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犀皮漆技艺步骤

非物质文化遗产犀皮漆技艺步骤

来源:  浏览 10214

犀皮漆技艺是中国传统大漆工艺之一,是中国最好的漆器工艺。多用赤、黄、黑三色填入,待干后再用不同色漆分层髹涂并加以研磨,由于漆层高低不 同,打磨后可显现不同的花纹,产生绚丽色泽。犀皮漆又名菠萝漆、变涂,又称犀皮、西皮、虎皮漆等叫法。
犀皮漆技艺制作步骤
犀皮漆技艺制作工艺流程:割漆、榨漆、制模、调漆灰、刷漆、批灰、裱布(不断重复以上三步)、脱模、胎骨反复批灰和打磨、髹涂、打埝、髹色漆、贴金、髹色漆、打磨
割漆、榨漆:
在介绍犀皮漆器之前,不得不先说下徽州生漆,因为没有生漆,就没有犀皮漆器。在徽州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材料是天然生漆。
端午节后到中秋节前是割漆最好的季节,用刀在漆树上,割出一个V形的口子然后把蚌壳插在下面,漆液就会沿着刀口缓缓流进蚌壳每天下午割漆次日早上方能收漆。
这就是生漆,漆器艺人更喜欢称之为大漆。起因已不可考,但在中文里”大”有伟大 重要的意思,足见生漆在漆器艺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漆树上割回来的生漆不能直接用于做漆器,必须要去除杂质,行话称这为榨漆。
徽州诸邑皆佳漆,从宋代的新安志,到清道光年间的徽州府志都有类似的记载,因盛产优质生漆,徽州自宋代开始便有着繁荣的漆器行业至明清两代更是空前发展雕漆推光 雕漆 推光 戗金 螺钿 国金彩绘 百宝镶嵌 各种漆器争奇斗艳,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屯溪犀皮漆器。
调灰、批灰:
制作漆皮漆器要在过滤后的生漆中掺入一定比例古旧砖瓦碾成的粉末调和成灰,把漆灰刷在已经做好的石膏模上称为上灰,在犀皮漆器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会有地数次的批灰。
古旧砖瓦细腻纯净少有杂质,用其调制漆灰才可能做到调灰如膏批灰均匀。
裱布、脱模:
接下来的工序是裱布。在夏布的两面涂刷生漆,将其裱禙在胎体上然后平整压实。夏布必须压得紧实无隙,稍有疏忽胎骨就很容易发生变形。
夏布压实之后继续在胎体上刷漆、批灰、裱布如此循环往复,层层积累、层层阴干,到一定厚度,挖去石膏模小碗的胎骨就基本成形了。碗壁看似很薄,但由于生漆粘性很强干了之后又很硬,因此夏布和漆灰在生漆的作用下也变得非常坚实。

据甘而可讲,从民国的《歙志》看到,程已藩善于制漆,做得很精美,他说过“器无巨细,至能载人其上而不摧裂。他曾经做过一次海棠杯,可以一个人踩上去杯体丝豪没的损失。
脱模之后的胎骨还要进行反复的批灰和打磨,少则十几遍,多则数十,上百遍。这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极考验耐性却是漆器造型的关键,对于胎形的精准度,甘而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简单地说,就是零误差,说到此,他拿出一个菊瓣盒。
它看上去是圆的,但是他有48个棱(就是48个菊瓣),一般情况下,四个角能够对上已经算是很难做的(就是盖上四个菊瓣与盒身的4个菊瓣刚好能盒上并不错位)。但他这个是48个,48个棱能够对上就更不容易了。他做的这个菊瓣盒上每个棱都可以盖上,而且能与下面的棱对得整齐,没有任何误差,不管你怎么移盖,盖与身都能对上。虽然这个很难做到,但是对于他来讲,这就是他的乐趣。
他也曾经做过一个茶叶罐,由于盖子和罐口的尺寸极其精准,罐口外径与盖子的内径差被精确地控制在0.5丝。因此在不用外力情况下,盖子会自行缓缓盖上。
髹涂:
胎骨完成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髹涂。所谓髹,就是用漆涂刷器物,髹涂就是将黑色的抛光漆均均地刷在已经打磨好的胎骨上,事实上从上灰到胎骨完成犀皮漆的制作和其它漆器的制作大同小异。
打埝:
犀皮漆独特的美感关健在下一道打埝工序上。
打埝,又称打点,最基本的要求是埝要立得住。他将蛋清加入漆中,因为蛋清干了会很硬,这样漆不容易倒。打埝用的漆比通常用的色漆要稠,因此还要加入一些矿物颜料。
犀皮漆起源
马鞍起源说
这个观点可以从唐人赵林的记录入手,他认为犀皮漆是匠人从马鞍子上得到的启发,从而率先制作这一工艺的,这个说法后来被元人陶宗仪所引用,其在《辍耕录》中引用了赵林的观点认为:"西皮髹器谓之西皮者,世人误以为犀角之犀,非也。乃西方马鞯,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马镫摩擦有凹处,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为之。"这段的解析为现代语法,意思就是:“时人理解犀皮漆,大多顾名思义地关联犀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是指马鞍子与马镫挨着的位置上,不断被摩擦,有凹下去的地方,显露出一层一层的颜色,漆匠就根据这种自然形成的纹样,仿造出现犀皮漆。”——这大抵上是唐人赵林的理解了,可是,我们今天虽然无从知道唐代的马鞍由于结构层的不同磨损后的视觉效果,单从从审美起源的角度上来看,这个观点似乎比较牵强。
翻一下人类的审美认知历史,就可以知道,古代影响审美认知的,往往是对社会及生存有着重大关联的,例如由于生殖崇拜而产生的蛙型纹及陶制器物乳房状足。由于统治需要而诞生的饕餮纹等等,无一不是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影响的。单从马鞍起源说,这不太可能,哪怕从文字通解上也无法说得过去。
腰带犀毗说
我们再来参考一下明人提出另外一种说法,都穆在《听雨纪谈》中是这样说的:"犀皮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皮坚而有文,其脐四旁,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圆孔,坐卧磨砺,色极光润,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之饰。……后之髹器,效而为之,遂袭其名。"都穆认为这种漆器应该叫"犀毗",与"犀皮"发音一样,但文字不同。他解释这个"毗"字是肚脐的意思。犀牛的皮肤结实,平常坐卧之时,肚脐这个地方就在地上磨得极为光滑,有一层一层的纹饰,像饕餮纹。因此,西域人常把犀牛的肚脐部位的皮制成腰带中间的一种装饰。犀毗,《汉书?匈奴传上》:帝赐单于“黄金饬具带一,黄金犀毗一。”当时黄金犀毗,是贵族身份象征性饰物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既顾名思义,又比较合乎实际,犀皮漆的腰带犀毗说就要靠谱得多了,由于贵族佩戴的饰物,对大众审美肯定是有重大影响力的。明人马愈在
《马氏日抄?犀毗》也支持这个观点:“髹器称犀毗者,人不解其义,譌为犀皮……盖毗者,脐也。犀牛皮坚有文,其脐旁四面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圜眼,坐卧起伏,磨砺光滑。西域人剸西,剜取之以为腰带之饰……后世髹器仿而之。

