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是满族人在北京建立的政权,大清帝国迁都北京后,满族人和满族历史跟北京有了联系。满族的文化民俗也影响到了北京。
满族史和清史是怎样的关系?就历史事实而言,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满洲人——其实,当时还没有“满族”这个词,“民族”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概念。就研究而言,这是两个学科。满族史属于民族史,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这群人怎么崛起、发展,如何建立政权,清朝覆亡后,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八旗制度解体,旗人怎么转变并形成为一个民族。现在的满族已经不完全是清朝的满洲了,它的产生、发展直到今天的状况,这是民族史关心的问题。而清史,跟汉史、唐史等一样,研究的是一个王朝的兴衰,属于断代史的领域。在研究时段上,满族史和清朝史有一部分是重叠的,清朝史的研究离不开满族史,而满族史的研究时段是长于清朝史的。
清军入关,八旗额兵二十万,有十万精锐留守京师,其余十万驻防各省。北京旗人又叫京旗,在八旗甲兵中的待遇最高。
清朝发给旗人的俸饷有银、米两种,在清乾隆时期,京旗甲兵每人每月银三两,米二十四斛。外省驻防旗人每人每月银二两,米也相对少些。这项俸饷,当时人称“铁杆庄稼”,是旗人生计的保障。朝廷用这样的方式将旗人束缚在八旗制度里,以作为他们统治的基础和工具,规定不准旗人种地、经商,如此做法,限制了旗人的出路,当俸饷不足的时候,便导致旗人出现了生计问题。
清朝覆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旗人原有的粮饷无以为继。1924年冯玉祥把小皇上从紫禁城撵走之后,京师八旗子弟的生活更是几乎陷入绝境。由于他们在升学、工作等各方面受到歧视,大多数人隐姓埋名,改变了自己原本的旗人身份,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向汉人靠拢。结果是,京城的旗人在辛亥革命后的近百年,突然就消失了。我们可以用一个粗略的数字说明这个问题:根据清末的统计,北京当时大约有八旗人口三十万,到1949年,北京的旗人就只有一万,大多数是皇室。1950年代政府实行民族优惠政策,有些人开始公开自己的满族身份,所以到1958年,北京的满族人口是八万左右。到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的满族人口也只有二十多万,还没有达到清末的数字,而且,如果你深入去问就会发现,这二十万的满族人口中,很多人来自辽宁、河北,真正的老北京少之又少。
那么,辛亥革命后的那三十万旗人去哪儿了?这就是近代北京与上海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从他们的户口上看,他们都已经是汉人了。存在这样一个隐而不显的人群,是京城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它与其他城市比如上海的不同所在。我想透过口述,来寻找这批已经隐姓埋名的人,观察他们在民国以后的各种变化,看这些人是如何从帝国的臣民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他们怎么来接受这个变化,又是怎么记忆和理解祖辈的生活的。
北京城里遗留的旗人的痕迹,具体说得出来吗?
北京朝阳门外南营房是清代旗人的聚居区之一,这里的旗人在清朝时都是贵族,皇亲国戚,清朝灭亡了,他们才穷困潦倒成今天这个样子。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旗人在入关进京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有些旗人在京城住上两三代,就卖光了房产,康熙时期国家财力强盛,康熙皇帝就颁旨,在城墙根儿这种房价最便宜的地方,由国家出钱给贫困的旗人修建营房,把那些最穷的旗人安置到这里居住,所以,他们早在清朝时就已经与“贵族”不沾边了。这些穷旗人有钱就玩鸟儿、斗蛐蛐儿,掼跤,没钱就去拉洋车,卖豆汁儿,活得倒也十分潇洒。与南城那些从外地逃荒而来的汉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活法儿。
北京城是由居住在内城、外城乃至城郊等各种不同地域的人,以及这些人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而形成的,有旗人的文化,有回民的文化,也有由南方士子带来的文化……京城是一个整体,是由这些不同人群共同组成的城市。实际上,老北京城的居民从来都是各种族群的人都有,他们都对这个城市有过贡献,这些民族的人在生活和文化上交融一起,才构成了京城独特的文化样貌。
北京民俗满族、满族史与北京
来源: 浏览 1819 次
下一篇:陕西省有哪些传统民俗文化
更多关于 北京民俗满族、满族史与北京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