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甲骨四堂中国晚期民国甲骨文四大家

甲骨四堂中国晚期民国甲骨文四大家

来源:  浏览 10417

中国晚期民国甲骨文四大家指的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被称为甲骨四堂。
罗振玉
罗振玉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在学术上他集甲骨金石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农学家、出版家、收藏家、版本目录学家、敦煌学家、历史档案学家、书法家及书法史家于一身。在诸多学术领域中有着开创之功和奠基之劳,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1928年,罗振玉从天津迁居旅顺,1940年病逝。
。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罗振玉是敦煌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

罗振玉是典型的鉴藏大家。收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

罗振玉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出了贡献。大库是清代内阁库藏档案、书籍的处所,库分东西,东库贮存《实录》、《圣训》、《起居录》等,由本阁满本房掌管。西库书籍多为明文渊阁藏书之孓遗,档案则是清列朝内外臣工的题本、奏本、历科殿试的大卷等。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胞弟罗振常(1875-1942),近代学者、藏书家。字子经,又字子敬,号心井、邈园。浙江上虞人,侨居淮安,为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季弟。少艰苦励学,工诗古文辞。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在辽东任教数年,回归后,设“蟫隐庐”以藏书,居书肆30年,遇有宋元精刻、名家抄校等均加以收藏,又精于校勘,于版本源流,文字异同、收藏变迁皆详为稽考。编有家藏善本书目为《善本书所见录》,分经、史、子、集4卷,每书下记卷数、版刻、题解、收藏人等。由其婿周子美新订,刘承干作序。著有《南唐二主同词汇校》、《洹洛访古记》、《征声词》、《暹罗载记》、《养莠篇》、《古凋堂诗文集》、《新唐诗演义》等;刻有《邈园丛刻》。
王国维
 
   (1877年-1927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可以这样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人之一。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二三十首.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维复于甲骨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乃与《大荒经》称正同.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统与《世本》略殊.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之,乃证明此事.”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同氏之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其中“余亦有考释”。“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作《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王国维对甲骨学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郭沫若
 
   (1892年-1978年)号鼎堂.四川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与甲骨文。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一家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巅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董作宾
 
   (1895年-1963年)号彦堂.祖籍河南温县董杨村,生于河南南阳。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傅斯年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他把“卜问的人”称为贞人)。所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根据所记的商王对先人的称呼、贞人之名以及卜辞字形、书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甲骨文断代的10项标准,建立了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学说,对甲骨文的断代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许多名家所收藏。
  王国维是罗振玉的学生,董作宾是王国维的学生,郭沫若则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蛰居日本千叶县开始研究的甲骨文。
 

上一篇:丝绸之路上千古谜城锡提亚古城遗址

下一篇: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东地考古发现新无字甲骨文坑

更多关于 甲骨四堂中国晚期民国甲骨文四大家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