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怎么通过瓷器底部火石红生成演变来鉴别瓷器明清瓷器

怎么通过瓷器底部火石红生成演变来鉴别瓷器明清瓷器

来源:  浏览 6241

古代瓷器中出现火石红现象多出现在无釉色的地方,所以火石红生成地方多建于瓷器底部,这是鉴别古代瓷器和元明清瓷器的方法之一。对于古陶瓷收藏,从西汉原始瓷及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古瓷实物,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古瓷火石红现象有几个特征。
 
一、古瓷火石红在古瓷器物上的分布特点:
古瓷火石红在古瓷器物上的分布主要看古瓷施釉情况的变化而分布在无釉的部位或釉薄的部位上,分布特点如下:
1、分布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或罐类器物无釉的口部胎釉交接处,形成宽窄不齐,由浓变淡的环状火石红结合线。
2、在无釉的砂底上呈浓淡不一弥漫的散状分布在胎面上。
3、在缩釉和釉薄处呈点状或斑块状分布。
4、在气泡空洞或窑裂部位分布在边沿上。
二、古瓷火石红成因是什么
关于古瓷火石红的成因,目前国内行内的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相关论述和观点,主要认为以矿物质“铁”为生成的内因物质因素,经高温氧化后生成;也有人认为古瓷火石红是在出窑以后铁元素在氧化中逐渐生成的,烧制氧化或逐渐氧化是火石红生成的外来因素,到底它的主要成因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探索研究。
 (一)从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通过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即已生产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八千年黄河流域即烧制出红陶。商代开始即生产出烧结温度在1150℃——1200℃左右硬度高吸水低;局部施釉的原始瓷器。到了东汉晚期已经能用1200℃——1330℃的高温烧制出硬度更高吸水极低的瓷器,从此以后到现在历经2000多年。综观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馆藏实物,结合自己的实物收藏,火石红现象的出现是从宋代开始到了元代较为严重,主要出现在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部分器物上,此后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火石红现象或多或少都有出现。
 (二)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自然环境看中国南北方各大窑口古瓷火石红现象:
1、以生产时间长、存世量较多的窑口为例看南北方六大窑口烧制历史:
(1)江西景德镇窑:从唐开始一直到现在。
(2)江西吉州窑:从五代开始终于元末。
(3)浙江龙泉窑:从北宋开始至元、明、清逐步消亡。
(4)陕西耀州窑:从唐代开始终于元代。
(5)河北磁州窑:从北宋开始终于元代。
(6)河北定窑:从唐代开始终于元末。
2、南北方六大窑口存世实物火石红现象观察:
(1)景德镇窑:从宋代开始发现火石红现象,元代增多。
(2)吉州窑:从宋代开始有少数器物发现火石红现象,元代继续(比较轻微)。
(3)龙泉窑:从宋代开始发现火石红现象,元代尤重。
(4)耀州窑:很少见到有出现火石红现象的实物。
(5)磁州窑:很少见到有出现火石红现象的实物。
(6)定窑:没见到有出现火石红现象的实物。
3、现象分析:
(1)同为景德镇窑口,宋代以前没发现有火石红现象。
(2)同为龙泉窑口,元代火石红现象最为严重。
(3)同在江西省内,吉州窑火石红现象较轻微。
(4)同在一个时期,南方窑口出现火石红现象,北方窑口没见或少有火石红现象。
 
(三)从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特点变化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而同步并行的。胎釉制做工艺走过了由粗到细、到精这样一个过程。唐代以前中国陶瓷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同一窑口胎质釉质都比宋代以后粗松许多,大部分器物都施釉不到底,多数器内不施釉。而宋代以后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进步胎质釉质都开始比较精细,施釉方法也逐步改进,大部分采用全器挂釉。到了元代由于受元代统治阶层民族豪放意识的影响,制瓷工艺也有所变化,大部分窑口的制胎都注重胎厚体重,古瓷上的火石红现象也由唐代以前的难以找到、宋代的开始出现,到元代的比较常见,特别是元代龙泉窑把火石红现象运用到器物的装饰上,成为一大特色。从以上各历史阶段火石红现象情况分析,生产工艺的变化与火石红产生有极为重要的直接关系。
 (四)从同一窑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以景德镇窑为例:据历史记载景德镇窑从汉代开始烧制陶器,到唐初烧制瓷器,历经宋、元、明、清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所烧器物上的火石红现象唐代以前没有发现。宋、元、明、清、民国都有火石红现象存在,到解放以后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升,采用室内烘干技术以后,火石红现象完全绝迹,这种从唐代到现代的火石红现象似乎很让人费解,其实很简单明了,唐代以前见不到火石红现象是因为生产工艺落后,现代见不到火石红现象是因为生产工艺先进,最终还是生产工艺的原因。从唐代的工艺落后不能产生火石红,到宋、元工艺进步了产生火石红,再到明、清、民国因工艺进步了减少火石红,再到现代的工艺更进步了消除了火石红,通过古瓷火石红现象变化,真实的展现记载了中国制瓷工艺从古到今发展提高的历史过程。

