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故宫收藏的马形古董文物

故宫收藏的马形古董文物

来源:  浏览 5361

壬午年是马年,马的器物在中国古代的青铜、石雕、陶瓷、玉器、漆器及竹木牙雕等各种工艺品中应用的十分广泛,探讨马形器物的发展规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唐代,这一时期马形器物主要表现的是马的战斗性,随着马在军队中战斗性的增强,马之强弱成为一个军队战斗力强弱的象征,从霍去病之墓马踏匈奴到唐太宗的昭陵六骏,从汉陶马到唐三彩马,表现的都是马的英姿飒爽及马在战斗中威武雄壮的神态。唐以后至宋辽金元是第二个阶段,马形器物虽仍有前一阶段的遗风,但更多的则是表现马在人们生活中的娱乐性,如马舞、马术、马戏、马球等,均成为各种工艺品的主要装饰题材。第三阶段为明清以降,随着吉祥图案的盛行,马的战斗性和娱乐性均融合于各种变形图案中,使之寓意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绘八匹马,习称八骏图,寓意马到成功。加绘蜜蜂、猴于马背之上,寓意马上封(蜂)侯(猴)。还有表现儿童骑纸、木马的婴戏图,将戏曲场景绘于器物上的图案,俗称“刀马人”。马形器物在中国古代工艺中的发展概况。马形器物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马的密切关系。故宫把收藏的马的造型或主题纹饰古董文物进行了一次马年艺术展览。
马的题材文物(46件)
1、青铜马
战国 长29cm 宽24.5cm
铜质雄马,头部塑造的极为细致生动,竖耳鼓目,鼻翼贲张,显示出剧烈活动之后喘息的神态。躯体肥硕圆润,腿略显细短,尾部系结,视之粗犷健壮,此件青铜马为我国早期雕塑中的艺术精品。(胡国强)
2、陶马
战国 高5.3-7.8cm
黑陶塑制。马直立,昂首挺颈,竖耳,张嘴嘶鸣,意在表现马昂扬向上之精神。身躯肥壮,足稍显短粗,反映出当时人类对马的形体的认识与塑造能力尚有欠缺。5匹小马质朴可爱,饶有风趣。(冯贺军)
3、陶马
西汉 高44.5cm
陶马直立,前足略向前倾,后足稍弓,含蓄待动。双耳竖立,张嘴鼓鼻,眼睛直视前方,颈上刻长鬃。西汉时期是汉朝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对马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人们对马的认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此陶马可能是依照天汗之马的形象塑造的,为当时的历史与时尚的真实反映。(冯贺军)
4、陶马
西晋 高33.3cm
灰陶塑制,外施白衣。马四足站立,略向外侈。躯体肥壮,尾较粗,下垂。身上装鞍,鞍上垫障泥。形象粗犷有力。(冯贺军)
5、陶马
北魏 高20.9cm
陶马四足直立,头瘦长,套笼套,颈部系双带,胸前有花状饰物,可能象征铃当。鞍鞯处装障泥,障泥镂刻精美的图案。此马设计巧妙,动感强烈,为此一时期陶马的典型代表作。(冯贺军)
6、三彩马
唐 高72cm 长82cm
三彩马四足直立,头戴笼套,马鬃短齐,颈后部有一长绺,头、胸前、股后革带上悬挂饰物,饰物为圆形绿叶状,内有一似青蛙的动物。扎尾上翘。底板印刻鸳鸯图案。全身以白色为主,马鞍及饰物施绿色。该三彩马英气勃发,大有奔腾万里之势。(冯贺军)
7、三彩马
唐 高47cm
马首略低,偏向一侧,头戴笼套,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胸前及股后络绿色鞅和鞦,并挂有饰物。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此三彩马形神兼备,颇能反映大唐盛韵。(冯贺军)
8、三彩骑马狩猎俑
唐 高43cm
