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青花瓷器中青花颜料有几种

青花瓷器中青花颜料有几种

来源:  浏览 9679

青花料有很多种,而青料的来源是钴料,钴料又有几十种,每种又都有它不同的成分组成。古代青花瓷的颜料有进口和国产两种,比如苏麻离青就是知名的青花颜料。青花料在烧成后的色感上有一个尽量统一标准的认识。因为青花料的应用确实是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用料特点,有它的用料规定,从这点上看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用它的主要原料(青花料)去鉴别它的年代,这好比是它的年历烙印。
 
青花料有多种,但它的基本色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要认识它的基准色,这也是通常所说的青花中的泛紫、泛红、泛蓝黑、浓艳等问题。如果不弄清基准色就很难确立起一个统一的色感标准。因此也就会在青花瓷器的认识上出现一时清楚,一时糊涂,权者霸气、弱者委屈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基准色呢?基准色就是认识统一,符合历史真实的标准。如:浓艳有铁斑是元朝典型的苏料。浓艳无大的铁斑是明朝的特征,可它们的蓝色是不是没有变化呢?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一看就知道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常借前人的话说:“苏料的深浅再变也是‘靛蓝’的底子”。古玩指南一书赵汝珍指出,明器之蓝色、类靛蓝,而釉不甚透亮。(用蓼叶水调和石灰沉淀所得之蓝色染料为靛蓝)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要找出的基准色。
 
通过靛蓝色的基准色就可以在一件青花器上首先从基准色上定出是什么料,再从料上找出它的色因加工年代,那么通过青料确定这件瓷器是哪个年代生产的就较容易了,不但苏料如此,其他如:回青、石子青、浙料等也是如此。肯定青花瓷器钴料釉年代变化中的色感特征。就等于找到了青花料加工工艺上不断改进给我们留下的时代色。也就是色感年轮,如果把它找出来,就等于是一个色感年轮表找到了。这个色感年轮表找到,可以为我们在鉴赏瓷器中画出一个可应用的基准色感曲线。
 
利用这个色感曲线对照出一件瓷器的年代。对今人和后人得到启发和借鉴比如:可以在看“吃胎”“铁斑”的基础上,再参看纹饰的薄釉部分。薄釉部分可分三种色感:
 
元朝青花
 色浓艳、色呈靛蓝中的深色,如浅的藏青布色、显纯浅靛蓝色。
明早期青花
 色浓艳色现靛蓝中的深牛仔蓝色。
 明中期青花
 
(宣中晚期)色深如浅牛仔蓝、现显纯浅靛蓝色。
 
在看斑的基础上又能看出薄釉的青花色彩的基本色,达到用两种方法去鉴赏,鉴别能力显然是成功系数增大。科学依据性强。
 
在鉴赏苏料青花瓷器时达到以基准色看铁斑,从铁斑看基准色的灵活性,我们会感到用基准色鉴赏瓷器即快捷又准确,当然单纯对苏料基准色的确立不难。但它将会对苏料青花瓷器的鉴别和考古方面产生深远的意义。若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将会在鉴定方面创造更科学的方法。
 
浅谈回青瓷器的色感演变
 
在我国青花瓷器史上对青花用料—苏料(苏勃泥青)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它在元朝瓷器用二元烧法烧成功后,苏料起到了最及时、最完美的作用。给世界纹饰瓷器增添了最重要的历史内容,但在元朝不是只用了苏料,包括石子清、回青都用过,其中回青应用最多,如果从清晚期向前推到元的话,回青在青花瓷器史上应居第二位,而且回青的应用广度和应用历史时间的长度都超过苏料,因此,对回青的分析研究很有必要,弄清回青可摸清青花瓷器历史长河中元朝清朝,五六百年的历史足迹。同样给鉴赏青花瓷器带来非常奏效的结果。
 
回青在青花瓷器的历史中给人们留下历史时代烙印,这与回青的来源,加工工艺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在这里首先以元朝、明朝两朝的主要特点和色感来描述,这个描述虽然是粗浅的,但又是最基本的,也应该是最重要,对青花瓷必须掌握的,这也是由古时就描述过的。《古瓷指南》二编中说:“画青验青法,回青浮,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色色沉,而不亮。”(1)又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次用以混水,则色清亮。真青然石青多,则黑(灰蓝)真青澄底”。(2)
 
