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动态 >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美

来源:  浏览 1650

中国古代建筑将绘画、彩绘、雕塑、建筑装饰集中的体现在中国古建筑上,除了居住的应用之外,多了一份艺术之美。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征,通过艺术装饰表达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 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 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 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 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 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 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 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 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②植根于深厚的 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 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 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 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 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 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 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 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 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 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 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 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 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 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 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 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 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 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 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 列来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 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 *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 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 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 现为结构美。
 中国古建筑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式由下列一些因素构成: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古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①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装饰手法和式样,也包括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①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殿前用日规、嘉量、品级山、龟鹤、香炉等小品,以表示帝王的尊严;私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格调。②它们中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并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油饰彩画 是为了保护木材,屋顶吻兽是保护屋面的构件,花格窗棂是便于夹纱糊纸;而像石雕的柱础、栏杆、螭首(吐水口)、木构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叶头、霸王拳、菊花头等梁枋端头形式,本身就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③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④它们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例如汉代刚直浓重,唐代浑放开朗,宋代流畅活泼,明清严谨典丽。北方比较朴实,装饰只作重点处理,彩画砖雕成就较高;南方比较丰富,装饰手法细致,砖木石雕都有很高成就。藏族用色大胆,追求对比效果,镏金、彩绘很有特色;维吾尔族在木雕、石膏花饰和琉璃面砖方面成就较大;回族则重视砖木雕刻和彩画,题材、手法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大木作装饰 是对木结构主要构件的艺术加工,主要包括两种手法:①卷杀,即将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每种构件的卷杀有一定规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较为普遍。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一概去掉。②将结构 构件的端部做出各种花样,如清代官式建筑常将梁枋端作成桃形(桃尖梁)、云形(麻叶头)、拳形(霸王拳),拱端则有菊花头、三岔头、三幅云等形状;非官式建筑的花样更多,常常雕成各种植物和龙、象等兽头形。