三彩马以褐色为主基调,足直立,微微前倾。骑马者尖鼻深目,颧骨突出,两鬓长髯,唇留八字须。其头罩黑色幞头,身著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作持缰之态,双目凝视前方,似在寻找猎物,马鞍背后蹲坐一犬。
唐朝统治者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性喜狩猎,并以善猎为荣。狩猎不仅是其生活习俗的客观反映,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唐人自强、自信之心态。(此说明已见于唐代陶俑展,可链接。) (冯贺军)
9、三彩骑马狩猎俑
唐 高45.5cm
三彩马以白色为主基调,四足直立,底为长方形托板。马头饰笼套,短鬃,尾巴上翘。鞍鞯施绿釉。马鞍端坐一人,头戴幞头,身穿绿色窄袖衣,足登靴,双手抱犬。骑马带犬是唐人常用的狩猎方法之一,此俑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冯贺军)
10、陶马
元 高20.6cm 长25cm
灰陶质。马头饰笼套,双耳竖立,颈刻划长鬃,尾粗长,四足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元朝统治者依靠铁骑夺取天下,但元代马的雕塑作品却很少,此陶马为我们研究元代马的造型,提供了形象资料。(冯贺军)
11、陶胎白粉画彩骑马男俑
清 高43cm
偏头戴红缨笠,留八字胡须,头后仰,显得神气十足。外套对襟半袖马褂,内著窄袖长袍,足登靴。为骑马方便,在马褂两侧及后身开衩,特别是后身开衩的两角上折,并用金色纽扣系牢,刻画的细致清楚。陶俑双手半握,左手上举,右手向下横在腹前,脚蹬镫骑于马鞍上。鞍下垫鞍鞯,鞍鞯施绿彩,外镶红边,后下角呈台阶式内折。
宋元以降,丧葬习俗发生化变,墓葬中随葬陶俑的数量日减,代之以用纸扎束的纸人纸马。明清之时出土的陶俑所骑之马身体都显得圆圆鼓鼓,酷似扎束的纸马,即受这一新习俗影响所致。根据这件陶俑衣帽及鞍鞯的式样判断应为清代作品,系清初汉族大官僚之墓所出土。(胡国强)
12、茄皮紫釉马上猴镇纸
清康熙 长5cm 高4.5cm
镇纸胎细白,马体釉色发紫,为茄皮紫釉,马背上的小猴施白釉,马腹底露白胎。镇纸为马上猴式,马首左顾、蹲卧在地,背部负一小猴。马头、身塑出大致轮廓,四肢及蹄部的肌肉表现出较强的力度感。猴平顶方额,面部细处的刻划写意但传神。镇纸为文房用具,是文人写作时镇纸用的器物。在封建时代,封侯拜相是文人士子一生的最高理想与追求,这种马负猴的造型寓意马上封侯。(王光尧)
13、哥釉青花八骏图笔筒
清康熙 口径16.2cm 高14.3cm
笔筒弧圆唇,直口,筒形腹,腹腰部微内凹,平底。外施哥釉,呈浅褐色,开片细而均匀,内壁为浅米黄釉,唇及底周围有酱黄釉。外壁以青花环饰骏马8匹,或立,或卧,或飞奔,或信步,或回顾,或长啸,姿态各异。此件八骏图笔筒为康熙哥釉青花瓷笔筒饰八骏图的社会基础。(王光尧)
14、清代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罐
  罐容器。凸圆唇,直口,溜肩,鼓腹,下腹内收,矮圈足,整体呈橄榄形。唇部、口内沿及足跟露胎,胎细白。内、外壁及罐底施釉,釉层硬亮,白中微闪青。罐底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罐外壁以青花图案和釉下暗刻花纹为饰,自口而底依次为暗弦纹、青花垂蕉叶纹、暗勾云纹、青花山水人物出猎纹、暗弦纹。其中青花山水人物出猎纹为主题图案,图中一人骑马持弓,挥鞭前指,另有随从数人和几只猎犬。从人物画法、装饰手法及青花呈色等方面看,此器堪称清顺治青花器的代表作品。(王光尧)
15、青花龙马纹高足碗
明成化 口径15.3cm 足径4.6cm 高13.5cm
碗敞口,瘦底,高足中空微外撇。里外口以青花绘双线纹各一周,外壁绘双夔龙,龙口啣莲花及一飞马,底绘如意头纹一周,足上绘5朵云纹,足边绘回纹一周,碗心绘夔龙,龙口啣莲花,外环以青花双圈,无款识。
此碗为清宫旧藏文物,虽无款识,但其造型、釉色和纹饰均具有典型的明成化官窑作品的特征。绘此种纹饰之碗较为少见,愈显其珍贵。(杨静荣)
