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景德镇御窑遗址明正德官窑瓷器埋藏坑考古发现

景德镇御窑遗址明正德官窑瓷器埋藏坑考古发现

来源:  浏览 2270

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这是继2002——2004年对御窑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主动性的联合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区域位于御窑遗址龙珠阁南侧、御窑厂东门内。在发掘区内,发现了一处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了一批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完整器。这一发现对研究正德时期釉上彩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一、明带正德瓷器埋藏坑简介
本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一处作坊遗址(图1),出土遗物表明,这很有可能是给釉上彩瓷器上彩的作坊遗迹。
在灰坑内,集中出土了正德时期釉上彩瓷器的半成品完整器。坑平面呈圆形,直壁,形状规整,明显为人工加工形成的灰坑。坑内包含物非常单纯,除夹杂少量红褐色黏土外,其他均为瓷器,且大部分为半成品,即尚未最终制作完成的瓷器。这些瓷器器形有碗、盘、渣斗、花盆、盆等。多数瓷器都以青花或刻的方式署“正德年制”款,说明它们都是明正德时期烧造的瓷器。
 
与以往的考古发现相比,正德瓷器埋藏坑非常特殊,有三点值得关注:

1、出土瓷器都是半成品,即并未最终完工的瓷器。作为御窑瓷器的生产场所,御窑遗址时常出土瓷器半成品。但像该坑一样集中、大量出土半成品,尚属首次。

2、这些瓷器均为完整器,无人工打碎的痕迹。明代宫廷对御窑瓷器的控制极为严格,即使是废品也不能流向民间,而是在御窑厂打碎后掩埋处理。从明初到嘉靖时期,都是以这种方式处理废品。因此,考古工作者在御窑遗址内发现的都是打碎后的瓷片,完整器几乎不见。本次集中出土完整器,同样是首次发现。

3、这些瓷器都是成摞放置在坑内(图2),较为有序,显示出刻意为之的状态。

御窑遗址过去发现的瓷器埋藏坑,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处理落选瓷器的埋藏坑。坑内堆积表现为自然倾倒的状态,并无人为刻意排列的迹象。以上三点,是这处正德瓷器埋藏坑的特殊之处,可见其重要性。
 
二、对正德官窑釉上彩瓷器的研究价值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包括低温彩釉瓷器半成品和斗彩瓷器半成品两种,都属于釉上彩瓷器半成品。釉上彩瓷器是指在高温瓷器或瓷胎上施以低温釉或低温彩的瓷器。清代御窑厂督造官唐英在《陶冶图》配文中简要记录了釉上彩瓷器的工序:“白胎瓷器于窑内烧成,始施采画。采画后复须烧炼,以固颜色。”由此可知,釉上彩瓷器至少要烧两次。文献言简意赅,无法详细揭示釉上彩瓷器的具体工艺。而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这批半成品瓷器,对认识正德时期釉上彩瓷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低温彩釉半成品瓷器,内壁和外底的透明釉及青花款已经高温烧成,外壁涩胎,涩胎上均饰有纹饰。制作纹饰的方法有刻花、沥粉描花、贴塑三种。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涩胎瓷器是黄地绿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半成品。涩胎瓷器表现的工艺特征,可以揭示黄地绿彩和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内壁和外底已施透明釉并烧成,外壁均为涩胎,显示其下一步工艺为施彩,然后入窑烘烤。这明确说明了两个问题:1、黄地绿彩和素三彩瓷器至少要烧两次;2、黄地绿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低温彩釉可直接施于涩胎之上,无需先施透明釉。

上一篇:2009年定窑考古发掘

下一篇:密云修建水库而牵动清朝太子陵

更多关于 景德镇御窑遗址明正德官窑瓷器埋藏坑考古发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