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寺庙祠堂 > 灵崖寺

灵崖寺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2041

灵崖寺是蜀道难故道最知名的唐代寺庙古建筑,号称“故道明珠”,“陕南小碑林”。灵崖寺有两大镇寺之宝汉代汉隶书石刻《郙阁颂》和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
灵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依山傍水,坐东向西,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是秦岭南麓的嘉陵江畔古故道的知名寺庙。


宋代石刻《仪制令》
《仪制令》是宋代的石刻,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交通规则,现存放在略阳县的灵崖寺内,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石刻上清晰地刻有“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12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仪制令这块石刻比福建省松溪县的“仪制令石刻”早130多年。


汉代书法名碑《郙阁颂》
《郙阁颂》和汉代《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是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现存二百二十字。《郙阁颂》石碑上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中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石刻原在略阳徐家坪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170公分,宽125公分,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到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阳)太守田克仁幼时就很爱书法,曾临摹过《郙阁颂》,当他任沔州太守后,得知《郙阁颂》就在沔州,喜之不尽。当他见原刻露处江边,受风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崖寺,即今灵崖寺奈何桥的右崖上。至明万历时,刻石右上角剥落尤甚,斜痕长102公分,知县申如埙补刻,并在石尾加上“知县申如埙重刻”七字。
镇水独角兽
镇水独角兽为铁铸,兀立在寺大门左侧内。铜铃般的眼睛,警惕着奔流而去的江水,仿佛时刻注视着江水的涨落,以施自己的本领——镇水。这尊镇水独角兽高120厘米,长150厘米,重250千克。“飞仙石”,在寺吟诗亭边,是一块笔挺的峭石。粗看像天然屏风,细观若仙人伫立。“飞仙石”也称“飞来石”。“佛前三炷香”在毗庐大佛前。是三株凭空直上的棕树,高约20米,传为唐代秦古人建宇时所栽,故人称“唐棕”,号为“佛前三位香”。今“唐棕”仅存两株。“唐棕”前有一圆池,“药水”流人,池水清碧,金鱼嬉戏。

上一篇:拖姑清真寺

下一篇:北京崇文门白衣庵

更多关于 灵崖寺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