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发现

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发现

来源:  浏览 1566

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都有一个年度考古发现排行榜,样子收藏网为您介绍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发现,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江苏兴化东台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以及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
1.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无疑是2015年中国考古发现排行榜第一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以紫金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的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遗址,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遗址,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军认为,根据迄今的考古发现推测,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可能性最大。
2.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
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是曹魏至北魏宫城的中心正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新时代。该遗址位于北魏宫城中部偏西北处,北距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约1公里,南距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460米。自2012年起,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考古队启动了对以太极殿遗址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的全面勘察,明确了太极殿及周边附属建筑的规模形制、布局结构、保存状况和时代序列,取得了重要成果。
 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太极殿由中间的主殿和两侧略小的太极东堂、太极西堂组成。三殿东西并列,殿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外围辅以回廊、院墙、宫门等附属建筑,从而构成规划有序、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太极殿宫殿建筑群。该建筑群是汉魏洛阳城乃至中国古代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一种崭新的宫殿建筑格局,对后代都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东台蒋庄良渚文化遗址
东台蒋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勘探显示,以泰东河为界,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Ⅱ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Ⅰ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区域水网密布。遗址北侧沿河西岸局部剖面显示,该区域良渚文化层之上叠压着一层厚约0.8~1米的纯黄土,为水成间歇层。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博物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发掘面积共3500平方米,发现一处良渚文化聚落。目前共清理该时期墓葬278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个,以及水井、灰沟等其他遗迹,出土玉、石、陶、骨等不同质地的遗物近1200件。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一次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北部。二次葬分火化葬与拾骨葬两种,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火化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墓坑偏小,少数有葬具,骨骼呈白色碎块状,随葬小型陶器。目前共清理火化二次葬墓34座,占已清理墓葬总数的24.3%。除火化二次葬墓外,所有墓葬中人骨保存较好。绝大部分墓葬头向东,少量二次葬墓呈南北向,个别头向西。葬具的使用较为普遍,可辨别的均为弧底独木棺,盖板则分平板与弧形两种。
出土遗物共计700余件。玉器有琮、璧、锥形器、镯、环、管、珠、坠饰等,石器有钺、璧、锛、凿、刀、纺轮等,陶器有鼎、双鼻壶、罐、豆、钵、圈足盘、鬶、大口尊、贯耳壶、器盖、纺轮等。木胎漆器也较为常见,但仅存朱红色痕迹,依形状判断,器形应以觚为主。石钺、锛、凿与陶纺轮不共出,随葬前者的墓主为男性,随葬后者的墓主为女性,反映了墓主性别与社会分工的差异。

  墓地所在的良渚文化聚落布局得到初步揭示。聚落周边水系发达,聚落外围的壕沟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所发现的8座良渚文化时期房址,均为挖基埋柱的平地起建式,平面形状有圆形及长方形两种,并见多间联排式房址。水井、灰坑多位于居住区。
蒋庄遗址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为目前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葬式、葬俗丰富多样,部分人骨及葬具保存较好,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出土的鼎足截面呈“十”字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显示出这批遗存可能属于良渚文化的又一地方类型。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蒋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良渚文化玉石器和陶器。带有猪形刻画文字符号的黑陶壶,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意;而刻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首次在有明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墓葬中出土,对于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弥足珍贵。
4.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三家单位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从2014年9月启动了周原遗址(西周中晚期)新一轮考古工作。在贺家北区域对普通居址墓葬区、大型夯土基址及铜轮牙马车进行了发掘。大型夯土基址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约2180平方米,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西周建筑遗址。车马坑的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内埋一车四马,车辖、衡饰上的纹饰皆为绿松石镶嵌而成,非常罕见。
5.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位于辽宁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中,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周春水表示,结合各种档案和资料初步判定,“丹东一号”沉船应为北洋水师致远舰,这也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新发现的水网系统淤土遗迹处于遗址核心区的西北部,年代上限不早于西周,下限不晚于西汉,与丰镐遗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6.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海南岛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工作。2012年12月至今,先后发掘了陵水县桥山、莲子湾以及三亚英墩三处遗址,并对万宁、陵水至三亚三市(县)沿海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陵水岗山、走风等30余处遗址。
英墩遗址
英墩遗址存在丰厚的贝壳堆积,且出土遗物丰富。遗址堆积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堆积出土夹粗砂的平底盘形釜以及夹细砂的罐、钵、杯等遗物。其中平底盘形釜器形较大,口径一般为40厘米左右,系英墩遗存的典型器物。此类器物表面多有烟熏痕迹,应系炊具。另外还发现双肩石器和骨器等。晚期堆积出土磨光红衣陶片,陶质较硬,烧制火候较高,打磨精致,可辨器形有卷沿罐等。
莲子湾遗址
莲子湾遗址位于陵水县黎安镇大墩村西南约3.5公里处,地处南湾岭和尖岭相夹的沙堤之上。
遗址西南面向大海,东北可望六量岭,东侧有淡水河流经。遗址出土遗物丰富,陶器分夹粗砂褐陶与磨光泥质陶两系。夹粗砂红褐陶胎甚厚,器形多为平底盘形釜;磨光泥质陶胎较薄,器形有折沿罐、卷沿罐、尊、钵、碗等。此外还有大量双肩石器,以及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
桥山遗址
桥山遗址位于陵水县新村镇桐海村北约2公里处,地处桐栖港的西北岸,遗址西部有淡水河流经。遗址所在沙丘被田间小路及冲沟分为东、西两部分(Ⅰ、Ⅱ两区),面积约50000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良好,为海南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遗址堆积可分为3层。第3层层面遗物大面积紧密分布,最厚处达20~30厘米。出土遗物以陶容器为主,偶见陶纺轮(网坠?)、石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质较疏松,器形有釜、盘口罐、凹沿罐等。第3层层面文化遗物大面积密集分布的情况鲜见于其他地区,应是古人某种特殊活动的遗留,对探讨海南古代人类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第3层出土磨光红衣陶片、夹粗砂红褐陶片及双肩石器等遗物,与第3层层面所出遗物有所不同,应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第3层所出遗物与莲子湾遗址和英墩晚期所出遗物相近。

 

上一篇:翡翠玉器雕件寓意有哪些

下一篇:海昏侯墓主人有望在3月揭晓,可能是汉废帝刘贺

更多关于 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发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