城壕和外围台岗构成的石家河城。经历年来多次科学发掘研究,对该遗址群的文化堆积、遗迹及葬俗等,初步摸索出若干规律性的认识。出土文物以大量陶质生活用具、陶塑工艺品和数百件小型玉器最具特色。

雕龙碑遗址:位于枣阳市鹿头镇武庄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2米。该遗址属保存较好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距今6000~5000年。1957年发现,1990~1992年先后5次发掘。发现有大量遗迹和墓葬,特别是保存有20多座较为完整的房基,其中2座大型多间式房屋基址,现保存有0.5米高的墙体和室内居住面及房顶、墙体的倒塌物,并首次发现了推拉式屋门结构。该遗址地处我国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的随(州)枣(阳)走廊,文化内涵丰富,兼有古代南北文化特征,对研究古代长江、黄河流域文化交流融合有重要意义。


纪山楚墓群:位于荆州、荆门两市交界处的沙洋县纪山镇,楚故郢都纪南城遗址北10千米处,面积12平方千米,是由尖山墓地、大薛家洼墓地等22个古墓地组成的楚国大型墓葬区。古墓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葬规格高,现保存有封土堆的墓葬计227座,其中封土堆高2米以上、直径30米左右的大型墓葬达40余座。   


南岩宫:又名天乙真庆宫,位于武当山特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明永乐、嘉靖年间整修、扩建。现存建筑有南天门、北天门、小天门、御碑亭、琉璃焚帛炉、龙虎殿。神厨、配房、八卦亭、皇经堂、两仪殿、龙头香、藏经楼、天乙真庆宫石殿、飞升台、梳妆台、礼斗台、朝阳古洞、棋亭等,占地面积61187平方米,建筑面积3539平方米。石殿为石仿木结构,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其梁架、立柱、斗栱、装修均为巨石雕凿。宫内藏有铜铸鎏金真武、元始天尊、四御等神像。

襄阳“古隆中”:又称诸葛武侯祠,位于襄阳市襄城区隆中山。武侯祠四重殿,位于隆中山半腰,依山势向后逐层升高,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一殿为四柱三间,七檩硬山,抬梁构架,砖木结构,高6.3米,进深7.8米。二殿位于一殿后面,也是四柱三间,七檩硬山顶,抬梁构架,高6米,通进深6.66米。二殿后有左右厢房。其后之过殿四柱三间。八檩卷棚顶,连弧形封火山墙,殿高4.74米,进深4.96米。大殿位于过殿后,四柱三间,十一檩硬山顶,抬梁结构,高6.5米,进深8.23米。神龛内供诸葛亮及二童子塑像。

武侯祠左右各有两重套院,均为四柱三间硬山式房屋。三顾堂在武侯祠西,是一组廊院式建筑,建筑面积360平方米。院子两侧是“[]”形单坡四檩碑廊,内嵌碑刻3 2块。三顾堂正殿为六柱五间,八檩硬山顶,抬梁结构,殿高5.8米,进深6.77米。

   抱膝亭在三顾堂前坡下的台地上,是楼阁式三重檐六角亭,高12米,内有楼梯可登临。亭前为“抱膝处”碑。

   古隆中石牌坊,在躬耕田川口,是四柱三牌楼牌坊,高5.56米,檐枋下石匾楷书“古隆中”,楷书柱楹。

   “卧龙深处”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隆中草庐”,乾隆时更名“卧龙深处”,后又改名“野云庵”。1984年重修时改变原貌,成三重四柱三间硬山顶,两重院均建碑廊。

   草庐亭在三顾堂后面的土阜上,楼阁式重檐六角亭,平面呈灯笼形,木质抬梁构架,二层。内设楼梯,砖墙嵌光绪年间石碑三块。

 

荆州城墙: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始建于东汉,现存城墙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于明代旧基重建。城墙高约9米,厚10米,周长11.28千米,东西长,南北短,城墙、城门、瓮城、敌台、蝶垛、藏兵洞等均保存较好。6座城门之上原建有城楼,现仅保存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的大北门城楼,1986年重建东门城楼。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位于武汉市硚口区中山大道706、708、710号,原系“中国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于1921年所建的“南洋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五层主楼和4层附楼组成的西式建筑,占地面积885平方米,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汉口后,大多数国民党中央执委和国民政府委员抵达汉口,组成“临时联席会议”于此楼办公。1927年3月在此召开了有共产党人毛泽东、林伯渠等人参加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改组国民政府,组成国共联合政府。

