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来源:  浏览 1402

天龙山石窟的石佛雕塑堪称世界之最,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最精美的典范,天龙山石窟是我国艺术水平最卓越的石窟之一。雄峙于太原市西南山地中的天龙山,以石窟群闻名于天下,又集林、泉、洞、寺与诸多古迹名胜于一体,确实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融文化与自然景观于一山的绝佳生态组合单元。
 佛教石窟在山西,最具魅力的除云冈石窟外,即数太原西南郊天龙山石窟了。天龙山石窟的始凿年代约在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在此之前,天龙山上已建有天龙寺。据史载,天龙山一带曾是东魏时高欢、高洋父子的避暑行宫所在地。高欢死后,其子高洋废东魏而另立国号曰“齐”,天龙山下的古晋阳成为北齐政权的别都(都城当时在今河南安阳以北古邺城)。天龙山石窟群的始凿虽然起于高欢、高洋父子,但最后完成则在五代时期。
  说到石窟本身的规模,他们认为“天龙山石窟虽不像云冈石窟雕刻得那样巨大,形式上也缺乏逼人的气势(云冈石窟采取了大面大体的造像手法,这与自然环境有关),但它那造型的纯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均不亚于云冈石窟,甚至比云冈石窟还技高一筹,所以天龙山石窟群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中一颗灿烂明珠,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1]  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
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天龙山石窟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其中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
 
北魏末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虽然都以“大魏”为国号,但实际上都已是傀儡政权,东魏由高欢摄政,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称帝,改魏为齐,史称“北齐”。太原古称晋阳,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时为高氏的别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使这里的佛教迅速兴盛起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
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北齐像更减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同时,还可以看到龛形和窟形上对于建筑结构的关注,相当精确地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
 
隋代仅有的一窟,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可知建窟于隋代开皇四年(584年)。晋阳又是唐太祖李渊的龙兴之地,因此在唐代也是别都,地位重要,佛教更为发展,因而天龙山唐代开凿最多,达十五座,可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别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
 总体来说,天龙山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生动显示了石窟艺术由北朝向隋唐转化的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天龙山石窟群中的雕刻艺术品的各种构件,竟有150余件被那些披着“文明”外衣的强盗劫掠而去,至今仍然散失、陈列在一些欧美国家或日本的国家博物馆及私人展柜中。也是上世纪前半叶被日本侵略者破坏得最严重的石窟之一。

上一篇:山西的石窟和石刻造像雕塑有哪些

下一篇:安阳老城九府十八巷

更多关于 天龙山石窟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