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 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之炎

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之炎

来源:  浏览 2428

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之炎,男,汉族,初中文化,出生于1940年12月。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农民。著名地戏艺人。

地戏是傩戏向戏剧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屯堡人原来娱乐的主要方式。每年一般在古历正月上半月和七月的上半月演出。正月是迎新春、祝四季平安,七月是跳神,以此来祈求五谷丰登。演出的时候,演员头戴屯堡人独有的木雕面具,黑纱遮脸,背战旗,腰系战裙,它的伴奏很简单,一锣一鼓,一人独唱,众人相和,每堂神只跳一部分历史演义。尽管它没有生、旦、净、末、丑的区分,没有完整的伴奏及锣鼓经,没有丰富的曲牌和多彩的声腔,但是它有以“将”为主的人物区分,有粗旷的表演程式和套路,有简单的遗存古风的弋阳古腔。

地戏是明代以来祖籍江南的诸省的屯军及其后裔钟爱的民间戏剧,表演的全是武戏。它的动作是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演化而成。表演双方手持兵器交锋,一招一式表现出对古代战争场面的模拟。动作套路有操刀、挡刀、追刀、拖刀、碰刀、栽刀、挂刀、冲枪、垛枪、扑枪、刺枪、搅枪、花枪、和面、过堂、互挂、靠拐、抱捶、撩须、理三刀、围城刀、回马枪、抓雉毛、打背叛、鸡点头、牛擦背、古树盘根、雪花盖顶、双凤点头等六十多套,这些套路多从实战打斗中演变而来。使用的木质兵器有:刀、枪、剑、戟、鞭、锏、斧、棍、拐、矛、钩、铛等十八般兵器。

顾之炎对地戏表演有独到的领悟能力,是九溪村《四马投唐》主要演员,在戏中要扮演一号角色秦王李世民、秦叔宝、罗成等正面人物,顶戴少将型面具。他出身地戏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很喜欢跳地戏。顾之炎说:“我从小就很喜爱地戏,我从15岁时学戏便有相当好的基础,师从九溪有名的地戏艺人杨炳清,当时的屯堡村寨非常推崇地戏,只要谁家有人会跳地戏,便说明这家人很有文化,整个家庭的地位能在村里提高一个档次,普遍受人尊敬。但我学地戏不完全是为了提高家庭地位,关键是我太爱地戏了,只要穿上服装戴上面具出场,就好像成了我所要扮演的人物,一言一行、一唱一跳我都很投入。我经常发现观众被我的表演所感动,他们随着我的表演或悲、或喜、或怒、或哀,从他们的脸上和眼神表现出来,看到这,我多高兴呀,这是对我的表演的认可,是最高的评价。目前我的儿子和孙子都在跳地戏,在2002年我们祖孙三代还到央视十二频道进行地戏表演。”

顾之炎倾心于地戏表演,并具有天赋,在学戏时经常得到老一辈艺人的夸奖,除在手式和动作方面能与师傅杨炳清相媲美外,还能通过唱腔的悠扬转换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次他在扮演秦叔宝哭义兄单雄信,因为他唱腔完全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悲伤,在场的观众都流下了眼泪。这段戏本来需两个半天才跳完,演完段子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把这段戏全部跳完,直到天黑观众才慢慢散去。戏班中的老前辈常夸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着对地戏的热爱,顾之炎在地戏传承人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他吸收了张世福、范介荣、张双全等年青人做弟子,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弟子范介荣说:“二叔(顾之炎)的指导细致到位,他要求我们要用心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性格,如罗成年青气盛、武艺超群,表演时要力求从唱腔上表达出来;尉迟恭性格豪放粗旷、忠心耿耿、武艺高强,表演时动作上要有力,时时体现他的勇猛。有一次表演,为了让我们得到锻炼,他把心爱的秦王面具交给了我和张世福,让我们来担大任,演出前他一再向我们强调秦王的王者气质、帅才的持重,要注意手式的细节和唱腔的声调能否表达出特点。那场演出很成功。”如今在顾之炎先生的率领下,九溪村已有二十多个年轻的固定表演人员,这是对地戏传承作出的一大贡献。

上一篇:湖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下一篇: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更多关于 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之炎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