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明清家具工艺结构

明清家具工艺结构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3355

红木家具一直是收藏家喜欢收藏的比如太师椅、圈椅,尤其是明清家具,无论是在材质和制作工艺上都是古典家具的经典之作。古代明清家具制作工艺不用一跟钉子通过榫和卯就能拼接完成,而且结实耐用,这是中国明清家具的收藏魅力所在,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的智慧结晶,更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家具都是珍贵的楠木、黄花梨、小叶紫檀,所以不能浪费材料也不能对木材造成损害,古代的手工艺者就发明了中国特色的家具链接工艺,采用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榫卯结构家具的坚固性,体现在制作上不是靠钉子和胶,而是以精确的榫卯使家具牢固地结合起来,并且方便拆装和修理。明清家具中严谨精密、形制各异的榫卯,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也是明清家具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清家具中,不同的家具采用不同的榫卯结合,在平板拼合中,多采用龙凤榫加穿带;横竖材结合中用格肩榫榫等;四面平家具中采用粽角榫;圈椅的靠背采用楔钉榫;案型结构中的腿和牙条结合时采用插肩榫、夹头榫等。


明清家具榫卯工艺:
一.横竖结合的榫结构
    横竖材结合在明清家具中使用得极为普遍,如桌案的横枨与腿部的连结,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与椅腿的相接,或杌凳、椅子的管脚枨与腿足的相交,花牙的横竖材攒接等等。根据家具的构造要求,横竖材接合时采用不同的接合方式。比如大件家具因其受力较大,在交接处多采用“双夹榫”的榫卯形式,双夹榫即在直材的端处并排开出两个榫头,同样榫眼也是两眼,这样使榫卯相接时,接触面更大,增加了横竖材交接处的刚性作用。
    1、抱肩榫
    抱肩榫一般在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接合时使用。抱肩榫在交接时涉及牙条、束腰和上部面板,有时还有托腮,因些构造比较复杂。其制作方法,在腿顶端切出方形实体,两侧为45o斜肩,斜肩与实体间都挖出直角榫眼,实体两侧另开出斜形榫头,顶端开出长短榫头,牙条端头开有榫头和45o斜肩,内侧开有斜形榫槽。装接时牙条从上向下插入拍合,形成牢固的架子。端头的长短榫是为了和面板结合所备。家具的面框由大边和抹头组成,面框下面交角处挖有两个榫眼,大边上开得深,短抹上开的浅,这样就是为了避免大边嵌夹于短抹的榫头,而腿顶端的长短榫也是因此设计,面框拍合后,整个抱肩榫构造完成。