五)从明、清景德镇官窑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景德镇窑从明初设官窑以来,到清末结束,有二十七任皇帝登基坐殿,历经540多年,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跟随着皇帝的更换而变更着年号,变更着写款,同时也根据社会的安定情况乃至经济的兴衰变化而发生一些工艺方面的变化,其生产的大量官窑瓷器上的火石红现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上的变化而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1、明代早期宣德期间因普遍胎厚体重,多数器物上存有火石红现象,但宣德同期盘、碗一类的薄胎器火石红现象比较少见或极轻微,同为明代早期并且早于宣德的永乐期间因烧制的器物普遍胎薄体轻,火石红现象普遍少见,但永乐同期少数厚重大器也有火石红现象。
2、明代中期成化期间所烧器物普遍胎薄体轻,火石红现象极为少见(除了成化大盘人为刷制的米糊底),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因普遍胎体比成化厚重,火石红现象比成化偏多。但是同样是成化期间个别厚胎大器也有火石红现象,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的薄胎器也少见火石红现象。
3、清代官窑早、中、晚三期大部分盘碗一类的薄胎器普遍见不到火石红现象,除了少数厚胎大器偶有

发现,但总体看早期康熙期间和晚期光绪期间的厚胎器上比较多见一些。
 
(六)从明、清、民国景德镇民窑器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从明初到民国末年,历经580多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景德镇民窑烧制的瓷器遍布全国各地,也遍布世

界各地,在全世界都遗存有各个时期的传世实物,从实物上观察到的火石红现象看,存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从明初到民国景德镇窑所烧制的厚胎大器上几乎都普遍有程度不同的火石红现象。
2、从明初到民国景德镇窑所烧制的薄胎小器上火石红现象仍然存在,但比较轻微。
3、从元末明初到民国有少量景德镇民窑器虽然胎比较厚,但胎质比较粗松一些、或器物内壁不施釉,这类器物上也少有火石红现象或极轻微。
 
(七)从明初到清末景德镇官窑和民窑比照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从明初到清末景德镇官窑和民窑,因在相同的时期官窑和民窑在生产工艺上存在精细轻薄和粗糙厚重的

差异,其结果是同类器相比,官窑火石红现象比率低,民窑火石红现象比率高。
八)从景德镇窑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火石红颜色变化看古瓷火石红现象。
十几多年来,从笔者见到的博物馆的馆藏实物、杂志刊登的实物照片,以及本人或藏友收藏的实物观察

总结,景德镇窑从宋、元、明、清、民国到现代其火石红颜色是不尽相同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

点:
1、宋代和元代器物上的火石红颜色比较相近,浓者呈褐色,较淡者为褐红色或褐黄色。
2、明代宣德前后浓者呈褐红色,淡者呈褐黄色。
3、明代中晚期正德前后,浓者为较浓重的桔红色,较淡者呈黄褐色。
4、清代中早期,浓者为较鲜丽的桔红色,或黄褐色,淡者呈淡桔红色或桔黄色。
5、清晚期至民国,浓者为淡桔红色,淡者为桔黄色或土黄色。
6、现代瓷器上的火石红,浓者呈飘浮的土红色,淡者呈飘浮的土黄色。
 
三、古瓷火石红解秘:
通过以上对古瓷火石红现象探秘,有以下七大疑问需要解秘。
(一)为什么唐代以前到商代,全国各大窑口烧制的瓷器及原始瓷器上见不到火石红的现象,如果铁是

火石红生成的主要成因,难道唐代以前这样大的一个中国南北所有窑口的胎土中都没有铁的存在?唐代

以前铁的存在是无疑的。既然有铁存在为什么不能生成火石红呢?因为生成火石红的决定因素不单是铁

元素,水分是更为重要的物质因素,铁只不过是相关物质因素之一。唐代以前由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于

