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知识 > 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来源:  浏览 3309

中国古建筑都是以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辅助砖,所以采用榫卯结构链接各个建筑部件,不用一跟钢钉,都是通过木头的互相咬合达到链接的效果,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榫卯结构就是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代表。
榫卯(sǔn mǎo)就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的应用方式
榫卯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穿斗式
汉代这种穿斗式榫卯结构技术达到成熟,中国南方各省的古建筑中多用这种结构。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抬梁式
抬梁式多用于中国北方各省的古建筑木结构中,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这种井干式榫卯结构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发现使用这种木结构的古建筑也少。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屋脊种类

下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三大阶段

更多关于 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