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位于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1939年李先念、陈少敏、朱理治等同志,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刘少奇同志指示,在兼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直接部署下,为了争取时间,扩大武装力量,迅速打开中原敌后抗战局面,先后深入到武汉外围敌后,汇合党的各路武装,创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抗击了15万日本侵略军和撼万多伪军的进攻,并打退或制止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1942年至1945年,新四军五师司令部驻此。旧址为民宅,砖木结构,大小五间。建筑面积约1053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四合院式。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名称:学堂梁子遗址

编号:5-0079-1-079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旧石器时代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郧县

简介:

   学堂梁子遗址即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1989~1990年发掘,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及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 0余种。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万年。保存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反映了远古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杂性。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非常重要材料。

 

名称:关庙山遗址

编号:5-0080-1-080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新石器时代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枝江市

简介:

   关庙山遗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的过渡带,遗址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7年发掘,发现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遗迹。房址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筑,房址内有坡顶、散水、竹骨泥墙、隔墙、联体灶、火塘遗迹等。小型房基面积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积52平方米。磨制石器品种多,制作精细,多为斧、锛类工具。陶器有口径达0.76米的陶盆、蛋壳胎彩陶,还发现有陶鼓、陶摇铃等陶质乐器。大型陶盆、蛋壳胎彩陶的出现及内黑外红的烧造工艺,均表明关庙山陶器制造工艺的领先地位。

   关庙山遗址的发掘,体现了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种原始文化的叠压关系。遗址中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存,基本上包括了该文化的各主要阶段,对研究大溪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名称:门板湾遗址

编号:5-0081-1-081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新石器时代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应城市

简介:

   门板湾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城北街道星光村门板湾,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是一个以城址为中心,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聚落的大型聚落遗址。城外的聚落以许家老屋台保存最好,属环壕台地,遗迹遗物十分丰富。1979年发现,1999年开始发掘。位于遗址中部的城址,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内东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壕沟。城址内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面阔16.2米,进深5.5米,面积为1l5.5平方米,土坯砖砌墙,墙体保存高度平均约1.5米,最高处达2.2米。房屋内分4室,外有走廊,门窗及火膛等皆保存较好。房子周围有由围墙构成的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是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对研究中国南方地区建筑史有重要的意义。门板湾遗址对史前聚落考古及文明进程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名称:走马岭遗址

编号:5-0082-1-082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新石器时代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石首市

简介:

   走马岭遗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焦山河镇走马岭村与滑家当镇屯子山村的交界处。遗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城垣夯筑,底宽25~37米,顶宽为10~20米,高5~8米,夯层厚10~20厘米。城垣外有一条环城壕沟。1990~1992年发掘。在城内发现有面积达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积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式中型房子和面积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发现有排列有序的小祭祀坑。走马岭城址始建时代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早期,使用到屈家岭文化晚期逐渐废弃。走马岭遗址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名称:阴湘城遗址

编号:5-0083-1-083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新石器时代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荆州市

简介:

   阴湘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阳城村北。遗址文化堆积从大溪文化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以史前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遗址核心是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早期、沿用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古城址。1 994年开始发掘,城址平面略呈半圆形,中部的一条纵向冲沟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城址东西长约580米,南北残宽约35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较好,现存城垣宽度一般为10~25米,城垣外有城壕。已发现房屋基址13座、陶窑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遗迹,城壕内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迹和文化遗物。阴湘城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江汉地区史前时期的文化谱系、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以及城址的防卫设施的演进、功能、构筑方式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名称:磨盘山遗址

编号:5-0084-1-084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周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当阳市

简介:

磨盘山遗址,位于湖北省当阳市河溶镇前进村东200米,属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段,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山岗和台地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1.5米。1979年冬,为配合赵家湖水渠的修建,在沮漳河东岸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82年试掘。出土大量以红陶为主的器物,陶系早晚分期明显,出土的鬲有“楚式鬲”的初形。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大件粗绳纹筒瓦、板瓦,均由泥条盘筑,两侧有竹片切割的痕迹,应为较大型建筑物的残存构件。是一处楚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重要遗址。

