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铜提筒

铜提筒

来源:  浏览 1477

铜提筒应该是广东西部、广西南部、越南北部的古老民族所使用的盛酒器。铜提筒,可作盛器使用,因其铜质,形象如筒,又有对称双耳可系绳,故而得名。铜提筒是一种时代明确而极富地方特色的文物,可以说是南越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南越王墓出土了大小不一的九件铜提筒。
铜提筒纹饰
铜提筒的纹饰精美,外壁腹部绘有四艘船纹,至为罕见。每艘船上有六人,其中五人头戴以羽毛装饰的巍峨高冠,所以被称为“羽人”。南越王墓出土铜提筒外壁这组纤毫毕现的羽人船纹上,一共可见五名羽人。他们头戴羽冠,上身赤裸,下身着羽毛短裙,打着赤脚。船头右首的第一位羽人手持弓箭,昂然而立;第二位羽人坐于鼓形座上,左手执短棒击鼓;第三位左手执一俘虏,右手持短剑;第四位立于高台的羽人头戴与众不同的矮冠,左手持靴形钺,右手执一人首级;位于船尾的第五位羽人则操持某种控制船体行进的工具。
铜提筒上的船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整船造型合理,可见清晰的水密舱结构。所谓水密舱,就是用木板把船舱分隔成一个个互不相通的分区,避免因船舱进水使船只倾覆。羽人船纹展现的水密舱结构,说明早在西汉中早期,先民们可能就已发明了水密舱技术。这一技术的产生使远航成为了可能,对后世航海影响深远。另外,船上第五位羽人操持着一条狭长物体,当为某种控制船只行进的工具。这是什么呢?它很有可能是尾橹。橹作为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在桨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橹摆动时,船与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产生压力差,由此产生推力推动船只行进,它的效率大约是桨的三倍。橹的出现同样是船舶推进工具的巨大革新,它和水密舱技术都属于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
秦汉时期的造船技术,除了船纹描绘,还有其他考古资料作为佐证。1974年,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发现一处秦汉之际造船工场遗址。遗址大约400平方米,据估算最大可制造出宽八米、长三十米、载重五六十吨的平底木船。
虽然目前并没有详尽的文献资料证明这些“羽人”曾经乘船去往何方,但是以上种种,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南越国的船舶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入海条件。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一条由徐闻、合浦等地向南海航行的路线:“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黄支国即康契普腊姆 (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已不程国即师子国在今斯里兰卡。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猜测,这些船纹中所描绘的羽人们,也曾经远涉南海,成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

自古以来,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羽人船纹不仅描绘了乘船祭海的场景,更是承载了数千年以前,先民们扬帆起航,探索重洋的梦想。
通过考古发现的铜提筒的纹饰就能了解这么多古代的知识,这就是文物的魅力,也是我们考古发现的目的,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价值,也说明了中国的历史悠久。

 

上一篇:【古剑奇谭】古剑的等级

下一篇:明代家具黄花梨木圆后背交椅

更多关于 铜提筒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