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来源:  浏览 3584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瓷器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制瓷业发展臻于鼎盛。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除继承传统器型外,还创烧出大量新器型。在釉色方面,发扬并完善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等品种,同时创烧出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和多品种的单色釉。由于清廷对于瓷器的大量需要,御窑厂供不应求,还出现了"官搭民烧"的局面,促进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出大量制作精美的民窑堂铭款器。嘉庆、道光以后,势开始衰败,次业亦逐渐走向衰落。

清代瓷器的外销

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到了清代初期,中国瓷器风靡了欧洲各国,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1717至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近卫花瓶"著称的18只青花大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沙俄等国皇室也曾在中国定制瓷器。当时中国的瓷器已经远销至美洲、澳洲和非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法、荷、丹麦、瑞典也随之效法,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外销瓷器外销的数量。到了十八世纪后半期,由于欧洲仿制之风大盛,使中国外销瓷的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欧洲瓷器制造成本太高,中国瓷器仍占有大部分市场。据1774年英国《伦敦指南》所载,当时伦敦至少有52家专门经销和承接委托定制中国瓷器的商号。直至十九世纪中期,随着满清国势的衰微和日制瓷、欧制瓷的发展,中国外销瓷才逐渐衰落下来。清代输出的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两类。官窑大多为皇室赠品,数量不多;大宗的输出为民窑器,经民间贸易出口。清代外销瓷的主体为景德镇制品,也有部分是广东和福建的瓷窑所造。此外,还有在景德镇烧瓷、在广州加彩的,即所谓的"广彩"瓷。直接运到欧洲再加釉上彩的也时有所闻。当时瓷器外销的主要品种为餐具和咖啡具;也有所谓的"纹章瓷",为欧洲军队及贵族授勋或庆典专用。


 官搭民烧

清代实行"官搭民烧"制度。这种"官搭民烧"办法在明代后期已经部分地实行。清代康熙十九年以后,成为固定的制度。官窑器在民窑中搭烧,占用最好的窑位,烧损要赔。对于窑户来说,这是一种强制的盘剥。随着清代御器厂规模的不断发展,官搭民窑逐渐萎谢。


 名窑:郎窑
 

 郎窑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期间,主持景德镇御窑瓷厂瓷务,习惯上将这一时期的管窑瓷器称为郎窑器或略称"郎窑"。郎窑的最大成就是"郎窑红"的烧制成功。其另一大成就是摹仿明代宣德、成化器。其成功之作,"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极难辨别真伪。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

棒槌瓶

口沿外侈,直颈,丰肩,筒式腹,圈足,体形似洗衣用的棒槌,故名。棒槌瓶依形体差别有软硬之分,为康熙景德镇民窑流行的典型器,至雍正初年仍有少量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黑釉描金、酒蓝釉、开光彩绘等,传世器物极多。


  康熙瓷(公元1662-1722年)

康熙时期制瓷业得到高度发展,开创了以督陶官姓氏为窑名的先例。臧窑和郎窑成为著名瓷器的品名,臧窑土质细腻,釉质莹薄,以蛇皮线、鳝鱼血、杏翠、黄斑点为最佳,代表康熙前期的制作水平;郎窑以仿制明宣德红釉、青花、成化的斗彩和白釉脱胎瓷而闻名,代表康熙晚期的制作水平。康熙时,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有许多新颖器型,如棒槌瓶、柳叶瓶、观音尊、马蹄尊、花觚等。青花、五彩、铜红釉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五彩除采用红、绿、赫、紫黄色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还加用金彩。特别重大的贡献是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此外还创烧出黑釉瓷,名"乌金釉",极为富丽华贵。


油锤瓶

小口圆唇,细长腰,腹部圆硕,无釉平底或有釉圈足,胎体有厚重感,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红绿彩描金、酒蓝釉、乌金釉等。


  凤尾尊

喇叭状口,颈部挺拔,腹部圆鼓,平底外撇,底圈多为二层台圈足,因腹下部至足底外延似凤尾而得名。凤尾尊系由元、明时期花觚演进而来,是花觚的一个变种。景德镇产品多为民窑烧成,品种有青花、五彩、三彩、描金等。清代中晚期至民国仍有烧制。

 

  太白尊

又名渔父尊,因形似渔父之罾而得名。口小微撇,短颈,阔腹矮身,平底,器身多牛毛纹,高不过数寸,是文房中注水器。清康熙时景德镇官窑创制。常见底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平中以豇豆红釉最著名。

