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家 > 人物报道 > 泉州刻纸艺术大师李尧宝

泉州刻纸艺术大师李尧宝

www.hues.com.cn 2017/4/29 来源:

李尧宝不仅是泉州花灯艺术家,也是泉州刻纸艺术大师,李尧宝刻纸几乎称得上是泉州刻纸的代名词,于2008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9年与我国各地剪纸捆绑为“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世界“非遗”,享有极高的艺术地位。
李尧宝简介
李尧宝(1892.11-1983.3),字国富,福建泉州人,光绪十九年出生于龙会舖棋盘园油漆画及刻纸工艺世家。1983年3月20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91岁。
泉州刻纸艺术大师李尧宝
李尧宝生前曾任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研究室研究员,兼刻纸料丝花灯厂厂长。李尧宝于1956年10月8日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泉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泉州市二至六届人民代表。1956年4月7日当选为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任泉州政协委员、市文联委员、市文史馆馆员。1957年,任福建省文联常务委员,同年加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1960年,加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任理事及常务理事。196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2年被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任泉州市手工联社理事委员。1982年6月当选为福建省科协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会员。

李尧宝把一生奉献给工艺美术事业。他自幼跟父学油漆画,随兄学刻纸,十八岁独自在闽南一带谋生。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既学习先辈的作品,又吸收同辈的技艺,融入自己的构思,使他的艺术作品独具一格。二十世纪20年代初,李尧宝应用刻纸技法镂空刻制油漆画样稿的办法创造出阴刻图案,深受油漆画同行的称赞并采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李尧宝在阴刻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国画白描的特点,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艺术图案,(即阳刻图案),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使泉州刻纸艺术有较大突破。两种家传手艺的巧妙结合,使李尧宝刻纸作品既保留明清时期装饰和建筑装饰纹样的特点又体现闽南侨乡精美高雅的装饰艺术格调。1955年福建省人民出版社为其出版《李尧宝刻纸集》。他的作品由北京工艺服务部及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销售到前苏联、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深受好评。

(一)李尧宝首创“泉州市美术工场”
1953年,年达61岁的李尧宝怀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积极创作准备参加1954年春节晋江地区与泉州市联合举办的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他创作的作品获得奖励,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较高评价。艺术上的成功和社会上的认可,催生了李尧宝成立美术工场的愿望。为此,李尧宝在获奖者中倡议建立集体生产工场。这一倡议得到杨春木、许玉峰、陈天恩、林建平(小学教师美术爱好者)等人的呼应和支持。至此,泉州市美术工场成立,李尧宝被推任为“场长”,林建平先生负责行政、文书等事务。

泉州市美术工场最初由李尧宝的刻纸及刻纸料丝花灯、杨春木的剧装道具、陈天恩的彩扎、许玉峰的刺绣四个生产小组组成。建厂初期借在后城林建平先生的家中。

泉州市美术工场的生产发展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时任文化局科长的陈石先生亲自到工场关心指导,并主动多方奔走争取生产资金。由于经济得到扶持,工场生产稳定,发展迅速,工场陆续有制花、木偶、木雕、脱胎、竹编等艺种的艺人陆续加入,队伍不断壮大。

1955年3月,泉州市美术工场正式隶属泉州市手工业联社领导。在省、地区领导的关心重视下,于同年4月1日正式成立泉州市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因生产发展的需求,几经辗转,1958年底,工场终于搬进花巷许厝埕的新厂房并转为泉州市地方国营工艺美术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再转为大集体,八十年代,更名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

 (二)李尧宝的刻纸艺术
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元,八闽大地历来的刻纸仅限于供应春节及喜庆的“红笺”、“福符”等。(“福符”是张贴在大门、厅门上的横楣,红笺是张贴在房门上的横楣)。历来刻纸师能刻不能画、善画者就不善刻模板,刻模板者不善刻纸,且缺一不能成事,同时图案较单调、呆板。这一局面直到李尧宝刻纸图案的问世才有了根本的变化。他能刻善画,因材施艺,他创作的阴刻图案,既是实用的油漆画工具又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刻纸艺术作品。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是李尧宝刻纸艺术最重要的特色。解放初期,李尧宝的刻纸艺术图案在闽南地区就广为流传。他率先把刻纸艺术图样直接地运用到建筑装饰、庙宇漆画、具有闽南风格的古眠床、家具木雕、船舶彩绘;锡雕、剧装、鞋帽等日用品、观赏品的装饰及包装装饰、工艺美术、宣传广告等领域。李尧宝这种全新的刻纸艺术图案突破泉州停留在“红笺”、“福符”的粗俗阶段,而向更高层次发展。李尧宝的创作生涯,使他从“匠”转变为“大师”。