可以说中青是没有细加工的,所以泛灰青色,元朝的回青泛灰红,是含杂质多造成的,而后来青料加工细腻,回青显出青淳、青亮的感观。在青花瓷器史上,对回青应用最多,应用最好,最成功的是明朝嘉靖时期。《简明陶瓷词典》一书中提到:“嘉靖朝盛烧‘回青器’”。(3)这一时期的官窑、民窑几乎都以上等回青为最好原料加工瓷器,而官窑几乎以回青绘画所有瓷器。这不但表现在青花瓷器上,在五彩、青花、粉彩都有回青,可以说只要在瓷器上出现蓝色的釉几乎都有回青,这一特征也成为今天人们作为鉴赏瓷器的一个依据。这是不可抹掉的时代痕迹,但是嘉靖时期的回青有着他物特有的青花色感,显得蓝中泛紫而不红,紫中更蓝不灰黑,这与浙料的蓝中泛红紫不同,《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一书:“正德后期,嘉靖官窑用进口回青,色泽浓艳,万历中期后用浙料”。(4)“嘉靖的回青釉色透彻,显得比浙料明快艳丽,非常特别”,(5)这就是区别浙料蓝中泛红紫的色感,只要用心、常看、对比,就可以区别,也就是说:在明嘉靖后青料加工细,回青蓝中泛紫不红,而是泛蓝紫,浙料泛紫而微红。分清浙料和回青后其他的料色就更容易区别了,这是鉴别中的关键。这种色感差是有的而且很明显。
 
回青在元朝就用了,为什么嘉靖时的回青和元朝时的回青给人的色感区别非常大呢?这一点应该归属到青料加工的先进与落后,在明朝对回青有这样的记载“回青本外国贡也,回青行,石子青遂废,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取其零硝碎,碾碎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又说物料细腻,烧炼精选”。(5)这段话在元朝不见,这恰是元朝回青多泛灰红的结果,可以说这就是时代发展给我们留下的色感记忆,而元朝的回青蓝中泛红就是含铁和其他杂质造成的,同是回青给我们留下了看来根本不一样的色感,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我们无法强求也无法去要求一致,而我们恰恰是要利用历史的观点去掌握它、应用它。也就是说当评估一件回青青花瓷器时,用回青的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不可少的,强取一致是不正确的。这一点也许是鉴别回青青花瓷的一个根本所在。用这个观点,有时可以一目了然的从历史长河中断出它是那个朝代的瓷器。这也证明学习瓷器的原料加工历史是鉴瓷赏瓷中不可少的。
 
为了能够掌握每个朝代对青料(钴料)的不同和区别用料的特征,我们可以先将几种常见用料进行合理的色感区别。
 
青花用料(钴料)常见的用料有如下几种:(以色泽上分)
 
1 苏料(即苏勃泥青)
 
2 回青
 
3 平等青
 
4 石子青
 
5 珠明料青
 
6 浙料青
 
7 翠毛蓝
 
这些青料(钴料)依据有关青花瓷器的历史资料是可以大体从色泽感观区分出来,在有关资料《景德镇陶录》、《古窑器考》、《格古要论》、《古瓷鉴定指南》,赵汝珍、孙瀛洲、冯先铭、耿宝昌、王启泰、童书业、马希桂、叶佩蓝及近年陶瓷名家出的书及论述中都可以见到有关论述,对各种青料的色泽感观特征和对胎釉的影响做过描述,在描述和论述中也例举过例子和特征说明,但对一个普通的青花瓷器的爱好者,对一个初探的学者还是很难用眼学、进行眼看掌摸的,也是不易记忆的,这是对于一个初学者很难迈出的一步,但是如果用我国历史上的速成口诀(顺口溜)形式将特征写出来,加上图片和实物的实践就会很快掌握,不但学的快,而且在头脑中产生清晰的记忆,这对古瓷的鉴赏很有好处可以一眼定其料,又可以通过定其料来定代因民间有看彩料、看青花、看了青花知七八之说,这是因为应用钴料的技术与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青料(钴料)的认识十分重要因为青料(钴料)有它的时代性,而且每个时代同一种青料(钴料)的加工应用也不同,但其主要特征还是存在的,如:苏料(苏勃泥青)浓艳,平等青淡雅,回青青中泛紫,石子青显灰,珠明料翠艳,浙料泛红紫,翠毛蓝如翠鸟羽毛蓝。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简单的用口诀将几种主要青料(钴料)特征记住,那就是:苏浓平淡回泛紫,石灰珠翠浙红紫,翠毛蓝如翠鸟羽。
 
用这种口诀可以达到简单易记,在实践中会感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有心者不妨一试。
 
苏料(苏勃泥青)加工工艺
 
对色感的影响初探
 
器青花纹饰用料——苏勃泥青(简称苏料)在世界青花瓷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元、明两朝占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苏料的研究不但和瓷器有关,对考古的研究也很重要,苏料在元明两朝的应用是最成功的,应用时间很长,这段时间(元明两朝)生产了大量的瓷器,这些瓷器不但对当时的生产生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因为在瓷器的加工制造、绘画、应用中体现了当时的历史,作为瓷器在大自然的常态下它以不腐、不烂、不溶、不灭的特性给人类记载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军事、政治、服饰等人文特征和各种内容。如各个时期的瓷器中有画人物的,如:有人文方面的,军事、农业、渔业、纺织。
 