16、五彩海马纹盖罐
明嘉靖 口径8.5cm 足径8.7cm高18cm
罐直口,短颈,丰肩,圈足。通体以红、绿、紫、黄等彩料装饰,颈部绘红、绿彩蕉叶纹一周,肩绘缠枝莲纹,绿叶,红茎,罐身绘4匹海马、海水及云头纹,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竖款。罐盖圆顶、直口、撇沿,盖面绘蕉叶及云头纹各一周。
此盖罐为清宫旧藏,造型工整,色彩浓艳,画工潇洒、娴熟,是典型的官窑作品。(杨静荣)
17、斗彩海马纹盖罐
明成化 口径5.5cm 足径7.2cm 高10.2cm
罐直口,丰肩,肩下渐收,圈足。罐身以海马为主题纹饰,海水施绿色,四面各绘一海马,两相对应,分别饰青花蓝色和红黄彩色,肩及近底部各以黄彩绘蕉叶纹一周,肩部空间绘青花云纹,口及足上部各填黄彩一道。足内青花楷书“天”字款。
成化斗彩以釉质滋润、造型小巧、画工精细闻名于世,此罐为清宫旧藏之物,是颇具代表性的官窑产品。原物有盖,在宫中流传使用时,多已破损,凡配有盖者多为清雍正、乾隆时期所后配。(杨静荣)
18、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北宋(链接到藏品精粹)
19、玉天马
汉 长7.5cm 宽3cm 高5.5cm
青玉质地,经火后表面呈黑色。马呈卧形,头部较小,鼻额凸起。三足屈于腹下,右前足踏地,似欲立起,身侧饰前后两组羽翼。尾下垂,根部翘起。
天马纹饰流行于汉魏六朝之时,史书中有汉武帝得天马的记载。而据《山海经》记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汉代玉制天马多张口露齿,昂首前视,胸部丰满,形态较为夸张。一般多取
卧姿,屈腿,因重心较低,不易碰倒,可作玉镇使用。(杨捷)
20、玉卧马
唐 长6.8cm 宽3cm 高4cm
玉料经火后通体呈黑色,圆雕玉马。形作卧状。头部略低垂,阴线刻眼、口、鼻等,四肢均缩于腹下。尾根部有一穿孔。
玉器雕刻的马与同一时代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马形近似。此玉马身短而圆,粗颈,头部略小,短腿,与汉代玉马的凶猛骠悍相比较而显得肥硕温顺,肌理清晰。(杨捷)
21、牧马人玉镇
元 长11.6cm 宽5.1cm 高5.6cm
玉料青灰色,似经火烧。玉镇圆雕而成,一马呈跪卧回首状,其侧雕琢一头戴圆形尖顶橄榄形帽的牧马人,牧马人身着长袍,腰间束带,圆目高鼻,腮留短须,手拉缰绳。
从牧马人的衣着服饰上看,与元代雕塑中的人像特点近似,雕琢豪放,形象生动,颇富生活气息。(杨捷)
22、玉双马
清 长20cm 宽10.5cm 高12.5cm
青玉质地,局部有黄赭色瑕斑。圆雕双玉马,相伴而卧,坐姿相反,皆翘首回望。一马前肢似踏地欲起,另一马四肢卧于腹下,长尾后飘。
清乾隆时期,玉雕作品受宫廷画家郎世宁引入西方注重写实及细部表现的画风影响,造型极其准确,形象生动。此件双玉马马鬃、马尾琢刻得又细又长,飘然若动,极其细致。(杨捷)
23、玉海马负书
清 长13.3cm 底宽4.3cm 高9.7cm
青玉带大面积褐斑,立体圆雕一匹神马,马口衔飘带,背负宝书,四蹄开开,奔腾于浪花翻卷的海水之上。马为棕褐色,海水为青绿色,背负之宝书是用青玉琢成带套的书形,然后嵌入马身之系带内。
海马负书取材于神话传说,象征君王有德,神马或神兽受感召负宝书而来,寄寓了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杨捷)
24、玉马驮猴
清 长9cm 宽2.8cm 高4.2cm
为新疆和阗上等"籽玉"制成。圆雕一马,马呈卧形,一前足踏地,余三足屈于腹下,头低垂至足上。鬃毛细长,披于颈两侧,额毛几乎遮盖住双眼。长尾收卷于一侧。马背凸雕一小猴,小猴双臂紧搂马颈,目视前方。
马上封侯是传统吉祥纹样。马上是即刻、时间很短的意思,封侯指被封为侯爵。故马上封侯就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