在李尧宝的作品中,博古图案、交枝曲己图案最具闽南地方特色。他的博古图案采用阴阳兼用的手法,形象造型古朴典雅,立意深远,博古胃今。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图案“铁骨精神”:图中左侧一枝梅花插于根雕花架上的古瓶中,右边一尊白象笔插里插有书、画、笔、灵芝、戟、謦等物,右上角配有“铁骨精神”四字,整幅图案采用阴刻手法,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鲜明,布局完整,有条不紊,排列合理。从刻工方面看,只见梅花刻得流畅均匀,花蕊饱满,花茎则刀锋毕露,蜿蜒曲折,既体现梅花的娇媚,又表现出梅花雪压不屈的铮铮铁骨。暗喻人们要学梅花不屈的铁骨精神。象尊上的物件则寓意学习进步,聪明伶俐,吉祥可庆,新人新气象等祝福。李尧宝的博古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闽南“古厝”大门两侧、及传统衣柜、厅堂门扇等装饰。李尧宝的交枝曲己纹样带有浓厚的民间装饰味道,被广泛应用在刺绣、家具、建筑装饰上。他的交枝曲己纹样花枝伸展自如,繁而不乱,盘绕灵活,栩栩如生,细细品味,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构图、疏密、黑白处理等方面的奥秘,是学习李尧宝传统刻纸的必修课。他的刻纸图案即富有国画白描的笔姿,又有刀刻挺拔的风味。如;“蜻蜒金针花”,花色金黄,很是富丽,蜻蜒前足卷缩,尽力向花扑去,花亦拥他,一叶向上环抱,全幅疏密简洁、明朗,意境优美,宛如一幅国画白描---单纯而富有变化。几条线条、几个块面,把被描绘 、刻画的对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构图具有装饰性又不失生动和写实感。如:“双连环花鸟”,虽然是装饰图案,仔细观赏却发现它不失生动与写实:图中双鸟一上一下,相互呼应;情真意切,对称构图中有变化且具装饰性,又不流于呆板。李尧宝刻的龙有几十种,不论是双龙夺珠或九龙云游,是稚龙或是老龙,是座龙或是飞龙,都具性格,各有形态,仰首之龙苍劲有力,蟠曲自然,龙体极为灵活多变,首尾呼应张牙舞爪,刀劲挺拔,刚捷有力,形神兼备,尽显龙之威武雄壮。而细看李尧宝的孔雀,只见它身影婀娜轻盈,细颈蜿蜒,临风而立,头部微侧,似颔首、似摆头,动静得宜,那披地的长羽翎,更使孔雀显得风情万种。凤凰,乃百鸟之王,更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李尧宝最为拿手的一个题材,李尧宝的凤凰,比之孔雀更为灵活多样,有的飘飘欲飞,有的凤将来仪风已至,有的斜歇于牡丹丛中。画面优美、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李尧宝的刻纸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有象征吉祥的博古、交技曲已、瓜果鱼虫等。其作品构图奔放自如,布局严密紧凑,疏密得当,一气呵成,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造型新奇独特,优雅秀丽,栩栩如生。刻工纤毫毕露,线条细腻婉转,刚柔并齐、有的刚健挺拔,有的流畅利落,技法巧妙。画面黑白对比强烈,虚实阴阳兼用,手法细腻,采用对称、放射、连续,对角等形式。体现着优美、工整、清新、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让人久望而不烦,李尧宝还成功地将刻纸艺术应用到频临失传的无骨料丝花灯上,备受海内外赞叹,誉满中外。
李尧宝多次出席福建省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福建省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作品曾多次选送出国展览及全国性或省地市与华东地区的展览。他的作品获得中苏友好书店的奖金,捷克斯洛伐克的贺信、意大利的祝贺、匈牙利的赞扬、日本的赞叹。《福建群众文艺》、《福建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泉州随笔”,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泉州人文风景线”,“泉南文化”、《泉州府志》第四分册,《泉州文史资料》、《泉州工艺美术介绍》、《八闽纵横》等书刊、杂志多次介绍李尧宝的料丝花灯、刻纸艺术。国内外报刊均有报道评价很高,如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评价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他的报刊杂志对其作品的艺术评价是已达到“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郭沫若同志曾为南北剪纸所作的评语中说:

