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古代钱币的铸造方式:范铸法和翻砂铸钱法

古代钱币的铸造方式:范铸法和翻砂铸钱法

来源:  浏览 17840

古钱币的铸造方式主要指的是古代铜钱,因为铜钱使用量大,数量众多,所以需要批量铸造,古代可以没今天这么先进的仪器和机器只能通过传统手工批量铸造。古钱币铸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范铸法,一种是翻砂铸钱法。
范铸法是中国最早的古钱币铸造方式
范铸法是中国最早的古钱币铸造方式,到了春秋战国,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被应用在钱币的铸造上面,这便是范铸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钱范,所铸造出来的钱币也就大大不一样,既有广泛区域的差别,同一区域,不同国家之间也各有不同。大致而言,北方和东方为刀币,南方例如楚国为蚁鼻钱,西方如先秦为圜钱;然而都是行用刀币的区域,赵国和齐国所铸造的刀币不仅在形制上,而且在铭文上也完全不同。从青铜铸币出现以后,就开启了中国古钱币的版式时代,浩如烟海的版式,使得古钱币出现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状况。
翻砂法铸造古钱币是中国使用最久的工艺
翻砂法的运用首先就必须有母钱,然后根据母钱来翻铸行用钱,即“子钱”,由于母钱的不同,那么子钱也各异,这便诞生了版式。所以如果母钱不同,那么尽管同一种名称的钱币在价值上也有显著的差别。翻砂法是指母钱翻砂法,《天工开物》对铸造程序有详细记载“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木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盖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匡,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实,合上一匡填实,如是覆转,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绳绑定。其木匡上弦原留人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人孔中。冷定解绳开匡,则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夹出逐一折断,以待磨锉成钱。凡钱先锉边沿,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锉,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
同一母钱翻铸的钱币,有时在铸造上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例如移范、错范或者流铜等。尽管目前国内对此等钱币的认知多持不屑之态,但在日本等其他研究中国钱币的学者看来还是值得探究的,大概是认知程度的不同所致吧。就如同人民币的错版问题,不同的人认知不一样,那么价值也就大大不同。
古钱币
就已知情况来看,唐代钱币中顺天元宝、乾元重宝、开元通宝等都已经发现了共识的母钱,但数量极为有限;有宋一朝,海量的铸币使得母钱大量涌现,同一种钱币由于母钱不同,版式异常丰富。同一时期的朝代,西夏、辽、金元在与宋代进行文化交融中,也学习汉族铸钱方法,以母钱翻砂来铸造钱币,目前发现的辽代大安元宝母钱便是例证。这些翻砂出的钱币,同一名称就有着字的大小、字体和位置上的不同,阔字、窄字,行书、隶书、楷书、篆书以及正样、俯字、进字、退字等纷繁复杂。除此之外也有钱体的不同,尤其宋代钱币中,内外郭的宽窄、厚薄也有不同,有很多讲究,穿口大小也是大有学问,这也造就了钱币版式的丰富。
到了明清,依然沿用母钱翻砂法来铸造钱币,版式的内涵上依然等同于唐宋,只不过没有宋朝钱币那样的微妙版式,往往在字体、大小样上有着不同。除此之外也常见背逆现象(所谓背逆即钱币正反面的书写不在一条直线上),尤其光绪通宝的津局里面,背逆较为常见。光绪时期,西方机制币开始出现在中国,从清晚期至民国,机制币一直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流通货币。然而机制币由于造币厂的不同、模具的不一样,铸造出的机制币也有差别,这就导致机制币也有版式之分。
古钱币自商周出现以来一直延续至明清和民国,可以说,古钱币的铸造史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史。

上一篇:藏文荷花金圆牌

下一篇: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是怎么区分面值的

更多关于 古代钱币的铸造方式:范铸法和翻砂铸钱法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