    2、夹头榫
    夹头榫是从晚唐至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明清案型结构家具最为常用的榫卯形式。它的制做方法就是在腿端上部开出较深的通槽口,牙头和牙条嵌夹在通槽中,牙条背部有嵌夹腿的槽口,牙头用木板另制,背部开槽插入腿上部和通槽中。四腿上端高出牙条部分为榫头,与桌案面相连,形成完整的案型结构。这种结构,由于四腿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接案面,而使案面和腿足角度不易变动,并且能把案面的受力均匀地分布到四条腿上平。夹头榫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复合结构,不仅在明清家具中被广泛使用,直到现在还常使用。
    3、粽角榫
    粽角榫因其形状与粽子角相似而得名,在江南民间木工中也称作“三角齐尖”,多用于四面平家具中。样子收藏网总结它的特点是每个角都以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使每个转角结合都形成六个45o格角斜线。粽角榫在制做时三根料的榫卯比较集中,为了牢固,一方面开长短榫头,采用避榫制作,另一方面应考虑用料适当 粗硕些,以免影响结构的强度。粽角榫结构家具外观上严谨、简洁,气质古朴典雅。
    4、格肩榫
    在方形竖材的交接中,一般以格肩榫相接,格肩榫又可分为大格肩榫和小格肩榫。格肩榫榫头在中间,两边均有榫肩,故不易扭动,坚固耐用。小格肩榫通常在家具交接处表面起涡线时用,它的制作方法是:一根木枨端处开榫头,两侧为榫肩,靠里面为直角平肩,外面格肩呈没有角的梯形格角,两肩部都为实肩,另一根木枨开出相应的榫眼,靠外面榫眼上面挖出一块和梯形格角一样的缺口,然后拍合。大格肩榫一般在家具交接处采用阳线时应用,它和小格肩榫的区别是肩部为尖角,肩部都为实肩。大格肩榫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做法。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实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又叫“虚肩”。带夹皮由于加了开口,胶着面增大,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如果是较小的材料,则会因为材料剔除较多,而影响榫卯的强度。
方形材料的横竖材接合形式,在角部时有些变化,如丁字形接合时采用全平肩穿鼻榫,又称“齐头碰”。这种做法简单,榫头均呈直角,榫眼呈相应形式。齐头碰在形式上有透榫和半榫的区别。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而外露,气质较为古朴。半榫因其榫头不露出而表面光洁,不影响家具表面装饰。采用透榫还是半榫主要取决于结构需要的坚牢程度。榫头必须有一定的长度才能保证结构的需要。
    圆形材料的横竖材接合,如官帽椅搭脑与后腿的交接,圆形罗锅枨与圆腿的交接,圆形直枨与横枨的交接等,一般开榫头时,两侧肩部里面都挖成圆弧形,交接后使其包裹部分圆形构件。因榫头两肩好象飘动的翅膀,故这种形式又被称为“飘肩榫”。
    在明清家具中,用得较多的是格肩榫结构,如“全格肩穿鼻榫”,其横竖材交接后,形成45o格角,这种结构从美学角度和家具的匀称性来看都是合适恰当的。还有一种是“半格肩穿鼻榫”,其制作方法是一面平肩,一面格肩,这样主要是考虑在转角处和其它构件交接时有更大灵活性。
    5、插肩榫
    插肩榫和夹头榫的外形不同,但结构基本相似,可以说是夹头榫的一种变形结构。插肩榫的制做方法是,腿足上端开出槽口,外部开出八字形斜肩,用来嵌夹牙条和牙头,牙条和牙头前面也开出相应的八字形槽口,当牙条和牙头与腿上端接后时,外面的八字形槽口也同时将腿嵌夹起来,使下面形成牢固的底架。腿的顶端开有高于牙条的榫头与面框的大边相连。插肩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上部的压力越大,结构结合越紧密。此外其腿面、牙条、牙头在一个平面上,更容易取得令人满意的装饰效果。
二.弧形材结构
  弧形材结合最为典型的家具就是圈椅的椅圈,其交接通常采用楔钉榫。楔钉榫结构精密复杂,在制作时,先把弧形材交接处切割为上下两片对称的合页形状,每片合页端处各设榫头,合页根部的转角处开有榫槽,两段弧形材合上时,端处的榫头拍合进对方的榫槽中,这时,两段弧形材不能上下移动,但还能左右移动,这就需要插入“千斤销”,销孔在两段弧形材接合前已事先开好,此时拼接处已紧密结合在一起,上下左右不能移动。“千斤销”是楔钉榫是不能缺少的构件,否则弧形材接合就会脱开。其制作方法就是用一块小木片,做成一头宽、一头窄的长条形,宽头约15毫米,窄头约9毫米,厚度约4毫米,长度以弧形材的直径而定。销眼要避免和拼合缝成直角,要开成位置斜切为佳,形状和销条相对应。