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一剪之巧夺神巧,美在民间永不朽。

1984年李尧宝的传略辑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及《中国工艺美术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载入《泉州府志》,编入《泉州文史资料》。

(三)泉州刻纸料丝花灯的首创者

泉州灯彩流行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泉州府志》中说:“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中,香闻数里”,可见灯节之盛景。灯彩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天子观灯与民同乐,放灯时间延长,灯式愈发丰富,灯品种类日众,甚至采用优质、名贵材料制灯,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世美堂灯”就有写过“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料丝灯经过几代人的翻新改进,更为古雅精巧,金碧交辉,如镂玉裁云,令人称奇,历来为名贵灯品。高士奇在“京师灯市竹技词”中写道:“堆山雷水米家灯,摹仿徐黄雇陆能。愈变愈奇工愈巧,料丝图画更新兴。”

泉州料丝灯是李尧宝吸收传统工艺,重新发掘、改进革新工艺,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灯种。李尧宝的料丝花灯一般由四面、五面、六面、十一面或165个小三角型纸板,用镂空刻制的手法,在纸板上刻制花鸟、博古等图案,然后在灯坯图案背后贴上料丝,再拼合成完整的灯身主体,最后加彩上色,配以珠穗。其结构非常巧妙,没有一丝骨架,全靠平衡力支撑整盏花灯重量。灯内装上电灯,灯光一亮,四面玲珑,八面透光,垛垛的刻纸图案宛如浮雕一样被衬托出来,图案的后面,由于一条条料丝的折光,微风吹动,道道光柱令人眩目,光芒四射,折射出夺目动人的光彩,宛如天上星星撒落人间。那一幅幅镂空刻制的灯花就象一扇扇精致的窗花,观灯的人却如夜归之人驻立窗下,那份温馨美丽让人流连忘返。花灯的上部配上“古盖”、加上“角草”,在“角草”上挂上色彩鲜艳饰有珠玉的绸穗。灯的底部由底座和一条大绸穗组成,饰以珠玉,微风习来灯影摇弋,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李尧宝的刻纸料丝花灯深受国内外欢迎。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元宵乐”影片中,就有李尧宝的特写镜头。制片厂还多次摄制他的作品辑。1954年北京新华社曾拍照并向国内外介绍。1959年他制作的“劳动光荣灯”送往北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花灯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等同志看了很感兴趣,详细了解花灯的制作过程和艺人的情况,刘少奇主席还和李尧宝在灯下合影留念。李尧宝的刻纸料丝花灯曾是国家馈赠外宾的礼品。1960年11月8日董必武来厂参观时题字:“丰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李尧宝制作的“五星灯”,及一百六十五个等边三角形的“多角灯”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后选送出国展览,李尧宝的作品历年均被各级政府评为“优秀奖”、“创新奖”、“优秀传统奖”或“一等奖”。

(四)德艺双馨的老艺人

不仅在刻纸艺术上有很高的造旨,李尧宝的人格同样极其高尚,深受乡邻的尊敬和爱戴,也得到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关怀。1962年他在参加省政协会议时,叶飞同志亲自参加由晋江专署文化局在福州华侨旅行社为他操办的七十寿辰暨从艺六十年志庆。 1982年,由泉州市有关部门领导与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为他操办九十寿辰暨作品展,寿庆期间,收到中央轻工部、省、市各级领导及兄弟单位发来的贺电、贺信。来自省、地、市有关方面的领导、艺术界知名人士近百人欢聚一堂,共同庆贺李尧宝寿高艺深,在刻纸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赞扬他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和为刻纸艺术而毕生奋斗的高尚品质。

