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清代后妃的木底鞋

清代后妃的木底鞋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5011

清代后妃穿的木底鞋感觉很别扭,跟高跷似的,在古代没有高跟鞋的年代,皇后、后妃穿的底鞋都不知道她们怎么走路。底鞋是满族的一种旗鞋。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后妃鞋依木底形状分为元宝底鞋、高底鞋和花盆底鞋。
花盆底鞋
花盆底鞋在清代也叫“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满族妇女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旗鞋是旗女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上至宫廷贵妇,下至民间妇女都可穿着.旗鞋在清初还没有出现,天聪八年皇太极在赏给班额附格格的衣服中,有:"钉有金花的靴三双,倭缎靴九双,缝的靴三双,缎靴三十二双,毛青靴八双,股皮靴十双,并无高底旗鞋的记载.这种高底旗鞋的形制显然是不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其出现时间应在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元宝底鞋是最漂亮的一种。

红色缎绣花卉高底鞋,清道光,高17cm,长19.5cm。清宫旧藏。
清代后妃用鞋。鞋面为红色缎,五彩丝线以齐针绣各种花卉,绿色缎及小花绦带做装饰,颜色鲜艳,鞋样漂亮。受清代满族削木为履风俗的影响,鞋跟为木质,外裱一层白色棉布,鞋缝百纳布鞋底,鞋帮与鞋跟之间压棕色棉布条一道。

月白色缎绣竹子元宝底鞋,清光绪,高10.90cm,长23cm。清宫旧藏。
清代后妃用鞋。湖色缎及蓝色缎面,彩色丝线以缠针绣竹叶纹及盘长纹,鞋头以蓝色缎饰如意云纹,纹饰均寓意吉祥。鞋跟为木质,外裱一层白色棉布,棉布外以贴绫方法堆贴花卉纹,色彩斑斓,晕染过度自然。鞋帮与鞋跟之间压一道绿边。


嵌料石万寿字花盆底女鞋,清光绪,高20.5cm,长23cm,宽9cm。
 嵌料石万寿字花盆底女鞋为花盆底鞋,是后妃鞋的一种。它用明黄色缎和黑色素缎拼接而成,并镶饰蓝色白花绦带。鞋面上的蝙蝠、花卉纹以堆绫手法制成。堆绫是将彩色绸缎按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剪裁成形,粘贴于地料上后进行缝缀。这种工艺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后妃鞋依木底形状分为元宝底鞋、高底鞋和花盆底鞋。此花盆底女棉鞋,高跟、木底,木底外包有白棉布,并涂白粉一层,且用各种颜色的小料花钉缀“万”、“寿”字及“福在眼前”纹,纹样具有吉祥祝寿之意。明黄色用料透着皇家御用的高贵。此为清代光绪皇后所穿。


雪青色缎绣竹蝶纹花盆底鞋,清光绪,长22cm,高18cm。清宫收藏
  雪青色缎绣竹蝶纹花盆底鞋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其底形似花盆,以木材为料,外髹白漆,四周钉缀彩色料石作卍字、蝙蝠和彩带等纹样,谐寓“万代福寿”。鞋帮使用雪青色缎,其上绣制竹蝶纹。鞋口处镶以金线盘成的曲水纹绦边。雪青色缎绣竹蝶纹花盆底鞋做工精巧,秀丽华美。

 

上一篇:清代皇族朝服的等级

下一篇:故宫里收藏的清代古典家具玫瑰椅

更多关于 清代后妃的木底鞋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