 

名称:龙湾遗址

编号:5-0085-1-085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周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潜江市

简介:

   龙湾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和张金镇,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密集和丰富。龙湾遗址东北部为章华台遗址,总面积达60.7平方千米左右,为一处重要的楚王宫殿基址群。1984年发现,1987~2001年发掘,现已勘探出自东向西分布着由19个夯土台基组成的4个大夯土基址群——放鹰台宫殿基址群,其中1号宫殿基址为三层的高台建筑,占地面积约1.17万平方米,遗迹复杂,有踏步、地下排水管、檐柱、大方柱、三层台的地梁沟槽、用海贝铺就的三面环绕的贝壳路、东南侧门等。龙湾遗址西南部为黄罗岗遗址,以黄罗岗城址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总面达40.2平方千米左右,为春秋楚城。现已发现城址的南城垣,长约1200~1400米,城址发现大量的灰坑等遗迹和遗物。

   龙湾遗址的发现对楚国历史、文化、建筑史等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名称:鄂王城城址

编号:5-0086-1-086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周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大冶市  

简介:   

   鄂王城城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高河乡胡彦贵村,城址北距高河乡2千米。城垣依岗地而筑,南高北低,高出附近地面约5~1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左右。城垣保存较好,发现有缺口7处,其中两处疑为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城内南部有夯土台基,面积达2000平方米,发现椭圆形窑址两处,金器、铜器、铁器及建筑用瓦等。在鄂王城西部以及西南、西北岗地上发现有成群的封土墓,据初步统计,共117座,其中较大的封土墓有1 8座,高约2.5~3.5米。墓向为南北向,墓内有填白膏泥、木炭、卵石的现象。鄂王城城址对于东周楚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名称:季家湖城址

编号:5-0087-1-087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周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

简介:

   季家湖城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草埠湖管理区三分场,地处江汉平原西端,沮漳河流域。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它以季家湖古城墙、杨家山子台基和鲁家坟墓群为中心,总面积12.23平方千米。南城墙位于九口堰,其南有壕沟与之并行。杨家山子台基位于城墙东北500米处,发现东周时期的房基、墓葬及制陶作坊和窖穴遗迹。鲁家坟墓群位于遗址北边中部,探明墓葬80余座,分布相当密集。一号台基在城址北部中央,鲁家坟墓地以南,出土有“秦王卑命竟坪王之定救秦戎”十二字铭文的铜甬钟。季家湖城址对鄂西地区原始文化的发展系列,楚文化渊源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名称:楚皇城城址

编号:5-0088-1-088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周至汉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宜城市

简介:

楚皇城城址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境内,为东周时期的楚国故城遗址,又名“楚故城”、“故襄城”。城址平面呈一规则长方形,四周现保存有土筑夯实的城垣,城垣周长6420米,城墙由墙体和护坡组成,呈梯形。城垣东南角高出四周城垣,当为古之“角楼”。城址采用大小两城套筑,小城位于大城内的东北隅,为一高出大城平面约2~4米的台地,总面积38万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城门、跑马堤、散金坡、金银冢等,出土有青铜礼器、金币“郢爰”等遗物。楚皇城城址作为先秦时期汉水中游的通都大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研究楚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一处典型遗址。

 

名称:湖泗瓷窑址群

编号:5-0089-1-089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唐代至明代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介:

   湖泗瓷窑址群分布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山坡乡的梁子湖和斧头湖一带,窑址多位于水运便利的濒湖岗地之上。在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的范围内,1 988~1995年间3次发掘,迄今已发现窑业堆积145处。该窑址群的年代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而以宋代为主。产品有青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两种,瓷器的种类均为壶、罐、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器,造型规整匀称,胎以灰白色为主,釉面匀净晶莹,有的器物的内外壁还刻划菊瓣、莲瓣、团花等花纹。湖泗瓷窑址群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窑址中实不多见。

 

名称:玉虚宫遗址

编号:5-0090-1-090

公布时间:2OO1年6月25目

时代:明

类型:古遗址

所在地:湖北省武当山特区

简介:   