李尧宝忠厚耿直,见义勇为。他自幼跟随父亲炼武强身,精通南拳北腿,脚力可踢400斤重石于十来步远,手力可断锁。

公元1911年,也就是宣统三年(辛亥年),李尧宝刚好19岁,有一天他在邻里的厅后房客坐,忽然听见有人大喊“地牛翻身了!”(辛亥年泉州大地震)他赶到厅堂,一脚在门槛外,另一脚在门槛内,象一尊巨人,双手托起蹋下的大梁,呼喊众人:“快跑”。等众人安全撤出,他才逐手放开跑出大厅。

20岁那年(1912年)他老家龙会舖在做佛事。他忽然听到门外有人在呼唤:“尧宝呀救我呀!” 他出门一看:是本舗份的几个地痞正抬着一个卖糖葫芦的同乡,要去龙会宫“钻铜旨”,(封建迷信活动装神弄鬼,用一条直径12或14毫米,长约5米左右的圆钢条,从“小丑”的腮帮穿过,给他头上扎着红布条,双脚站在佛轿轿杆上,让人抬着去游街,轿里放着神佛像),尧宝二话没说跳到路中拦住去路说:大家都是本舗份人,他就靠这种热闹时节,多赚一点钱维持一家老小生活,大家就行个方便吧,至于“钻铜旨”的人,再另顾他人,工资由他负责。那些地痞根本就不听劝说,反而动起拳脚,想教训尧宝,那知尧宝临危不惧,沉着应付,只三拳二脚,就让五个地痞倒在五个方向。五个地痞见势不妙,落慌而逃。从此,卖糖葫芦的同乡也不再受这些地痞的欺负。

居住在外乡与本舗份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平民百姓,因受不了乡亲邻里的欺负,前来龙会舖请求李尧宝帮忙,让他们一家子搬到龙会来居住。津头舖就有这样一家,在尧宝的帮助下,连夜搬迁到龙会舖,暂借龙会宫西厢房住下,躲避恶邻的纠缠,但津头舖的恶棍,得知消息,拿着刀枪追至龙会地界,但一看见是李尧宝在帮这家人搬迁安顿,只得悻悻而去。

关心集体,热爱公益。李尧宝的出生地龙会舗,地处南教场,太阳未落山,人们就已关门闩户,路人稀少,因为南教场是清政府与国民党时期的“杀头埔”。囚犯被杀后,经常有家狗、野狗来咬尸肉吃,李尧宝就向乡里说明利害,倡议、发动大家捐点钱,做一个铁网罩,罩住尸体,以防狗咬。从此,再没有发生狗咬死尸的事了。后来有人要在“杀头埔”修建汽车站,要求舖里捐资协建,舖里人士一致呼吁要尧宝出来主持。尧宝接受舖里乡亲的委托,挑起重担,他不但积极集资,而且忙里忙外。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他说:“‘杀头埔’建成车站,今后车站繁荣起来,就不会再来这里杀人,我们多栽种一些树木,让乘车旅客在树下乘乘凉,车站开始营运,我们舖里的人也能在树下做做小生意,这是一条生路”。尧宝晴天挑水浇灌树苗,下大雨刮大风他去搬石头,拉绳子,扶正加固树苗。天天如此,直到车站建成。

改革开放前,泉州木器厂产品滞销,企业亏损、转产无门,有人提出生产仿古家具,该厂缺乏专业设计人员,厂方派“钳司”找李尧宝,说明来意,李尧宝二话没说,就帮木器厂设计出衣柜、古眠床、桌椅等整套的家俱图案,木器厂得到尧宝的帮助后开始生产,并出口产品,企业得以复苏。泉州塑料五厂也派苏金龙先生,请尧宝师帮助设计了热水瓶的盘龙外壳、龙凤茶具等生活制品的图案。还有泉州锡雕的杨炳坤先生,也曾得到尧宝师的帮助,为他设计了“凤毛麟趾”及锡座等;泉州梨园戏剧团的王钦先生也经常请尧宝师帮助设计道具、图案、戏服、灯具等。高甲戏、木偶戏等等不能一一例举,而这些都是无私提供,分文不收。李尧宝的作品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与此有很直接的关系。

