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麓的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麓的考古新发现

来源:  浏览 2128

在瓷都景德镇,有个为世人所公认的重要地标:珠山。然而珠山虽然是山,却非天然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山,而是人为堆砌而成的;更为不同的是,珠山并不是由土石堆砌而成。明清时期,御器(窑)厂专为皇家烧造的御窑瓷器,有着严格的使用范围以及验收与审查标准,不合格的瓷器不会被使用,也不会流入民间,而是做打碎处理。被打碎的御窑瓷器与窑具等窑业垃圾,不断地被堆放在御窑厂内,形成了珠山。于是,珠山也不仅仅作为瓷都景德镇的地标而存在,更成为了御窑烧造历史的鉴证。在为现在御窑厂内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极为丰富、可靠的实物资料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御窑瓷器面貌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年6月到9月,在御窑遗址珠山北麓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工作是为配合御窑遗址珠山北麓窑炉区保护棚的改造工程而开展的工作。发掘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发现,使我们对明代御窑瓷器又有了诸多新的认识。
本次发掘区域位于龙珠阁以北的珠山北麓,在旧有的保护棚与龙珠阁之间。早在2002~2004年,就曾对附近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一次发掘区的位置位于前次发掘区以南。本次发掘区域大致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条形,面积达500平方米。
发掘区域位于珠山北麓这样一个明清御窑窑业垃圾集中处理区域内,因此堆积较厚、层位关系较为清晰,且出土遗物丰富。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也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在不断被揭露的地层堆积中,可以见到从近现代、民国,到清代晚期、清代中期、清代早期、明末清初、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明代成化时期,直至明代所谓空白期(空白期指正统、景泰、天顺时期,这是过去古董研究中的一种说法,认为明代御窑瓷器的款识中没有正统、景泰、天顺时的年款,故而认为是御窑瓷器生产的空白期)连续的地层堆积以及大量的瓷片遗存。
本次发掘中较为重要的新发现位于相对较早时期的地层之中。在成化时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带款的成化时期瓷器,与此同时,还有少量与成化器物略有不同的未署款瓷器,这部分器物可能与署成化款的瓷器同时或早于成化时期。在成化层之下的地层中,出土遗物较为单纯,瓷器均无款,但种类丰富:器形包括有花觚、枕、绣墩、盘、碗等等,其中花觚等器物对于宣德时期该类器物的仿效十分明显。出土器物品种有青花、斗彩、矾红彩、绿彩、仿龙泉青釉等,这些品种的器物在宣德时期就已经存在,成化时期也有生产,但本层发现的各种器物与宣德、成化时期相比均有所不同。根据以往对于此类器物的研究可知,这一层出土的瓷器应属于所谓的空白期,即明代正统~天顺时期。
青花龙纹花觚
出土于空白期地层。花觚喇叭口,长直颈,鼓腹,足部外撇,颈部、腹部、足部两侧均有一对出戟。颈部、腹部两侧以青花绘云龙纹。足部绘龙纹、朵云纹。器形复杂,纹饰绘制精美,制作工艺的水平很高。器高21.6、口径15.2、足径10.8厘米。

青花绣墩、斗彩绣墩瓷片
青花绣墩、斗彩绣墩均出土于空白期地层。青花绣墩残存绣墩面部。绣墩外壁以青花为饰,内壁不施釉,胎体呈浅黄色。斗彩绣墩通体施白釉,内外壁以青花勾勒图案,填低温绿、红、黄彩。残长13厘米。

绣墩是古代家具中的一种坐具。瓷质绣墩,因其体型高大、面部宽平,烧造难度很大。明代的瓷质绣墩,过去所知以嘉靖、万历时期最为多见。这两件空白期绣墩的出土,说明早在明中期以前,御器厂已开始烧造绣墩。斗彩绣墩,纹饰用青花勾线、内填彩料。正统至天顺时期,已开始用青花勾线完成釉上彩纹饰的轮廓线,至成化时这种工艺已非常成熟。
从御窑遗址出土瓷器看,从明初开始,御器厂已开始仿烧龙泉青瓷。御窑遗址出土的一件永乐青釉直颈瓶,釉色偏黄,从釉色上无法确定是否仿龙泉青瓷,但其器形与元代龙泉窑生产的直颈瓶非常接近。宣德时期,御器厂在釉色乃至工艺上仿烧龙泉青瓷。御窑遗址出土的宣德碟、花口碗、仰钟式花盆等青釉瓷器,釉色与龙泉青瓷接近。在装烧工艺上,部分青釉瓷器底部刮釉一周,这种刮釉和支烧的方式与同时期龙泉青瓷相同。但其他仿龙泉青釉瓷器,圈足端刮釉,外底满釉,与景德镇的支烧方式相同。可见,景德镇窑工在模仿龙泉青瓷的过程中,经历了引进龙泉技术到用本土技术烧成龙泉青瓷的过程。2014年出土的空白期仿龙泉青釉瓷器,烧制工艺已非常成熟。
 
2014年在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麓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诸多关于明代御窑瓷器、尤其是明代正统至成化时期御窑瓷器的新发现:

最为重要的当属明代正统~天顺时期(也就是所谓空白期)考古地层的明确,这是在御窑遗址发掘中的首次发现。空白期层位下压明早期地层,其上被成化时期地层叠压。这一层位的发现,使我们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明代御窑遗址地层序列。

作为御窑瓷器的出土单位,明确的地层对于御窑遗址及其中出土器物的考古学研究、以至对传世器物研究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空白期地层中,出土瓷器状况十分单纯,基本为明代正统~天顺时期的瓷器。这一时期因瓷器不署款,过去称之为空白期,学界一直以来对该时期瓷器认识也较少。本层大量相同风格瓷器的出土,说明所谓空白期的瓷器生产不仅没有停止,而且生产瓷器的质量还很好,且品种丰富,这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这段时期御器厂瓷器生产的认识。同样地,由于以往对这一时期瓷器了解较少,我们对于明代瓷器生产工艺发展脉络的掌握始终都不是连续的,尤其是宣德至成化之间生产工艺的发展(比如斗彩工艺)始终无法串联。本次发掘中空白期地层的发现,填补了御窑瓷器生产工艺发展过程中的缺环,这为认识明代御窑瓷器生产工艺及工艺史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除此之外,明代成化时期地层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认识。成化时期地层集中出土了一批款识明确的成化时期瓷器,以及部分与有款器物有所差别的无款瓷器。依地层叠压状况可知,无款瓷器的年代应不晚于成化时期。其年代若与成化时期相当,将会扩展我们以往对于成化瓷器的认识;若晚于成化时期,则表明可能存在前期器物在成化时期集中处理的迹象。此外,本层出土的成化时期的青花莲瓣口双耳瓶、青花缠枝莲纹僧帽壶等均为首次发现的新器形,本次考古发现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于已有的成化时期瓷器的认知。
青花缠枝莲纹僧帽壶

成化僧帽壶出土于成化时期地层。僧帽壶带盖,外壁以青料绘缠枝莲纹。僧帽壶常见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此前,成化时期青花僧帽壶几乎未见。残高15.6厘米,腹径14.8厘米。

上一篇:【考古发现】苻坚墓

下一篇:山西龙山石窟

更多关于 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麓的考古新发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