三.攒边打槽装板结构
    攒边打槽装板的结构形式,是一种框架结构,在明清家具制作中被广泛应用,如柜橱的门,桌、案、椅的面等。其结构主要是将四根长短材攒接成框,然后在中间装板。在框架制作中,将出榫头的两个长边的叫“大边”,将开榫眼的两个短的叫“抹头”或“短抹”。这种结构不仅仅在方形框架中出现,在一些圆形框架中也有应用。框架里面打槽,在框架的的槽框中装入心板,嵌装心板时,与四周留有一定的余地,以适应心板有不同气候条件的干缩湿胀现象。攒边打槽装板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结构刚中有柔,不会因木材板的胀缩而出现框架散开的现象。在材料使用方面又很节约,使薄板起到厚板的作用。在整个家具的构件中,又能使面框和其它构件有灵活的接合。此外,这种结构避免了木材自身在力学性质方面的缺陷,增加了木材抗压、抗拉和抗弯曲的能力。在制作时,还可根据需要,任意变换木材的纹理方向,嵌装不同质地和肌理的心板,使家具达到科学、美观、实用的目的。
攒边打槽装板,如果是圆形的边框,如香几、圆凳等的面框,需用弧形弯材打槽嵌板心。弯材一般为四段,攒边的方法除用楔钉榫外,还经常采用逐段衔夹的做法,即每一段一端开口,一端出榫,逐一嵌夹,形成圆框,其打槽、装板等与方形边框的制做基本相同。
四.平板拼合
    明清家具制作中,由于板材的宽度有限,桌案的面心、柜门、椅面等常要用两块或多平板拼合。所谓平板拼合就是在一块木板的侧边开出榫槽,另一块木板的侧边开出相应的榫舌,即“龙凤榫”,然后用鱼胶粘合。榫舌的横截面通常做为燕尾形,以加大榫卯的结合面,防止企口上下移动,并且使拼板不能从横向拉开。现代的企口木地板采用的就是这种榫卯结构。为了进一步防止拼板翘曲变形,还在拼板的横向穿嵌一条做有梯形长榫的木条,即“穿带”。如果是较厚的板材拼合,则用平口拼合,也不用穿带,把厚板的拼口用刨子刨刮平直,使两块厚板的拼贴面完全粘合。厚板也可用裁榫来拼合。
五.霸王枨
    霸王枨是明清家具中很有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枨名“霸王”,寓意有擎天之力。霸王枨上端托着面心的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连。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并且做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榫头从榫眼下部大处进入,向上推入榫眼的小处,再用木楔垫塞,这样枨子就无法拔出。要想取出枨子,须将木楔取出,把枨子的榫头推落下来即可。霸王枨多用在桌、几等家具中,这样家具四腿之间没有其它构件连结,靠霸王枨将面子的承重均匀地传递到四条腿足上。由于家具四腿之间没有其它构件,因此其下部的空间相应地增大了。
六.腿足与托泥的结构
  圆形托泥是用弧形材料拼接而成,交接处靠内部开出来去榫,中间开出上小下大的透眼,其透眼是在两根弧形材交接处各个半个眼,足端面开出和透眼同样形状的榫头,足端榫头插入斗形透眼后,两边弧形材接合,因为榫头上小下大,呈楔榫形,腿足就不能拔出了,托泥亦不会散开。此外,为了装小足,弧形材两边各开半个榫眼,一般小足开“蟹钳榫”,小足拍合后,托泥就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修理时,只有拆下小足才能使托泥交接处松开,拔出腿足。比如圆形家具如香几、花几、圆凳等,它们的外形均呈圆形,为了整体一致,它们的托泥一般也为圆形。
    方形家具的腿足与托泥结合,四周的木档拼接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格角拼接,两根木档端部都格成45角,开格角榫,长边短抹的端部边缘各开半个锥形透眼,腿足下部开相应的榫头,足端放入透眼后,托泥档子接合。此外,托泥的四角一般装四个扁方形小足,作为托泥的坚固件。另一种方形托泥的大边和抹头是开丁字形“来去榫”,抹头榫眼上面再开一个上小下大的榫眼,腿足下面开出相应的榫头,足端榫头装入榫眼后,拍合框架,足端榫头就封闭在榫眼中不能拔出。最后同样在托呢的四角加装小足,使腿足与托泥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我国古代古典家具工匠在榫卯结构方面造诣神乎其技,已经超出我们想象,有一些工艺至今已经失传,但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实物家具可以让我们后来人去研究他们工艺和欣赏他们的精美。

                        黄花梨画案

 

上一篇:怎么鉴别绿松石是否优化

下一篇:古典家具的铜活工艺

更多关于 明清家具工艺结构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