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篆刻 > 篆刻印章 > 历朝历代存世的皇后之玺

历朝历代存世的皇后之玺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9181

玉玺是皇帝皇后专用,正确称谓是宝玺。印玺自秦朝以来,玉玺就是权利象征。皇后之玺也叫皇后宝玺,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后之玺是西汉吕后的和田玉宝玺。

1.皇后之玺,清代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g。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玺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2.西汉吕后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国宝级文物。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
    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发现于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秦统一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材质是新疆和田羊脂玉,和田玉玉玺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

3.檀香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3cm见方,通高16.7cm,纽高7.3cm。附系黄色绶带。
  慈禧晚年,怡情翰墨,尤喜书“龙”、“福”、“寿”等大字用于赏赐,亦喜书巨匾,悬于宫殿之中。虽多为代笔,然仍钤其巨玺。故慈禧太后晚年制作了许多大型宝玺,如“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慈禧太后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玺、“数点梅花天地心”玺等。由于这些宝玺体量巨大,玉石等材质找寻不易,也不好钤用,故都是用较轻的檀香木制作。这方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即其巨玺之一,钤用于其御书大字或匾额之上,为迄今所见最大的帝后宝玺。

 

                       檀香木交龙纽“慈禧太后御笔之宝”钤本

5.“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清同治,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7cm。附系黄色绶带。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为同治帝给慈安皇太后上徽号时所制作的徽号宝。慈安端裕皇太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咸丰帝为皇子时即侍奉于潜邸。咸丰二年(1852),被封为贞嫔,不久晋封为贞贵妃,后又立为皇后。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曾在同光年间与慈禧太后一起两度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崩逝。其徽号在同光年间累有叠加,同治帝继位时尊称皇太后,加徽号“慈安”,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大婚时又加徽号“端裕”。此宝就是同治帝大婚加“端裕”徽号时为其制作的。


                    青玉交龙纽“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钤本

 

 

上一篇:鸡血石“怡情悦性”玺

下一篇:故宫里的田黄石印章

更多关于 历朝历代存世的皇后之玺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