  小木作装饰 是对门窗、廊檐、天花及室内分隔构件的艺术处理。重要建筑的大门上常常装饰铜质的门钉、门环、角叶,门环是装饰的重点,多做成兽面吞环。□扇门和窗子的棂格是装饰艺术的重点部位,□扇门下部的木板(裙板、绦环板)也常雕刻花饰。重要建筑的棂格用正交、斜交直棂和圆棂组合成为菱花(宋代称为毯 纹),裙板雕龙纹;一般建筑是直棂、正交或斜交方格、以及灯笼框、步步锦、冰裂纹及曲棂等形式,裙板雕花卉及几何纹。廊檐枋子下常设雕刻繁复的雀替、或楣子、挂落;廊柱下部配以木栏杆,有花栏杆、坐凳栏杆、靠背栏杆(美人靠)等形式。天花板分为海漫、井口、平□和卷棚等,海漫不分格,可绘彩画;井口天花用支条分成方格,中画团状彩画;平□多在宋代以前建筑中使用,为小方格形,不画彩画;卷棚又称轩,为向上拱起的曲面天花,多用于南方园林的厅堂前部及前廊。重要建筑正中设藻井,有圆形、方形、菱形及覆斗、斗八等形式,尊贵的建筑中藻井层层收上,用斗拱、天宫楼阁、龙凤等装饰,并满贴金箔,富丽异常。室内分隔的构件主要有碧纱橱(即室内□扇门)、罩和博古架、板壁门洞等数种,其中罩是一种半分隔式构件,有几腿罩、正罩、栏杆罩、花罩、圆光罩等,形式最多。另外还有龛、橱、帐等室内小木作,常常是大型建筑的缩小,其中有一种清代称为"仙楼"的,是在室内架设小阁楼,布局奇巧精致,极有趣味。室内装饰多用硬木制作,有些雕琢细腻,并镶嵌珠玉、螺钿、金银,豪华富丽,因出于扬州周姓工匠之手,通称为周制。匾联也属于小木作艺术。匾又称牌、额,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只题殿堂、商 号名称,另一类则题刻有所寄寓的思想情趣。前者形式正规,为长方形,可横可竖,可有边框也可没有,重要建筑则在匾四周设华带板,构成立体的边框(如宋代的华带牌、风字牌);后者比较自由,有册页形、秋叶形、手卷形、碑碣形等,多用于园林建筑。联又称楹联、对联,气氛严肃的建筑常用长条形、表面呈弧状,紧贴圆柱;园林建筑的楹联变化较多,有蕉叶联、此君联(竹节形)、雕花联等。匾联集诗文、书法、工艺美术于一身,不但本身的艺术造型丰富了建筑艺术,而且通过题写的文字,深化了建筑艺术的内容。
  砖瓦作装饰 是对屋顶、墙面、地面、台座等砖瓦构件的艺术处理,可分为陶土砖瓦和琉璃砖瓦两大类。屋面是古代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 筒瓦檐端有瓦当,汉以前瓦当有圆形、半圆形(也包括多半圆)两种,上面模印文字(宫殿名和吉祥词)、四灵(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卷草、夔龙等图案;汉以后都是圆形,南北朝至唐几乎都为莲瓣纹,宋以后则有牡丹、盘龙、兽面等。檐端板瓦设滴子,元代以前多为盆唇状,以后则变为叶瓣形,并模印花纹。正脊两端设鸱尾、兽头或吻,唐以前多用鸱尾,为内弯形的鱼尾状,并附有鳍;宋代鸱尾、兽头并用,但鸱尾已出现吞脊龙首,并减去鳍;明清改鸱尾为吞脊吻,吻尾外弯,同时仍保留兽头。垂脊、斜脊端部,唐以前不设走兽,宋代开始有仙人、龙、凤、狮子、马等,明清大体沿用宋制,但更定型化;民间建筑的吻、 兽花样极多,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屋脊在宋以前多用板瓦叠砌,正中设宝珠;元以后改为定型化的空心脊筒子,并增加花饰;民间建筑则用砖、瓦垒砌,比较朴素。地面铺砖,唐代常用模印莲花纹方砖铺于重要建筑的坡道和甬路上,宋以后多为素平铺装。墙面砌砖,质量高的建筑使用磨砖对缝,清代按砌筑的精细程度分为乾摆(无灰缝)、丝缝(灰缝内凹极小)、淌白(灰缝较大,有些用凸缝)3种做法。影壁墙、山墙端部和砖墙门窗边框及雨罩常做出细致的砖雕,有些雕出仿木结构形式,楼房挑出的檐廊则用砖雕做出仿木栏杆。建筑的台座,特别是砖塔的基座,多用砖砌出须弥座,上面雕刻繁复的花纹。南北朝以前有许多模印花纹的砖砌在墙面上,题材从人物故事到各种图案,非常丰富,但大多数用于墓葬中。
  琉璃砖瓦的装饰手法和形式基本上和陶土砖瓦相似,只是规格化的程度更高,许多构件都是定型化生产,艺术效果庄重典丽,不适用于园林民居。(见琉璃)。
  石作装饰 是对台基、栏杆、踏步和建筑小品等石构件的艺术处理。石雕手法,按宋《营造法式》规定共有4种,即剔地起突(高浮雕及圆雕)、压地隐起(浅浮雕)、减地平□(平面浅浮雕)和素平(平面细琢),另外在实物中还有一种平面线刻的做法;题材则有龙、
凤、云、水、卷草、花卉等10余种,台基在高级建筑中多做成雕有花饰的须弥座,座上设石栏杆,栏杆下有吐水的螭首。石柱础的雕刻,宋元以前比较讲究,有莲瓣、蟠龙等,以后则多为素平"鼓镜",但民间建筑花样很多。
  个别重要建筑用石柱雕龙,也有的雕刻力士仙人。石栏杆基本是仿木构造,宋、清官式建筑均有定型化的做法,只在望柱头上变化形式;但园林和民间建筑中石栏杆形式变化极多,不受木结构原型的限制。
  高级建筑踏步中间设御路石,上面雕刻龙、凤、云、水,与台基的雕刻合为一体。石刻小品种类最多,大至宫门前满雕盘龙、上插云板、顶蹲坐龙的华表,小至雕成金钱状的渗水井盖,都有独到的艺术处理。许多小品,如石台、石灯、石鼎、石炉、石狮、石象等,它们的尺度、题材和手法,都按照所在的环境特点和要求表达的内容加以处理,没有一定成规。
  油漆彩画作装饰 是对木结构表面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个别砖石建筑表面也作油漆彩画。油漆只是对木结构表面作单色装饰。
  明清以前对木材表面直接处理(打磨、嵌缝、刷胶),外刷油漆。清代中期以后普遍用地仗的做法,即用胶合材料(血料)加砖灰刮抹在木材外面,重要部位再加麻、布,打磨平滑后刷油漆。油漆的色彩是表示建筑等级和性格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从周朝开始即有明文规定,在艺术处理上则考虑主次搭配,如殿用红柱,廊即改为绿柱;框用红色,棂即用绿等。
 

上一篇:浙江海宁陈阁老宅

下一篇:中国古建筑门窗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