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西安古城-大唐故都长安

西安古城-大唐故都长安

来源:  浏览 2060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自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古罗马。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干。“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 1272) ,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 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 1312) ,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 1369) ,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西安旅游景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非常雄伟壮观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陵区内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37 万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 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精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精华

大雁塔北广场
市区内最著名的广场,每天晚上都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表演,场面非常壮观

西安古城墙
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有西安城墙长乐门 西安城墙文昌门 西安城墙朝阳门 西安城墙玉祥门

鼓楼
鼓楼与钟楼相望,是西安的地标,夜景恢弘大气,仿若梦回唐朝。

西安钟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西安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基座上的木楼阁四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楼阁和台基的总高度为36米。钟楼分为上下两层,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屋面敷设绿色琉璃瓦,整个建筑显得宏伟、壮观。

  西安鼓楼坐落于北院门街的南端,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楼建于基座的中心,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面阔七间,四周设有回廊。楼分上下二层。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标志性建筑物,接待了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和众多中外著名人士,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迎接海内外游客观光游览,弘扬民族文化,馆内长期举办音乐文物、馆藏齐白石大师亲赠手迹字画等珍贵字画、清式家具、瓷器和中国鼓文化展等展览,并依托文物资源推出了大型“晨钟暮鼓”仿古仪仗表演、专业的仿秦乐府编钟表演、民族鼓乐表演等,使“静态”的陈列通过我们的动态表演而生动,提高了钟、鼓楼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和西班牙电视台等多家国外媒体都慕名前来拍摄了旅游宣传片,吸引了许多的国外游客来华观光。在2006年环球游报举办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会中获得了银奖殊荣。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