宋代,胎质较为粗松,通透性好,容易干结,胎质含水量很低,加之大多器物都施半截釉,器内不施釉

,入窑烧制时器物胎内水分向外散发的速度快,压力微小,所以虽然胎内含有一定量的铁等矿物质,因

含水量太低、水分散发太快,所以不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二)为什么宋、元时期南方窑口火石红现象明显存在,北方窑口火石红现象极为少见,难道北方窑口

的胎土中没有铁元素存在?其不能产生火石红的原因仍然是胎内水分含量的问题。浙江和景德镇都是地

处长江以南,气候特点是阴雨天气较多,空气湿度较高,在高湿度的空气环境中,胎质含水量相对较高

不容易干透,而北方地区河北省、陕西省长年干旱少雨,空气比较干燥,胎体很容易凉晒干透,与南方

窑口相比其胎中含水量相对较低,因此即便胎质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矿物质,由于缺少足够的水分也不

能产生火石红现象。
(三)同为景德镇窑为什么唐代以前烧制的器物上见不到火石红现象,宋、元、明、清、民国都能见到

火石红现象,现代实行室内烘干技术以后,又见不到火石红现象呢?唐代以前是因为工艺技术落后,胎

质粗松,胎内水分含量低、散发快,现代是因为工艺先进,采用特殊干燥技术,胎内水分含量低,其原

因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
(四)同为景德镇官窑烧制为什么宣德时期火石红现象较为普遍,而早于宣德的永乐时期比较少见,为

什么成化时期火石红普遍少见而晚于成化以后的正德、嘉靖、万历又较多见?为什么同一时期官窑器火

石红较少见民窑器物较多见?为什么同一时期厚胎器火石红较多见薄胎器极少见?行内人都知晓,明代

官窑宣德时期同类器物胎都比永乐感觉厚重许多,这已成为鉴定区分永乐、宣德无款官窑器的一条参考

依据。成化时期的胎薄体轻最为突出,有“成化无大器、无重器”之说。成化以后的正德、嘉靖、万历

制胎大多比较粗糙厚重。明、清二朝的官窑制瓷因都为朝廷使用,不计成本、不求利润,力求精、细、

好,与同期民窑相比都比较精细规整,与民窑同类器相比胎比民窑薄轻,为了确保成品率,胎不干到一

定的程度不能入窑。以上疑问集中到一点就是胎厚胎薄的问题,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胎厚含水量多不易

干透,入窑烧制时胎内水分含量和比率仍然比薄胎器物高出许多,最终结果厚胎器比薄胎器火石红现象

的机率同样高出许多,这样的结果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
(五)为什么在中国南北方许多窑口数千年来所烧制的陶器上不见有火石红现象?宜兴的紫砂器从明代

开始烧制以来,历经数百年,但是也没有见过带有火石红现象的器物,难道这些陶器和紫砂器胎质中都

没有铁元素矿物质吗?为什么元末明初一直到民国景德镇民窑有一些胎虽较厚但较为粗松,这类器物上

的火石红现象较为少见或很轻微,难道胎质粗松铁元素的单位含量就降低了吗?以上这些疑问的答案仍

然是胎内水分含量的关系。陶胎器、紫砂器、粗松瓷胎,它们的胎质内铁元素及其矿物质的含有是毫无

疑问的,由于陶胎、紫砂胎、粗松瓷胎的胎质都比较粗松,水分的散发较快,即使含有少量的水分,在

入窑烧制时也能在较短时间快速分散蒸发,最终不能产生火石红现象也是顺理自然了。
 
 
 
六)现代烧制的瓷器为什么也能出现火石红现象
根据笔者了解分析,现代瓷器出现火石红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个别投资少、生产设施比较落

后的个体小窑,仍采用比较落后的烧制工艺,制胎较厚重,采用自然干燥,胎体不能干透,入窑烧制时

胎内仍然存有一定量的水分,烧制出来的瓷器必然会出现火石红现象。二是器型过大,胎体过份厚重,

虽然采用了较先进的干燥技术,但仍然不能达到干透的要求,由于胎内水分含量较高,烧制以后也能出

现火石红现象。笔者2000年购买一对来自景德镇到当地展销的艺术瓷大瓶,高138CM,口径35CM,足径

30CM,重达48公斤多,在无釉的砂底上出现火石红现象。三是造假者掌握了烧制火石红的基本原理,人

为控制水分含量,为了谋取利益刻意制造火石红现象,以达到蒙人骗钱的目的。
 
 
七)为什么同是景德镇窑烧出来的瓷器,但是宋、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瓷器上的火石红颜色为什

