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机构 > 机构动态 > 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展

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展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3165

展览主题: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展
展览时间:2014年.7.26
展览地点:扬州博物馆
展品:玉器、漆器、书画、陶瓷器、文玩杂项
紫禁城·扬州·大运河展览是为了纪念扬州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成功而举办的博物馆展览。此次展览于2014年7月26日亮相扬州博物馆,从春秋至清代,120件展品也类型丰富,涵盖了玉器、漆器、书画、陶瓷器、杂项。故宫博物院将精选出70件馆藏文物在扬展出,其中不少都与扬州有关,而扬州博物馆也将精选出50件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同台亮相。
故宫玉器是展出重点文物
玉沉淀着紫禁城的历史。乾隆年间,扬州玉雕发展到巅峰,扬州成为全国玉料的集散中心和主要生产基地。两淮盐政在建隆寺设有玉局,承制生产清廷各种玉器,并将其中大量精品进贡朝廷,那时产生了名闻遐迩的“乾隆工”(扬州工)。清代扬州朝贡的“乾隆工”玉器有盏、盏托、匜、杯、花熏、烛台、盒、盖罐、奁、鼻烟壶、梅瓶、双耳瓶、活环盖瓶、扁方瓶、卧马、洗、五供、三足炉等多种造型和装饰。中国大运河,将北京、扬州这两座拥有深厚历史、不同个性的“古城”跨时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珍贵藏品中,有许多来自于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朝贡。由于当时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优势,这些朝贡品或由扬州本地能工巧匠精心制作,或途经扬州沿运河送达紫禁城。
1.清·青玉太狮少狮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石狮子,故宫博物院藏的清·青玉太狮少狮,取材青玉,有皮色。圆雕太狮少狮,栩栩如生。
  只见,太狮回首、扬尾,呈伏卧状。颌下琢一绣球,太狮口衔绣球上的一条锦带。一只少狮仰首依偎于太狮身旁,口衔另一条锦带。另一只少狮四足蹬两狮,口衔锦带尾部。
  太狮威武庄严,少狮温驯可爱。狮身毛发雕刻精细,流畅自然,布局疏朗,不失为清代玉器的优秀作品。配有紫檀木座。
2.白玉花卉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乾隆·白玉花卉纹碗,高3.8厘米的白玉碗,撇口,矮圈足稍外撇,底微内凹。碗表面运用去地浅浮雕技法,在口、足处饰两周俯仰花瓣纹,碗腹中部饰俯仰花叶纹,外底中间阴刻隶书“乾隆年制”款。采用玉质主要是青玉、白玉,其次是碧玉、黄玉。造型多样,如高足碗、平足碗、墩式碗、浅足碗、盖碗、花瓣口碗和直口碗等。主要运用浮雕、阴刻、填金等技法,有的在表面饰纹,有的碗内外均雕琢纹饰,还有的刻有乾隆御制诗和款识。玉碗的加工技术水平在清代中期达到了鼎峰。
3.清乾隆·乾隆款青玉卧马
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时期的乾隆款青玉卧马,长13.3厘米、宽7.8厘米、高7.5厘米的“宝贝”,由青玉圆雕而成,造型栩栩如生。只见,马左向回首卧姿,头顶及背部刻画鬃毛,马尾较长自后向前收于左后肢处。腹部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4.西汉·蝉形玉琀
 玉琀寓意像蝉一样在土中复生,都是扬州的汉墓出土的玉器随葬品,扬州博物馆藏西汉·蝉形玉琀,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只见这件玉琀呈蝉形,用新疆和阗玉雕琢成,洁白无瑕,光质莹润,具有极强的透明感,蝉头部略呈弧形,眼目突出,嘴角分明,弧线形的蝉翼覆盖着蝉身。蝉腹部刻有十二道弧形内凹的横纹,表现出蝉的有伸缩功能的腹节。
蝉的琢磨工艺极其精良,线条洗练、流畅、挺拔。造型准确、逼真,反映了汉代琢玉技艺深厚的底蕴。玉琀是葬玉的一种,汉魏六朝,玉蝉的使用极为广泛。
5.春秋·夔龙纹玉璜
  春秋玉璜的典型代表
  扬州博物馆藏的春秋·夔龙纹玉璜,是1981年邗江甘泉军庄汉墓出土的,长8.9厘米,宽2.6厘米。
  这件璜为单面片雕,正面琢雕背向两龙,中间以勒槽分割,四周出脊,龙口微张,舌上卷作开口的穿孔。龙身饰浅浮雕卷云纹,纹样饱满。在卷云纹之间采用劲健的细阴线琢饰钩云纹、几何纹作附饰,底面未抛光。
春秋时期是我国玉璜发展演变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终春秋一代,玉璜形构、纹饰打破了商周同类器讲究“象生”“整形”组合和平面雕的特征,形成纹饰繁缛精细、构图丰盈饱满的时代新风。

 


 

上一篇: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走进厦门博物馆

下一篇:紫禁城·扬州·大运河瓷器精品展览

更多关于 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展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