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山西晋城长城的西北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

山西晋城长城的西北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

来源:  浏览 6597

山西晋城西北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是长城著名的外三关,在明朝朱棣修建了北京城,为了巩固明王朝的都城,在北京北方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即内、外长城。内、外长城由北京怀柔县境内的火药山分岔,内长城向西南经河北省易县、涞源县、阜平县而入山西省界,经灵丘县、繁峙县至偏关县老营堡柏羊岭,并在此处与外长城相接。外长城西北行经河北省赤诚县、张家口市、怀安县而入山西省界,又经天镇县、大同市至偏关县老营营堡柏羊岭,同内长城相连。内三关、外三关是设在内长城线上的六座著名关隘,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这六座关隘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都的稳固屏障。
雁门关
雁门关凶险异常,在古代冷兵器时代,被称为天下第一险关,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雁门关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宁武关
宁武关于明成代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重要关隘,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险要。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宁武关”与明军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史称“宁武关之战”,击败了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今在宁武恢河东岸,有周遇吉墓,为砖石所筑。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武关

偏关
偏关是晋城西北三关之一,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因 “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而得名。

偏关县古称林湖、始称偏头关、偏头寨,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于神池、朔州两县(市)毗邻。县境东西长60千米,南北宽58 千米,全县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

偏关

上一篇:明代古城广东惠州平海古城

下一篇:消失的清代古建筑南苑机场团河行宫

更多关于 山西晋城长城的西北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