么不完全相同呢?笔者认为有内外二个方面的原因:其内因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景德镇窑胎土采集地变

化或胎土配方变化,导致了胎土中所含矿物质发生了变化。其外部因素即外界自然界空气、水分的影响

即自然氧化老化的问题,这一变化虽然比较细微比较缓慢,短时间内不很明显,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发

生着变化,历经数百年、上千年后,从外观直观给人感觉古旧深沉,颜色浓重。它的这种变化与古瓷器

的胎釉变化是同步进行的,原理也是相同的。
 
 
四、古瓷火石红揭秘
通过以上对古瓷火石红现象的探秘、解秘,古瓷火石红现象产生变化的内外因素,已经逐渐清晰了,但

是真正的彻底揭秘还需要弄清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原理过程:
古瓷火石红在烧制过程中,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很神秘的变化过程,只能根据已知的许多现象做

出慎密的分析推理。陶瓷的坯胎在入窑烧制时必然含有微量的水分,水在高温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分

解为细小的水分子,并开始向能够通透的部位游离溢散,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烧制的是不施釉的陶胎或粗

瓷胎,由于胎质粗松、通透性好,水分子在极短的时间即能通过胎体表面分散消失,由于水分含量少,

排出的太分散,瓷或陶胎体内虽然含有矿物质,但是在没有足够水分携带的情况下无法排出到体外或排

的量太微小了、太分散了,达不到能够显示出让人看到比较醒目的火石红颜色,这就是陶胎和粗松瓷胎

火石红现象不明显的原因。
 
但是,如果烧制的是胎质比较致密的瓷胎,胎体内外全部施釉,在烧制的过程中,因釉质粘稠致密程度

比瓷胎更高,水分子不能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水分子只好向就近的胎体缩釉点、气孔、胎裂空隙、釉薄

部分少量疏散逸出,最后大量的水分子都沉集到无釉的底足部位,由于密度大、浓度高,重新形成液体

水分,从底足胎釉交接部位渗出,如果是无釉的砂底,则从砂底上分散溢出。马广彦先生在《古瓷火石

红辨》一文中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散场效应”比较恰当生动。最终水分子从胎体中任何部位流出的量和

浓度的大小与出窑后火石红颜色的浓淡变化是成正比关系,排出的水分少,随水分带出的矿物质就少,

排出的水分多,随水分带出的矿物质就多,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实物上能够看到的缩釉点、气孔、胎裂孔

隙,釉薄处火石红颜色较浅淡,露胎砂底火石红呈弥漫的散状分布,底足胎釉交接部位火石红呈浓重的

环状渗出,这就是火石红现象生成最真实的终端展现。那么火石红颜色变化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呢?笔

者认为应该在窑温逐渐冷却的过程中逐步变化形成的,在出窑时已经定形。
 
二)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内因物质因素和外因其他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火石红生成的内因物质因素主要是水和矿物质,二者缺一不可。所含矿物质种

类不同,含量浓度高低,可以直接关系到火石红颜色变化的不同,这也是各个不同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

所出现的火石红颜色有所差别的原因所在,因为它胎体内所含的矿物质不完全一样。但是不管含有哪一

类矿物质,在没有足够水分的情况下,火石红是不能生成的。火石红生成变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有二方面

:一是先天变化因素,即高温因素。在烧制过程中,通过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

使胎体内的水分和矿物质熔化在一起流散出体外,冷却后生成火石红。二是后天变化因素,即自然氧化

老化因素。瓷器烧成出窑后,先天已经生成的火石红,经过长期的冷、热、风吹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发

生一定的氧化、老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很细微,需经百年、数百年,才能用肉眼观察到

,年代越久变化越大。
 
(三)火石红生成,水分和矿物质的量、比率,以及矿物质的种类是什么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需要采集大量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带有各种类型火石红

表现的代表性实物标本,进行化验,得出准确数据,建立数据档案。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科研工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的飞速发展,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明确的答案。关于生成火石红的矿物质种类