此器既可作镇纸用,也可作多宝阁之陈设品。(杨捷)
25、青玉雕三羊开泰椿马图烟壶
清 通盖高8cm 腹宽4.8cm 足径2.5/1.7cm
烟壶青白玉制,玉质极佳。扁圆形,双面开光,一面凸雕立椿拴马,一面凸雕三羊开泰。底为椭圆形足,顶上有玛瑙盖及牙匙。
立椿拴马寓意长寿。椿树被视为长寿之木,故人们常以“椿年”、“椿龄”为祝人长寿之词。
三羊开泰寓意吉祥。古时羊与“祥”通,羊与“阳”谐音,“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杨捷)
26、玛瑙猴马图烟壶
清 通盖高7.8cm 腹宽5.6cm
烟壶玛瑙质地,扁圆形。一面光素无纹饰,一面利用天然黑色瑕斑雕作回首骏马一匹,马背上驮一小猴,旁边利用另一小块黑瑕雕琢一只小蜜蜂,从而构成一幅中国传统的"马上封侯"吉祥图案。"马上封侯"的纹饰主要以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谐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此烟壶巧妙地利用玛瑙中的黑色瑕斑雕出图案,这种因材施艺的设计与制作,取得了"反瑕为瑜"和"瑕不掩瑜"的艺术效果。(杨捷)
27、舞马纹铜镜
唐 最大径23.9cm
镜作八瓣葵花形,圆钮,钮上方饰双鸟口衔并蒂莲,即所谓的比翼鸟。钮的左右两侧各饰一骏马,马的鬃毛飞扬,四蹄跃舞,踏于双莲之上,姿态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唐代宫廷的舞马,技艺之精是空前的。马能闻钟鼓以起舞,应节律而骤止。在嘹亮的乐声指挥下,舞马有时突然止步,在原地踢踏;有时则宛转回旋慢行;有时又突然扬起尘土,腾空疾驰。这件舞马纹铜镜是研究唐代舞马的重要资料。(丁孟)
28、打马球图铜镜
唐 最大径19.3cm
镜作八瓣菱花形,圆钮。其主纹是四骑士打马球图案,四人姿态各异,或驰马高举鞠杖,或勒马平持鞠杖,或回身反手下持鞠杖,或倒骑挥动鞠杖,杖法不同,表现抢球、传球、带球等不同的技击法,生动逼真地刻画出当年打马球的激烈场面。纹饰取材于唐代皇室贵族间流行的打马球活动。把这种由波斯传入的体育活动场面铸到铜镜上,为后人研究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丁孟)
29、犀角雕狩猎图杯
清早期 清宫旧藏 高13.5cm 口径16.6/11.2cm 足径6.2/4.8cm
杯敞口,敛腹,足内空微外撇,不脱犀角本形。通体浮雕林木蓊郁,溪涧湍急,林蔼蔽日,有狩猎人物贯穿于景物间,并镂雕树木山石为鋬状。人物二人一组,分别出现于杯两侧及杯流下,可看作一行队伍,作行进、找寻、捕猎状。最为精彩的是捕猎场景,动感强烈,一猎手纵马舞矛于前,一猎手架鸢高呼在后,作者深谙以点代面之道,只描绘二人从隐身的巨岩后跃马而出,后面似仍有千军万马含而不发,留与观者联想。马前有一兔狂奔,一虎荒不择路,而出猎的壮阔场面已然被精练地的渲染了出来。
满族本为东北半农半猎的民族,入关之初,尚武精神不退,常以狩猎题材制器,这件犀角雕狩猎图杯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刘岳)
30、紫檀木百宝嵌狩猎人物长方盒
清早期 高8.8cm 长26cm宽16cm
盒紫檀木制,长方形,分盒盖与盒体两部分。盒中有屉用以盛装书册。盖面采用百宝镶嵌技法,以玳瑁、螺甸、玛瑙、松石、大漆等原料浅浮雕嵌刻狩猎人物图。图中戎装的4位骑手头戴蕃帽,脚登马靴,身着大襟长袍,一挥鞭,一投标枪,一架鹰,一举弓搭箭强悍勇猛地追击野兽和小鹿,人健马壮。孔雀石铺嵌的山石、螺甸流云以及人物的衣着、马的毛鬃,由于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色泽极为丰富,红、绿、黄相间,使古色古香的紫檀木盒具显得分外精致华丽,是清代早期百宝嵌工艺制品中的佳作。(刘静)
31、紫檀木百宝嵌狩猎人物长方盒
清早期 清宫旧藏 高10.2cm 长6.8cm 宽16.8cm
