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派盆景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派盆景技艺

来源:  浏览 4037

扬派盆景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扬州盆景出现于隋唐时期,扬派盆景艺术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是全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它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扬州文化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其“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巧,至今仍然是区别于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扬派盆景是艺术与技术、技艺与文化的结合。扬派盆景技艺既端庄大气,又工笔细描,飘逸、清秀、古雅、写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境。
扬州盆景是江苏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与中国盆景的发展同步,是中国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派风格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传统盆景艺术代表作。“清秀、古雅、飘逸、写意”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扬派盆景既端庄大气,又工笔细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境。

盆景

扬派盆景是艺术与技术、技艺与文化的结合。它以树木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在盆钵之中塑造出源于自然的形象美和高于自然的意境美。它需要创作者具有较深的文化艺术素养、精湛的剪扎养护技艺,还得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扬派盆景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记录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扬派盆景及技艺,是在扬(州)泰(州)地域内、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生长起来的,她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历经风雨而茁壮,她见证了中国盆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该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天才般的生产技艺。
  历史上扬派盆景剪扎技艺是由泰州籍老艺人王寿山、万觐堂祖先传承至今,清末,民国初年因泰州地处裡下河地区门户,少有战事,是大后方,不少外地商贾富豪躲避战乱迁居泰州一带,随之一些古老盆景也进入泰州地区。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泰州盆景已进入发展阶段,经盆景艺人的努力整理保留了古老的盆景作品,到70年代已培育出一批榔榆盆景作品,1979年选送7盆盆景到北京参加中国盆景展览受到专家好评,以后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得重要奖项。

  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其核心主要是:一是树种选择要具备叶片细小,抗逆性强,萌发力强,寿命长等条件﹔二是:突出粗干曲枝露根特色,贵在自幼培养、攀扎﹔三是主要棕法有杨棕、底棕、逼棕、挥棕、拌棕、平棕、套棕、吊棕、下棕等九种棕法,除此以外还有三种扎片法,即实技法、大披毛、小披毛。

  扬派盆景的主要素材为树桩、盆钵、几架等,主要工具为剪刀、木锯、棕梳、撬棍、棕绳、棕线等。

  泰州盆景园现存扬派盆景的代表作品有:明.崇祯年间的《郭子仪带子上朝》(绒柏)、清.康熙年间的《龙马精神》(绒柏)等古代盆景作品,近代经典作品有《云中绘石》、《云恋奇峰》等。

  扬派盆景剪扎技艺经5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树木(桩)造型的“严整、层次分明、一寸三弯”,干似山,枝似气,片似云的基本特征。

  扬派盆景剪扎造型技艺主要拥有人文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实用价值和园艺价值。

上一篇:贵州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计518

下一篇: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和织褐子

更多关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派盆景技艺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