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广西壮族铜鼓

广西壮族铜鼓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6920

广西铜鼓是壮族经常使用的打击乐器和礼器。广西铜鼓也是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铜鼓造型
铜鼓的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墩,平面曲腰 , 中空无底 , 遍体花纹 , 两傍附耳。全鼓由面、胸、腰、足、耳等5部分构成。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和万家坝型。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流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约为西汉至唐代(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八世纪)。其特点是;体积高大厚重,鼓面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腰缓缓收缩,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等几何花纹,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无纹,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
灵山型
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时代约为东汉至唐代(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十世纪)。其造型与北流型铜鼓大体相似,亦崇尚高大,鼓面背部也有调音铲痕。
冷水冲型
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藤县冷水冲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由石寨山型铜鼓发展演变而成,流行时代约为东汉初至北宋年间(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其最大特点是;花纹密集且高度图案化,立体装饰丰富。
万家坝型
万家坝型铜鼓;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即春秋时代早期(以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特点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器表粗糙,有的通体无纹,有的装饰稚拙简朴的花纹,包含着后继铜鼓装饰艺术的萌芽。大约经历了三百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此外,在广西西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北部也有此型铜鼓发现,说明早期已有铜鼓开始向东,向南发展。

。铜鼓的铸造艺术要求极高,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匀,鼓面、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案。铜鼓铸造技艺,从采矿炼铜,用粘土制造鼓芯、鼓范,在泥胎上刻缕花纹,到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后是立雕,工序繁多。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
鼓面中心一般都有微微隆起的太阳纹光芒 ,四周环绕以同心圆纹组成的宽窄不等的图案圈带,称晕圈。有的鼓面最外一晕塑有青蛙、鸟、龟、骑士等立体饰物。鼓胸略为外凸,形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内收成腰 ,腰下外檄成足,胸腰之间对称嵌置两对鼓耳。胸、腰、足也有类似鼓面的晕圈,饰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和写实性图案。 太阳纹是铜鼓的基本纹饰之一。由光体与光芒构成,像—轮光茫四射的太阳。太阳纹居铜鼓鼓面的中心 ,除个别原始形态的铜鼓外 ,每个铜鼓均有。
铜鼓舞流行于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多在节日、婚丧及其它祭祀活动中表演,该舞起源于宋代,内容为喜庆丰收,舞蹈语汇不多,动作精练,以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动作古朴粗犷,鼓声浑厚雄壮,鼓点变化多端,舞蹈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上一篇:湟中银铜器

下一篇:广州织金彩瓷

更多关于 广西壮族铜鼓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