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宋代银锭的主流形制和用途

宋代银锭的主流形制和用途

来源:  浏览 4114

我们受到电视剧影响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哪个朝代的银子的形状都是元宝,比如有金元宝和银元宝,其实历史不是这样的,从出土的文物和流传下来的货币看主要是银锭,形制而且有差别的,宋代白银的名称有笏、铤、版、牌、鉼等,大致从唐朝继承而来的,都是就其形状而称呼的,但是也有按照功能命名的,但是宋代的银锭主要形制还是银铤。
宋代白银货币主要是银铤,北宋通行重50两的银锭,南宋末年曾通行重23两的银锭。宋代银锭按重量分为大、中小3种等次。有六两的,二十五两的,五十两的居多。银锭上普遍铸有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量、官吏、匠人名称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白银的使用情况。
宋代银铤的主要形制
宋代银铤形制主要是铤的形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变化的,主要以平首束腰形为主,这是承袭唐代银铤平首长条状特点并加以改变而成。
宋时期银铤有平首束腰、回首束腰和弧首束腰三种形制。

南宋银铤主要形制为弧首束腰形,中间内凹,面四周有波纹,首部略高于腰部。

.jpg" "北宋“角面并全”五十两银铤

"北宋“角面并全”五十两银铤,重1975.8克,长143.6毫米,束腰宽55.2毫米,头宽86毫米。
宋代的银铤用途

宋代的银铤,根据其性质及用途,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

第一种用途为“官铸银铤”,刻有地方官的官衔及姓名,包括税银及礼银,大都是官府委请制作铤银的“行人”所铸,因此落款方面官府名称刻于前,后面再刻行人、库子姓名,表示对该银铤的成色及重量负责。常见的有所谓“出门税银”,这是各城门将所征集的税钱,兑换成白银后熔铸成锭并打上印记,以便上缴;另有“京销银锭”,这是朝廷收到各地解京的银锭,因其成色多不统一,而另行销铸成新的银锭,以充作军费或其他支付。

 "宋朝“京销锭银”二十五两银铤

"宋朝“京销锭银”二十五两银铤,重量914.8克,长112.2毫米,束腰宽48.5毫米,头宽74.8毫米。

第二种用途为“贡银”,贡银(分上供银、进奉银两类),另一种称为税银。上供银和进奉银,都是地方孝敬皇帝的白银。进奉银一般在南郊节(又称南郊祭或郊祀节)和圣节日时候出现最多。所谓南郊节,是指冬至这一天皇帝在京城南郊圜丘祭祀天神的盛典。所谓圣节日,则是指天子的诞生日。这种银铤上大都刻有帝号年份以及进奉者的姓名。

北宋时以贡银见多,南宋则以税银为多。南宋的税银见有纱价银、经总制银、经总银、经制银、出门税银、出门客税银、京销银等等。所渭经制银,即以白银形式征收的经制钱。经制钱是由南宋时榷茶酒钱、量添卖糟钱、增添田宅牙税钱、官员等请受头子钱和楼店务添收三分钱等五种税组合成的。

"南宋“出门税”六两银铤.

"南宋“出门税”六两银铤,重231.6克,长74毫米,束腰宽35毫米。

第三种功能为“流通银锭”,这种银锭仅铸有工匠的姓名或辈次印记,常使用“某某郎”的称谓,而不用年份。重量多在5~12两,无疑是专供流通使用的。

南宋“马本纲银·嘉定戊寅岁”五十两银铤

第四种是“窖藏银铤”,是财主为窖藏而请“行人”铸造的,为表示对东家的尊重,落款时行人一般将东家姓名刻于前,后面再刻行人及库子的姓名。“窖藏银铤”如使用出去,会再打上其他戳记。

上一篇:带铭文的金钣-郢爰

下一篇:咸丰值得收藏的铜钱是哪几种

更多关于 宋代银锭的主流形制和用途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