盒紫檀木制,长方形,分盒盖与盒体两部分。盒中有屉用以盛装书册。盖面采用百宝镶嵌技法,以玳瑁、螺甸、玛瑙、松石、孔雀石、大漆等原料浅浮雕嵌刻狩猎人物图。图中戎装的6位骑手头戴蕃帽,脚登马靴,身着大襟长袍,或持棍拿枪,或举弓搭箭,勇猛地追击野兔、小鹿和云间的芦雁,场面紧张热烈。由于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色泽极为丰富,红、绿、黄相间,典雅大方。
明代是我国镶嵌工艺最为繁荣的时期,其时镶嵌技法娴熟,嵌刻精湛,凡珍奇贵重之金石无不用之,且器物造型巧妙。清代前中期,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皇帝御用之器的制作更是糜费至极。这件制于清代初期的狩猎人物图长方盒将满人喜好游猎的习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此盒是自明代末期周柱创造百宝嵌技术以来盒具陈设品中罕见的精心之作。(刘静)
32、黄杨木雕东山报捷笔筒
清初 高17.8cm 口径13.5X8.5cm (链接)
33、竹雕骑马人
明 通高19.9cm 长14.9cm
竹根制,作者采用圆雕技法,以韩愈诗句:"雪拥蓝关马不前"为题材,刻一位顶风冒雪骑马人的形象。马双目圆瞪,四足开张,,双耳直竖,,似止步不前状。韩愈头戴风帽,耸肩缩颈,骑于马背之上,双手揣于长袖之中,其神态使人感受到风雪之狂。此件作品刻工圆润细致,人物、马匹的神态生动逼真,属于清玩中的小巧精雅之作。(刘静)
34、竹雕狩猎图笔筒
清早期 高17.3cm 口径16.2/15.4cm
笔筒棕黄色,镶紫檀木口及底。作品采用通景形式,以刀代笔,用高浮雕和镂雕等多种技法环筒壁一周刻狩猎图,将清初帝王贵族每年于秋冬季节在皇家园林围猎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下来。图中山深林密,怪岩重叠,古松奇藤,枫桐浓茂,构图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画面意境深邃幽远。作者将人的神情和马的动态雕刻得细致入微,毫发毕现。此笔筒为嘉定竹刻艺人中的高手所制。(刘静)
35、吴之番竹雕滚马图笔筒
清早期
高15.6cm口径10.4cm
笔筒采用一段竹节制的,底微内凹,口缘与底微侈。外壁以薄地阳文技法局部雕刻滚马图及阳文行书"吴之番"款。作者捕捉住圉人御马的刹那间情景,将人物马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阴刻技法细腻地刻划人物的衣褶、肌肉和眉目,用浅浮雕刻马的身躯、四蹄,表现出立体效果。马的眼睛则用深褐色半透明的犀角嵌入,突出了康熙时期画龙点睛的雕刻特点。此笔筒刻工精湛,缜密中有劲挺之致,且落款书法秀媚遒劲,宛转自然,表现了作者亦颇具书法功力,此笔筒是研究清代早期竹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刘静)
36、尚勋竹雕八骏图笔筒
清早期 高14.1cm 口径8.9/6.5cm
此件笔筒是清代初期著名雕刻家尚勋的作品。笔筒扁圆体,微斜,呈竹节式。作者以环筒壁构图的方式,采用浅浮雕技法,以山壁为界,将画面分为两组:一为竹林七贤,另一为八骏图。八骏是指传说中西周穆天子周游天下所驾驭的八匹神马绝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辉、光、腾雾、挟翼。尚勋用精湛的刀,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魏晋名士潇洒的风神及八骏活跃矫健的英姿,画面图案繁复,构图紧凑,虽然不是镂刻,刻工较浅,但层次分明,无拥塞之弊,其圆润流畅的刻技与玉石、牙角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笔筒曾得乾隆皇帝的赞许,是清代早期浅浮雕竹刻中的精品。(刘静)
38、竹刻春郊牧马图笔筒