   玉虚宫遗址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玉虚路南端。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嘉靖年间扩建,是武当山八宫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为五进三城,即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清乾隆时遭火焚。现存建筑外罗城有泰山庙、御碑亭;紫禁城有宫门、宫墙、小宫门玉带河、玉带桥、御碑亭;内罗城有琉璃八字墙、小宫门、宫墙、琉璃焚帛炉、神坛、道房、父母殿等。

 

古墓葬

名称:明楚王墓

编号:5-0175-2-031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明

类型:古墓葬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介:

   明楚王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镇龙泉山。面积约760万平方米。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六子朱桢为楚王,封地武昌,自朱桢起,楚王府八代九王全部在此修建茔园并设置陵卫及陵户,看护王陵。9座王茔基本相同,由内外茔垣、荷花池、享殿、配殿、石几筵、神帛炉、地宫等建筑构成。昭、庄、端三国各有一碑亭,亭内龟趺、石碑保存较好。九王茔园中昭王茔园保存最好,l991年昭王茔园进行了发掘,其地面建筑台基、中央“神道”、东西“御道”基本完好,砖筑茔垣大部分保存,地宫完好。庄、靖、愍三茔园,部分建筑台基基本保存完好。明楚王墓布局规整,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明代藩王的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九座墓分别为,明楚昭王朱桢墓、明楚庄王朱孟烷墓、明楚宪王朱季堄墓、明楚康王???墓、明楚靖王朱均鈋墓、明楚端王朱荣(氵+戒)墓、明楚愍王朱显榕墓、明楚恭王朱英(火+剑除右偏旁)墓、明楚贺王朱季堄墓。

 

古建筑

名称:四祖寺塔

编号:5-0359-3-165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唐至元

类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黄梅县

简介:

四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双峰山南坡山腰处,为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宗师道信(579~651年)卓锡传法之处。现存古建筑有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的毗卢塔,北宋的众生塔、衣钵塔,元代的灵润桥、明月桥等。毗卢塔为道信禅师墓塔,属亭阁式四门塔,砖石结构,四角攒尖顶,高11.34米。塔基平面方形,每面长10米,上有高2.5米的双层须弥座。塔正身高4米,每面宽8米,东、南、西三面设莲花券门,北面无门是。顶作四注式覆莲塔刹,塔室平面八角,直径6米。塔顶为小青砖叠涩收分的穹隆顶。尚存古建筑有很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名称:大水井古建筑群

编号:5-0360-3-166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明、清

类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利川市

简介:

   大水井古建筑群主要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三大部分组成,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柏杨坝镇水井管理区,占地30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

   李氏宗祠是一个集政权、神权、族权为一体的封建“土围子”。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原土家族人黄氏老宅和墓地的基础上建成。三殿两厢,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硬山式瓦顶,风火垛及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李氏庄园原为黄氏住宅,清乾隆中期后逐年扩建,建筑面积达8400平方米。1942~1948年,在高仰台加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布局与李氏庄园主体相仿。

   大水井民居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神权共张,且规模庞大,设计独特,建筑技艺精湛,建筑装修手法众多,装饰图案丰富。

 

名称:襄阳城墙

编号:5-0361-3-167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明

类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襄樊市

简介:

   襄阳城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在汉水中游南岸,与樊城隔水相望,北临汉水处城墙稍长,南依岘山处城墙略短。平面长方形,略有不规则凹凸。城墙厚11~14米,高1 0.84

米。城垣周长7331米,其中有护壁砖墙段6408米,无护壁砖墙段680米,另有243米遭损毁。现存临汉门城楼、拱宸门瓮城及震华门瓮城。城周有护城河环绕,河道宽130米,最宽处250米。小北门城楼建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项,为清代砖木遗构。城始建于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曾维修,淳熙八年(1181年)修护城堤,元时城废,明洪武初,因旧址修筑,并另拓城东北角,明末遭兵火,清顺治时重修各门及门楼,清雍正时建仲宣楼于东南角。城西北角筑有子城“夫人城”,东与襄阳城相连,为东晋太元三年(378年)中郎将、梁州剌史朱序母韩夫人率众所筑,明代初年及以后多次扩建。