 在汉唐之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地图上,长安无疑是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的盛地,当时欧亚大陆上外国人都将长安称为“胡姆丹”(Khumdan),在敦煌发现的公元312年前后的粟特文信件,真实地记载了长安以“胡姆丹”译名走进了千年历史的民族记忆,在古罗马、叙利亚、波斯等异邦远域传扬流播,对世界文明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考古学家根据已发现的文物判断,大规模的欧亚游牧民族迁徙运动从公元前7世纪就揭开了历史的序幕。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今俄罗斯乌拉干河畔)古墓群和公元前4世纪前后在中亚、印度等国的古墓中,都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甚至出土了刺绣着凤凰图案的中国丝绸。所以,公元4世纪前的希腊古典著作中称中国为“赛里丝”(Seres丝国)是有史料根据的。
  丝绸古道的存在,必然使地处关中地区的周人、秦人们与西域、中亚地区有着物质和文化的交流。1980年秋,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中发掘出两件西周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头戴坚硬高帽,与居住在中亚地区“塞种”人像完全一致。不管这种蚌雕头像是周人制作,还是中亚游牧部落献给周王朝的贡品,都说明双方已有着文化交往。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迫使居住在河西地区的塞人向西迁至伊犁河地区,现在新疆伊犁地区、中亚北部地区和阿尔泰地区都发现许多塞人活动的遗址文物,在天山东部阿拉沟墓葬中还发现中原丝绸(菱纹链式罗),在楚河发现关中西周式的曲柄刀、铜鼎、铜釜等,说明了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前很久就存在着丝绸之路的古道联系。
  公元前330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穿过里海战胜了波斯阿契美尼王朝,同时征服了中亚,公元前一世纪将版图扩展到印度西部。这时期匈奴人兴起,控制了天山南北绿洲上许多城邦国家。中国的秦汉王朝为了抗击匈奴的侵扰,不得不修筑长城防御。汉武帝时期,一方面联络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另一方面亟需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商业贸易,故在公元前138年派遣城固人张骞出使西方。张骞几经风险历时13年才返归长安,并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地理、物产、风俗上报给朝廷,这些材料均载入《汉书•西域传》,成为中国最早记载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余人的使团出使西域,到达大宛(乌兹别克国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安息(今伊朗)诸国,这些国家都派遣使节和商人纷纷来到长安,《汉书•西域传》记载长安上林苑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从此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西汉长安是中外交流的既是得益者,又是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集中地。首先,西方物产源源不断输入。天马(大宛马)、西极马(乌孙马)被成批运入关中,促进了汉代养马业的发展,仅中央掌管的军马就有40万匹之多。到3世纪时,盛传“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大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从西域传入的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胡瓜、胡蒜、胡荽(香菜)等被大量栽种于关中。印度的胡椒、生姜,阿拉伯的香料,埃及的琉璃,罗马的火浣布、夜光璧、明月珠等,也在长安皇宫内不时出现,充作贵族的生活奢侈品。
  其次,西方文化艺术传入内地。由于月氏贵霜王朝向东扩张和印度人的商业活动,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被传入,汉代圆雕动物中新出现的狮子、有翼兽来自于波斯,以后演变为石狮、石马和天禄、辟邪。汉代画像砖上有许多狮、象、鹰头兽、长颈鹿、裸体人像、神仙羽人等艺术造型,其表现手法有和希腊罗马雕刻一致的地方。铜镜中还有周穆王和西王母肩生双翼的形象,与希腊有翼天使及爱神的人像相同。海兽、葡萄、孔雀、忍冬草、宝相花等图案的铜镜在陕西屡有发现。用胡角演奏的波斯音乐《摩诃兜勒》(月神、雨神)被改编后在宫廷演出,罗马的艺人也在宫廷表演“百戏”,甚至还有成批的中亚人在长安表演人兽搏斗。
  再次,外交管理机构开始设置。汉朝在长安设立了专管外交事务的大鸿胪,并有“译官令丞”,翻译中还有女译人。每当外宾来到长安时,朝廷都要盛情接待,遍览各府,表演百戏。长安城内藁街聚居有西域商人的“蛮夷邸”,皇帝死了西域商人也供帷帐设祭,公元100年时罗马帝国马其顿行省和东方行省的商人组成商队曾经过长安到达洛阳。1965年和1973年在汉长安城遗址与扶风县姜塬村出土希腊铭文铅饼共15枚,据考释是安息“法拉克麦”钱币,为中外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两汉时代,中国丝绸的质量和品种均独步世界,因此它才能作为商品向西方传播。公元前64年,罗马人征服叙利亚后,对中国丝织品需求急剧增加,罗马贵族都争穿绸衣,连教堂也用绸幕丝帘,以致罗马人惊呼丝绸这种奢侈品花费了他们大量的金币。“赛里斯(丝)国”由此闻名于欧洲。除丝绸外,中国的漆器、铁器、铜镜、软玉、釉陶、麻织品等也输出西方,关中长安使用的穿井开渠技术也在此时传入中亚和印度,梵文中一些名词都加“秦地”字样,说明中外文化经济交流是双向的。
  公元7至10世纪的隋唐帝国先后定都于长安,更使“丝绸之路”走向繁荣。隋代大业年间(605~613年)曾大力招徕胡商,并吸引西域大批商队前往长安,以首都贸易取代边境贸易。当时为了睦邻安边和“扬威异域”,通过“互市”、“赏赐”等渠道大量输出丝绸,这种特殊的背景导致更大规模的东西交通,隋炀帝派出大臣出使波斯、罽宾(今阿富汗)、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西南)、史国(今乌兹别克)等地,沟通了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唐代由于西部疆域超过了汉代,在碎叶、龟兹、疏勒、于阗设立了安西四镇,为丝绸之路畅通提供了保证。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各国进入长安的使节中,新罗有89次,阿拉伯有39次,日本遣唐使14次,林邑(今越南南部)24次,东罗马7次,波斯、婆罗门(印度)、朝鲜、泥婆罗等不计其数,“丝绸之路”的联系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广阔。考古文物所证实,仅中国境内就发现波斯萨珊银币近2000枚,在长安还发现了希腊文铅饼、拜占廷式金币和阿拉伯文金币,这都是丝绸之路交流的珍贵证明。
  8世纪50年代以后,回纥继突厥之后又与唐朝进行“绢马交易”,中原丝绸源源不断地流入回纥,然后又经中亚粟特人之手流往西亚、拜占廷,而东罗马、大食、印度、波斯等地的琉璃、香料、药材、狮子、骏马、驯象等大量传入中国内地,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盘、琉璃瓶等均是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精品,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史书记载:“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长安成为各国商人会集之地,“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而且“西域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10世纪之后,由于中亚分裂战争不断,中国境内也相继动乱,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其风貌,特别是宋元以后,海上交通日趋重要和繁荣,陆地丝绸之路逐步处于凋敝和停滞,长安所起的中外交流纽带作用渐渐丧失了。

 

上一篇:古建筑手绘图片(二)

下一篇:中国古代县级行政管理活标本河南南阳内乡县衙

更多关于 西安古城-大唐故都长安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