懂生活,重感情。李尧宝一身有三项宝,刻纸、南曲(又称南音)、拳(国术)。尤其是对南音独有情钟,他曾说过:“泉州人,不懂泉州的南曲,就等于不识字”。每当夜暮降临时,那些爱好南音的乡亲邻里,经常招呼在一起,吹拉弹唱。李尧宝的洞萧吹得悠扬动人,催人心弦,南音爱好者及弦管师都称李尧宝的洞萧吹得出神入化。不但洞萧吹得好,品萧、三弦、二胡、拍板样样皆能。而且曲也嘹得清脆、婉转动听。

李尧宝善于观察、研究生活。他每天清晨出门,按他的话说:“早晨出门‘炼脚步’,到四城门头听鸟声”。看鸟儿出窝时千姿百态的动作,细观各种建筑物,尤其雕塑、绘画、风景……。对于创作到了痴迷的地步,连吃饭都不专心,边吃饭边用指头在桌子上画些什么,灵感一来竟沾上点菜汁、酒、水在桌上画起草图,有时候吃到一半,整个人呆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不眨眼地盯着墙壁上的黑影象是触及他的灵感似的,饭也不吃了。甚至三更半夜的就寝后,突然象着了魔一样,翻身起床拿起炭笔抓过纸头就画,这一绘画,就要画到图案基本定型才歇手。因为李尧宝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对生活入微的观察,所以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感情专一、 矢志未酬。1941年泉州的一场霍乱,夺去李尧宝那温柔、善良,勤劳、正直的贤妻年轻的生命,年值49岁的李尧宝从此不再婚娶,脚踏摇篮手做工,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李珠琴苦度年华。

在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李尧宝已有学徒一二十人,李尧宝把他的刻纸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徒,使他们都能掌握精细的刻纸技艺。李尧宝吸收的第一位学徒陈湛湛后有方天泉及李尧宝的独女李珠琴,后又陆续吸收了潘丽卿、黄雪宝、郑淑珍等十几人,当时有“十八把刻刀”之称誉。可是“文革”一开始,74岁的他一夜之间就成为“黑帮”!并被勒令“靠边站”,被关押在泉州的“一堡宫”睡地板。批斗会那天,他看自己的一个学徒竟当众扬扬得意地焚烧他的作品,老人的心在滴血,在撕裂。政府为保护民间艺术,紧急通知:“江加走、李尧宝的作品由单位完整地各封存保留壹套”的保护性存档样品,也在劫难逃:在粉碎“四人帮”后,当李尧宝和各方人员高高兴兴地去开启当年封存的箱子时,撕掉封条,打开箱锁,大家都发呆了,里面空空如也,作品已不翼而飞。箱子已被人从背后靠墙的后板处撬开。李尧宝站在那,从原先的笑逐颜开,到后来竟然老泪纵横、不知所措。这无疑又是一个晴天霹雳啊!他回到家后酒饭不思,坐立不安,夜不能眠,几天过去了,已是84岁高龄的老人,突然喊来女儿李珠琴说:“你要帮我,在我没死之前,一定要把被烧毁与被窃的资料、图案、灯样都重新整理出来,损失的要补上、补齐、补好!”老人是何等坚强,态度何等坚决!一直担心父亲“转不过弯”的李珠琴,看到父亲如此态度,一块悬在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下。于是,父女俩日夜兼程:尽量找出家里文革期间偷偷保存下来的手稿(黑稿)或白样,一张一张去核对,本来准备扔掉的粗稿或破损的作品这时都成了旱天甘露、如获至宝,凭借这些资料再加上李尧宝记忆中的印象,父女俩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重新画出被烧、被窃的作品的稿图 。 而他的女儿李珠琴却默默地付出她的青春,毅然负担起重新刻制、搜集图案的任务,为泉州的民间工艺留下一份宝贵的资产。但经过这次劫难,还是有一部份文字、照片等资料就一去不复返。

上一篇:晚清时期民间粉彩神像雕刻艺术大师江加走

下一篇:南派石雕一代宗师李周

更多关于 泉州刻纸艺术大师李尧宝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