 


 粉彩

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创制的新彩瓷品种,因在釉上加彩,故属釉上彩品类。其特点是改变了五彩的生硬色调,先填一层"玻璃白",再以所需的色料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可以分别明暗,渲染接色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柔和而俊雅,故又称软彩。粉彩是五彩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清代瓷器上才中的一个新成就。它创始于康熙时的景德镇窑,盛行于雍正。乾隆时仍有很大发展,品种更为增多,花纹趋于繁缛。

 

  观音尊

口侈,短颈,肩宽博,腹下渐收,底部又稍放,圈足,口与底大小相若。器形庄重华美,形似观音菩萨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三彩、洒蓝釉、乌金釉、冬青釉和郎窑红等,以郎窑红最为名贵。


  珐琅彩

是用珐琅质调制的一种彩料绘制。据说这种彩料是从欧洲进口的,其化学组成中含有大量的硼、砷。法郎彩的突出特点是颜色稳定,画面主体感强,色彩瑰丽,它是宫廷御用的高级瓷彩。制作时,先有宫廷画工绘制画稿,在由瓷工照稿画瓷,在施彩和烧制方面都极为精细,被誉为"世界奇迹。创于康熙时,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法郎彩器常绘花鸟,竹石,山水,并配以书法题材,成为集制瓷工艺和诗、书、画于一炉的艺术珍品。


  马蹄尊

广口,圆唇微敛,削肩宽腹,平底,似马蹄,故名。清康熙时景德镇窑作品以釉里红花朵纹的器物最为名贵。


 雍正瓷(公元1723-1735年)

雍正时珐琅彩与粉彩最为发达,使用渲染表现方法,颜色有深到浅,产生浓淡明暗的效果。这时有著名的年窑,为淮安税务司年希尧督管景德镇御窑厂时的名称,产品极其精雅,既仿古又创新。装饰花纹以花鸟为主,多采用折枝花,釉色以胭脂水和碧玉釉最为著名。此外还有脱胎器,其质如白雪,薄如卵幕,纹饰花有露光,虫有茸毛,题字细如蝇头,称为四绝。


  灯笼瓶

短头,圆筒式腹,圈足,形似灯笼,故名。清雍正时景德镇官窑创制。乾隆时制品较多,大小均有。传世作品中以釉里红飞凤穿花、五彩花蝶、胭脂彩山水纹饰的为最佳。


 墨彩

是用墨彩在白瓷器上模仿水墨画效果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炉烘烤而成的一种釉彩。墨彩给人之感觉,犹如在百纸上作画,墨色浓淡,雅洁宜人,时称彩水墨。为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窑所创制。


 赏瓶

是皇室作赏赐之用的瓶,故称赏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绘"青花蕉叶纹",腹部为"缠枝莲纹",取清廉之意,多置于瓶架上作陈设之用。清雍正朝烧制,乾隆后烧制的较多。形制有二,一是肩部无纹,一是肩部凸两道弦纹。


 乾隆瓷(公元1736-1795年)

彩瓷和单色釉瓷都达到极高水平。尤其突出的是,乾隆本人对瓷器狂热爱好,精于鉴赏,这就把制瓷工艺推向历史的最顶峰。新奇制品层出不穷,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唐窑最为盛名,它仿肖古名器,仿各种名釉,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珐琅彩的制作达到极盛水平。制瓷工业中"象生瓷"、转心、转颈等品种大为盛行。还有仿古铜器、漆器、木器、竹器和玉石。都惟妙惟肖。乾隆时期还烧制出一种将红釉、青釉、钧釉、哥釉等色釉与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彩绘集于一身的多彩釉瓷器,巧夺天工。然艺术上则呈现一种衰退的趋势。


 贲巴壶

俗称"藏草壶"。磨盘口,细长颈,弯曲的长流和壶口上均有盖,球腹,下承喇叭形足,壶形略似塔。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传世作品有红彩,金彩和粉彩等。


 盉式壶

禾为古代温酒器,有陶制和青铜制品。瓷禾最早见于东周,多仿青铜器式样,造型古朴。隋唐时造型渐趣新颖。清乾隆时仿青铜器式样造禾式瓷壶,器又流柄,腹下部承于四足,器身满绘青花缠枝莲八宝纹图案。后世延续制作至道光年间。

上一篇:明代瓷器的发展演变

下一篇:历朝历代哥窑瓷器特点

更多关于 清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