如何对青花瓷的断代不但是对一件瓷器真伪鉴别,而且可以通过青花瓷的纹饰来考查到当时的人文情况,如:元代的青花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空城计》西域的缠枝莲。在器形上有席地而坐吃抓饭的大《劝盘》、宗教用的梵文器物《净瓶》。在这些器物上有它特有的形态,又有它特有的纹饰,有身穿西域袍留有大胡子的人物,有三国时代的、明代的、有战争的、有安居乐业。但都有他的时代人文特征,如到明朝同是一种器具,在纹饰和绘画上与元朝有区别,服饰也不一样。
 
元朝的净瓶不带手柄,而明朝就加上了手柄。元朝仿制的宋朝的同类型器物就加上了西域的色彩,这与当时的国土控制范围的大小有关,也与当时的人文需要有关。如果把当时的时间、地域、人文、军事、政治联系起来看,那就可以说:元、明两朝的苏料(瓷器)是一部写在瓷器上的元、明两朝的历史典普。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青花瓷的发展弄清楚,能对苏料弄清楚,对元明两朝的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在元朝早期瓷器中不是只用苏料,而是石子青、回青、苏料都用,中晚期以苏料为主,制造出了大量的苏料青花瓷,在明、洪武以后,永宣时期用料考究,如:《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书中说:“洪武二年于景德镇建钧窑二十座,专供烧御用器皿故瓷业之进步极速,数年间,即完全恢复宋代的繁兴,所有宋器,均能仿制,而青黑二色又迈进前朝,以纯素者更为佳妙”。
 
⑴在《中国古瓷器鉴赏词典》中说:“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又说:“元明清生产青花的基地是景德镇
⑵,明永宣二朝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用进口料‘苏勃泥青’青色浓艳
(3)书中还说:“永宣青花用进口苏料,发色浓艳易于晕散,局部有铁斑现象。
(4)“永乐偶有青色混糊现象,宣德青色则清晰”。
(5)“大多一改元代繁缛风格,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
(6)这都是说明苏料加工一直影响青花瓷器,而先进才产生了绘画中的良好效果。
 
在《中国陶瓷》一书对青料影响画面时说到:“永乐青花釉肥亮、釉色多发青、青花有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7)不但说苏料出现斑,而且对色也作了描述——黑褐色,在《元代瓷器》一书说:“进口料为画的青花纹饰浓艳,使得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浓淡不一,并带有黑褐色的斑点”。
(8)《古玩指南》一书对苏料的发色感观作了对比式的说明:“明器之蓝色,类靛蓝,而釉亦不甚透亮”。
(9)在《古瓷鉴定指南》三编中引用清代瓷艺家朱琰的话说:“宣德为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写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10)在《古瓷鉴定指南》书中对青料加工很具体的说:“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敲青后,取奇零硝碎,碾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真青澄淀”。
(11)在《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中按历史顺序讲:“宣德青花之精空前绝后洪武时配用未当,故青花未精,至宣窑时,始行成功,但原料用尽矣,故成化以后,虽有青花便原料已非苏勃泥青矣,故青花以宣窑为最。”
(12)书中对元代的青花瓷描述很少,但还是作了描述。在《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中写到:“元青花苏料,进口料,釉面有黑铁斑点,色泽浓艳,有黑色斑疵,色显艳丽”
(13)。这种描述与明朝永宣不同,对明朝的描述没有提到斑疵。这说明釉料的加工要求逐步走向严格、细致、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苏料应用中的加工历史确认出色感受中的色差。
 
由于永宣两朝用料讲究,苏料青花瓷器制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主要是表现在铁斑小而散、浅,这是因为苏料制作和绘画、烧制加工上的改进有关,我们可以按历史时间排出苏料加工过程的演变所引起的发色感观的不同。
 
早期
 
广泛应用期
 
中晚期(苏料加工成熟期)
 
晚期(高峰鼎盛期)
 
元朝中晚期
 
元末明初(洪武时)
 
明永乐、宣德初期
 
明宣中晚期到成化时期
 
加工不精细,斑迹多而大深,有的呈褐色斑,斑色明显。
 
斑迹变少变小,斑迹深度不深,在绘画笔路中有随笔运笔产生的斑迹。
 
斑迹小、浅、有晕散,运笔笔路中有斑、重复笔、重笔有斑。
 
大斑迹几乎不见,有晕散,有沉胎现象,但斑不大,小坑点式钻胎,散而不多,在重复笔和重笔纹饰中也有浅斑,但不重

上一篇:什么是汝窑瓷器的开片

下一篇:怎么通过瓷器底足辨别瓷器年代

更多关于 青花瓷器中青花颜料有几种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