从考据的角度讲,一个审美定式的形成,是由于多重社会俗成因素的影响,而非单例。犀皮漆的来历及工艺成熟,可能更是早在东汉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犀皮"工艺最早出现的年代:一般文献有关犀皮漆的记载,出现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晚期,因此在朱然墓考古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直到1984年,马鞍山市发掘了三国东吴重臣朱然的墓葬,当时出土了一对轰动学界的犀皮漆耳杯,为什么说轰动呢?因为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犀皮漆工艺的重要物证,比最早的文献记录还早600年,比之前的实物证据更是早了一千多年。所以大学者王世襄看到了朱然墓这两个犀皮漆耳杯时,竟十分激动地说:“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虽然王世襄先生认为这可以认定犀皮漆的起源时间节点为三国时期之前,但那时也还没有办法盖棺定论,因为学界对犀皮漆的起源时间还是有争议的。在2010年前后马未都先生就撰文认为三国朱然墓的犀皮漆耳杯尚不能断定犀皮漆的起源时间,理由是孤证不能成立,确实在1986年到2005年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考古学界一直没有发现三国同时期或更早存在犀皮漆器的另一证据。所以马未都先生发表推论认为犀皮漆定为唐代起源是比较严谨的。虽然我与马先生未曾谋面,但我认为他确实是非常严谨的,因为在2005年12月22日之前,世人是无从得知三国时期的犀皮漆器还有另一重要的文物证据的,估计除了现场考古人员,一般的学者能见到孙吴墓犀皮漆器,大约要等到2008年之后了,虽然当时江宁博物馆展览安排的准确时间我无从得知,但一个大型古代墓葬从发掘到展览的时间跨度,没有数年是难以做到的。而马先生此前估计也没有得到江宁博物馆三国孙吴墓的犀皮漆器的消息,否则他就一定不会这样说了。我则非常惭愧,晚至2016年3月才得到湖北省博研究员李澜女士的赠书——《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脱水保护技术》一书,竟夜翻至最后一页彩图,才赫然发现最后这两件犀皮漆器,一件为犀皮漆木梳,一件是犀皮漆耳杯。目观二器技法非常成熟,在平缓的胎体上多层重复叠加黑黄二色,然后磨显至云岚层叠,漆器的花纹非常高古大气,十分美观。我认为至此已经可以盖棺定论,犀皮漆起源于三国之前是确切无疑的了,不禁欣然。

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


    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犀皮漆艺术品,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三国时期的文物,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2.4厘米,长9.6厘米,宽5.6厘米。耳杯又称羽觞,是中国古代的饮酒器。该对耳杯为皮胎,平底。耳杯口沿均镶鎏金铜釦。耳杯正面髹黑漆,花纹并不显著。背面纹饰以黑、红、黄三色相间,表面光滑,花纹自由流畅,匀称而富有变化,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上一篇:吉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篇:古代的救生圈渡水腰舟

更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犀皮漆技艺步骤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