问题,近些年来藏界同行有人推断是铁。根据目前已知铁、铜经过高温氧化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以

及铜铁在瓷器颜色釉烧制上的使用,对照各朝代各窑口实物上火石红颜色的不同差异,目前不应该简单

断定是铁,因为不同窑口不同胎土中矿物质的含量肯定不同,即使同一窑口不同朝代胎土配方也有所变

化,矿物种类及含量也会相应变化,有的可能主要含铁,有的主要含铜,有的可能铜铁都含有。应该根

据各窑口胎土中铜、铁矿物质的含量情况,分别判定是以铁还是以铜为主,在没有进行实物化验以前,

应以通称为矿物质的说法比较妥当。
 
五、火石红生成变化结论
火石红生成变化可作以下三点总结:
1、火石红的生成是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在水分的作用下与胎体内已经氧化的铜铁矿物质溶解,溢

散出胎体外,在窑温逐步冷却的过程中生成火石红,出窑时已经定形。
2、生成火石红的矿物质主要以铜和铁为主,根据火石红的颜色变化,以红颜色为主的火石红,主要是

含铜量较高,以褐色为主的火石红,主要是含铁为主,红褐色相间的火石红,应是铜铁都含有。要根据

不同窑口、不同朝代,观察不同的火石红颜色,区别判定。
3、瓷器出窑以后,火石红也跟随着历史、自然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氧化、老化变化,年代越久变化越

大。但是这种变化只能是陈旧、老化,不能改变其先天生成的原有颜色,这也与瓷器的釉色一样,不管

经过百年、千年以后,青釉、白釉、红釉、蓝釉它的基本釉色不会改变。
通过以上总结,关于古瓷火石红的生成变化有了比较明确清晰的认知,随着藏界不断深入的研究,古瓷

火石红的生成变化将会有更进一步新发现,对今后古瓷收藏爱好者在判定和识别真假古瓷火石红方面起

到指导作用。
 
六、用辨证统一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古瓷火石红现象
世界上任何事物既有它统一的普遍性,也存在不统一的偶然的特殊性,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正是如

此。古瓷火石红现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明代宣德官窑器火石红现象较为普遍,但一些盘、碗类的薄胎

器火石红现象也很少见;成化官窑器火石红现象普遍少见,但个别胎厚大器也存在火石红现象;宋、元

期间南方窑口火石红现象较常见,北方窑口定窑、磁州窑火石红现象极少见或没见到。目前的没见到只

能说明它的普遍性,不等于没有,说不定以后的出土发现找到了有火石红现象的实物,即便出现了这样

的实物也只能说明是一个偶然的特殊现象,也改变不了现在人们所认识的普遍性这一事实。
 
关于西亚有些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许多都找不到火石红现象的情况,用分析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现

象根本用不着大惊小怪,详细观察一下有火石红和无火石红它们是否是同一类的器物,如果有火石红的

是大器厚胎,而无火石红的是小器薄胎这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同为大器厚胎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对这

样现象再细观察它的青花颜色、装饰风格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异,分析一下是否为了确保成品率

在烧制工艺方面有所改进。
 
由国家文物局出版已故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中提到宋代期间磁州窑观台遗址即

发现先烧生坯再上釉入炉两次烧成的烧制工艺,在吉州窑遗址也发现素烧坯,证明也采用过两次烧制工

艺。那么在元代的景德镇窑,为了提高成品率,是否在以后的烧制中也对一些对外出口的大件重器采用

过这种两次烧制工艺呢,这应该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多方位的去思考分析,如果在以后元代景德镇窑址

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和证实采用了两次烧制工艺,那么西亚国家所藏元代大件青花器见不到火石红现象

的谜底也就不难破解了。
现代新瓷器上能够烧制出火石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还没见到烧出底足环状渗出的火石红实物,笔者认为这也并非难事,因此在购买藏品时切莫过分迷信火石红特征,应该全面的综合分析判定,以免上当受骗。同时也不用大惊小怪,虽然目前已经能够烧制出火石红,但是造假者永远也烧制不出与古代某个特定年代完全相一致的真火石红。

上一篇:从青花瓷器纹饰和绘画风格鉴别瓷器年代

下一篇:元代钧窑天蓝色釉双耳三足炉

更多关于 怎么通过瓷器底部火石红生成演变来鉴别瓷器明清瓷器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