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通过老照片了解消失的西直门古城楼

通过老照片了解消失的西直门古城楼

来源:  浏览 3362

西直门古城楼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城墙、护城河、吊桥等。西直门,是京城九大城门中仅次于正阳门的第二大城门。通过通过老照片了解消失的西直门古城楼.
西直门元代时称和义门,明代初重建。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米;进深三间,楼连台高32.75米;重檐、歇山、山崖为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箭楼面宽七间,通宽35米,进深三间,进深27.8米。翁城呈正方形,四角皆为直角,东西62米,南北68米。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天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大军攻占北京城,为了防止北元的反扑,曾命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

西直门缘起何时?它与京城城郭的变迁有关。辽国时期京城作为其南京,范围较小,在今天北京城区的西南部,幅员36里。金朝时期京城是作为其中都城,在南京城池基础上向四周又扩大了一圈。金朝有五座都城,分别是上京、东京、西京、北京和中都。其他都叫“京”,是陪都,唯此地叫“中都”,是金朝的政治中心,真正的国都。皇城基址在今天的广安门一带,西直门的位置不在城池之内。辽金时期,西直门一带远离都城,相对蛮荒。元朝立大都,焚毁并弃置辽金城池作为皇城的功能,把下层百姓留在那里,而是将新建的都城向东北方向移动,西直门作为城垣上重要的门户,几乎是与大都城同时修建,即建造于1267年,当时起名“和义门”,由刘秉忠总设计。

西直门老照片

                                                                 西直门老照片

元大都的建造对后续明清建造京城影响很大,它有完整而合理且面积大小合宜的城郭规划设计,考虑了整个城市的用水、交通、排水等基础设施。特别是郭守敬将西山一带的水源引入高粱河,经过和义门一带进入城内,汇入积水潭,解决了城市用水,甚至商用漕运。从南方经运河过来的货船直接可以抵达城市中心,水路、陆路都成为商业通衢,难怪《马可·波罗游记》记述:“凡是世界各地最奇特最有价值的物品也都会集中在这个城里,特别是印度的东西,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契丹各省和帝国其他地方,只要值钱的东西也都运到这里,以提供来京都经商而住在附近的商人的需要。”
让一个城市灵动而活泼起来的汩汩清水,正是从和义门这里分流进城,一部分给了城池的护城河,一部分向东进入城中积水潭。这个水系被称为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水系统。另一个水系则是在和义门南120米入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入太液池(今中海),北支入太液池北岸(今北海),构成大都宫苑用水系统。
到了明清两朝,上述饮用水系失效,皇室王府或者富裕人家嫌城里井水不好喝,都是差人从西山玉泉山运水,从西直门入城,故俗称西直门为“水门”。在瓮城门洞上有刻着水纹的石头,这是“水门”的标志。但实际上在元大都建成之后,这里便是整个城市生命之水的入城之地,早早就是名副其实的“水门”。
元大都城墙是夯土筑成,周长60里240步(28.6公里),高约10至12米,基宽20至24米,顶宽10至15米。共设11座城门,城门的命名均与《周易》的卦象有关,今天京城仍以为地名的几处,就是元大都城门的名称,如城墙北门为光熙门,取《周易》“艮(东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北城墙偏东有门为安贞门,取《周易》“乾上坎下……安贞吉”之意;城墙西有健德门,取《周易》“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之意。
而西城垣正中为和义门,取《易经》“西方属秋、属义之理”;这座城门遗址没有消失,虽然明、清在此处重建新门,即后世熟知的西直门。但和义门残存的遗址和遗物实际上是被后来的西直门所包裹起来了。再次重见天日便是在1969年。
元朝时期的和义门和战争没有太大关系,最后一任元帝顺帝是从健德门出逃奔回草原老家,继续残喘北元王朝,而几天之后徐达进京是1368年9月14日,走的是齐化门,为了防止北元反扑,徐达曾命华云龙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
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和义门后改名“西直门”,与元大都东城垣的崇仁门改名“东直门”对称,据说取自“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之意。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当政,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箭楼之下。英宗修建的西直门延续至清而没有更大改动。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据《日下旧闻考》记录,当朝之时已在西直门城门内外修整一条石道,20里直至圆明园,清朝皇帝均从此门出京,前往西北郊之三山五园游玩驻跸。
乾隆十年有御制《西直门外诗》云:“良苗近陇复遐町,一雨能回五谷青,今日轻舆凭览处,稍纾半夏刻靡宁。晩田稻可冀丰还, 瞻望每每一解颜。不为沽名勤望岁,乐忧此外更无关。”可见,出了西直门便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塍陇,乡村秀色令年轻的皇帝神清气爽!
而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蒋山卿写《出西直门望西山诗》一首:“路出西郊外,寻幽兴已赊,径回迷落日,林合隠疏花,山色争迎马,湖光欲泛槎,翠微多少寺,处处足烟霞。”

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门至颐和园之石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后因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再之后的大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50年了。

                                     包裹在西直门箭楼城台里边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的城楼

所以我们见到的1969年被拆除之前的西直门即是明清两朝保持始终的模样。它的基本描述是这样的:城楼台基底宽40.9米,城台顶进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内侧券门高8.46米,外侧券门高6.3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5米,城楼面阔5间,连廊面宽32米,进深3间,连廊通进深15.6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为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东北角建有一座关帝庙。

                                                          西直门雪景老照片

上一篇:福州的名人故居有哪些

下一篇:北京的行宫

更多关于 通过老照片了解消失的西直门古城楼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