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明代鲜红釉瓷器特点

明代鲜红釉瓷器特点

来源:  浏览 3139

鲜红釉其实就是清代所说的红釉,只不过明朝把这种红釉称作鲜红釉而已。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前人称之为鲜红。
鲜红釉它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历来为人珍视。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器色鲜艳。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明宣德鲜红釉碗  

鲜红釉碗碗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

 鲜红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径18.9cm,足径8cm。故宫收藏

明永乐鲜红釉盘

鲜红釉盘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鲜红釉盘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灯草口名词解释:色釉瓷器如红釉等,口边有一圈白线,其形若灯草,故名“灯草边”。明代宣德红釉及蓝釉器必有规矩的灯草边。清代雍正仿明代宣德红釉器的近灯草边处色较淡,但亦甚规矩。 )

      鲜红釉盘,明永乐,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鲜红釉葵花式洗

鲜红釉葵花式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上一篇:康熙朝时期红釉瓷器有几种

下一篇:颜色釉之豇豆红釉

更多关于 明代鲜红釉瓷器特点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