襄阳城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名称:襄阳王府绿影壁

编号:5-0362-3-168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明

类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襄樊市

简介:

襄阳王府绿影壁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南街绿影壁巷,坐北朝南,东、南两面距城墙各200米。影壁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用绿泥片岩作壁心,汉白玉石镶边,内镶巨型石雕龙。影壁分三堵,中堵略高,壁心浮雕二龙斗宝,上下槛各雕流云飞龙十条,左右抱框各雕流云飞龙三条。左右两堵稍低,壁心各雕一巨龙舞于云水海涛间,上下槛各雕流云飞龙5条,左右抱框各雕流云飞龙2条。壁上覆庑殿顶,略似四柱三间牌楼状。须弥座三座相连,中座略高,上有精细仰覆莲及行龙等雕刻。

明仁宗第五子于正统元年(1436年)封为襄阳王,绿影壁为王府中的一座建筑,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襄王府被焚烧,石制影壁幸存。历久而尚存的绿影壁,作为明代石雕艺术与建筑遗物,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名称:龙港革命旧址

编号:5-0493-5-020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1927~1930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阳新县

简介:

龙港革命旧址位于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湖北的阳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宁、瑞昌四县交界处。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龙港领导秋收暴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9年至1930年,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进驻龙港,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龙港保存的革命旧址有中共鄂东南特委、鄂东南苏维埃政府、鄂东南工农兵银行、彭德怀旧居、彭杨学校、列宁学校、红军后方医院等70多处,其中有15处集中在龙港镇400多米长的老街,始建于清末,大多为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具有江南古镇的独特风貌,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现保存基本完好。在这些革命旧址中,保留有当年的标语、壁画等遗迹近百幅。

 

名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编号:5-0494-5-021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1927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介:

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所在地。建于1904年,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年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由4栋砖木结构房屋组成,其中一二栋、三四栋分别相连,第三栋为二层式,其余均为一层建筑,二三栋之间有一个大操场,是武汉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原为普通民房,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1927年以农讲所名义租用,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名称:大智门火车站

编号:5-0495-5-022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1903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简介:

   大智门火车站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路、武汉老城区原法租界和现车站路与京汉街的丁字路口。建于1 903年,法式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候车厅建筑面积1022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置为中部突出、两翼内收,立面布置为两端突出,中部四角备修筑有20米高的塔堡,堡顶铁铸,呈流线方锥形。屋项有五个屋面,正中部举高,中部两侧稍低,两端稍高,屋面均不出檐,檐周修有栏杆式女儿墙。主出入口系由并列的三洞六扇门组成,设于大厅正中。室内正中为一层候车大厅,空间高10米,两端为二层,楼下用作售票,楼上用作办公。

   该火车站是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我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   

 

名称:江汉关大楼

编号:5-0496-5-023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1924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介:

   江汉关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建于1921年,总高41米,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大楼由主楼和钟楼两部分组成,主楼、钟楼均为四层。大楼正面利用钟楼和2 2级台阶突出中心入口位置,比例严谨,左右对称,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英国特有的钟楼建筑形式。

   江汉关大楼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又是武汉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名称: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编号:5-0497-5-024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民国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介: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狮子山等十余座起伏的山岳之间。1930年3月开始兴建,1936年全部竣工,占地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在三条南北轴线与二条东西轴线相交汇的轴线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群组。三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工二院至大礼堂(现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现为电讯学院楼)。二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形成轴线分明,变化有序的整体美。在建筑整体上,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廷式建筑式样。在建筑单体造型上,更是形式各异,互不雷同。

该建筑群还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堪称我为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

 

名称:詹天佑故居

编号:5-0498-5-025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时代:1912年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   

简介:

詹天佑故居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系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由他本人亲自设计监造。詹天佑(1861~1919年),近代著名工程技术专家,曾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自建的铁路——京张铁路。故居建于1912年,是一栋砖木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占地面积782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其向阳的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其中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则为廊庑。主入口为八字形石台阶,大门、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在上下两层走廊的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的房间。顶部为红瓦四面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詹天佑故居是武汉市目前保护最完整的科技名人故居。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西名天佑·杰姆。婺源庐源(今庐坑)人。近代铁路工程专家,1905年~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上一篇:湖北省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湖北省第六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关于 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