清中期 高13.7cm 口径9cm 底径8.9cm
笔筒卷书式,呈月牙形筒状。作者在竹的外壳上留下供以雕刻的青皮,用留青浅浮雕技法凸刻远山峭壁、清溪垂柳、浴马等情景。此件作品形状奇特,凹陷痕迹是经人工挟制而成,犹如天生。作者运用极精细流畅的浅浮雕技法,利用青皮、竹筋浅淡黝深的变化,将筒壁刻画得宛如一幅山水画,加之骏马神似,景物逼真,静止中生出动态,妙趣天成,别具一种古朴典雅、清秀素淡之韵味。(刘静)
39、吴之番刻松溪浴马图笔筒
清初 高6cm 口径14.8cm 地径4.9cm
清代宫中旧藏,系清代文人书斋几案上的插笔用具及艺术陈设品。
松溪浴马图笔筒是吴之番采用薄地阳纹浮雕技法的作品之一。笔筒以通景方式,在外壁刻有峭壁流泉、松树人物及骏马图。图景分浴马、饲马、观马等三组。第一组:一老者赤腿、双手持缰赤腿牵马出溪,二老者则侧身坐于山坡之上向前观望,他们身旁有二马一立一卧憩息于坡草间;第二组:一老者双手持盆,伏身蹲地饲马。第三组:三老者相偎于松干之旁,居高临下观二马翻滚跳跃。山溪水清松茂,人马栩栩如生。在树端岩壁之上刻有行书“吴之番制”四字款。
这件笔筒光洁莹润,图纹布局妥帖,刀法娴熟,将山林的幽雅景色、人物蹲、走、坐、立的姿态、马儿滚、跃、卧、饮的神情均刻画得极为细腻生动,惟妙惟肖,是吴之番许多竹刻艺术品种的珍品之一。(刘静)
40、竹雕十二辰笔筒
清 高14.3cm 口径13.2/11.9cm 底径12.3/10.1cm
笔筒呈敞口筒式,镶紫檀木三矮足底座。作者利用天然随形竹根,以立体高浮雕技法,将较厚的筒壁刻成山林的形状,悬崖陡峭,层峦相叠,溪涧蜿蜒流淌,奇石错落,藤萝垂挂,枫树、翠竹、花草罗列于石隙、石笋之间。在树下、石上、溪旁、草间,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或立,或卧,或行,或飞,或坐,或窥视,姿态各异,散行其间,是为十二生肖。
此件竹根作品壁厚筋显,所刻景物刀工宛然,看似粗犷混朴,细审之下,不仅树木山石交叉簇拥,动物形态生动传神,且细小的花草也修刻得宛然如生。在同一个画面中雕刻出诸多动物和植物,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表现出一片太平景象。这种雕刻方法在竹刻器物中不多见,代表了清代中期竹雕艺术的又一种风格。(刘静)
41、驮书卷铜马
清 通高27.6cm 长27cm
马作低头行走状。身披鞍甲鞯,颈悬璎络,背负书卷。鞍鞯上饰起地阳文花卉纹。马造型生动,表情安详。(张丽)
42、铜马形熏炉
清 通高20.2cm 长21cm
马作昂首状,一前蹄抬起,三蹄立于铜座之上,站姿轻灵英爽。马背设盖,盖面镂空八卦图。空腔,直通口部,是为熏炉。(张丽)
43、掐丝珐琅海马纹三螭洗
清康熙 通高13cm 口径25cm
洗圆形,直壁,平底。三蝙蝠形足,三螭耳。通体以掐丝填彩釉为饰。外壁饰勾莲寿字,内底饰海水杂宝纹,内壁饰黑、红、白色飞马各一匹,并以海水江崖纹相间隔。(张丽)
44、掐丝珐琅海马纹螭耳洗
清康熙 通高16.4cm 口径31cm
洗圆形,直壁,平底,三鹰足,双螭耳。通体在海蓝色地上填彩釉花纹。外壁为勾莲花,内底为夔龙寿字,内壁为骏马八匹,有黄、蓝、白三色,身披火焰,姿态各异,活泼奔放。(张丽)
45、掐丝珐琅海马纹碗
明晚期 高10.2cm 口径22.6cm
碗圆形,圈足。外壁饰六狮戏珠,内底饰荷花鸳鸯,内壁环饰海水浪花,其上骏马六匹,红、黄、蓝、白、褐、斑纹各一匹。马均四蹄腾空,作飞奔状,轻灵活泼。(张丽)
46、画珐琅马驮八卦图手炉
清中期 通梁高16.2cm 长18cm 宽14cm
手炉长方委角形,开合式提梁,上附镂空万字锦纹盖。通体在紫粉色地上彩绘花纹。腹部四面开光,图案两相对应,两侧绘梧桐凤凰,前后各绘斑纹马一匹,背负八卦图,奔踏于翻卷浪花的海水之上,旁有山石松树。开光外饰缠枝花卉纹。手炉为广州制造。

上一篇:宣纸的收藏和鉴别

下一篇:宜兴紫砂

更多关于 故宫收藏的马形古董文物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