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古玩专题 > 探寻河北古邢窑白瓷窑址

探寻河北古邢窑白瓷窑址

来源:  浏览 2433

河北邢窑被称为“中国白瓷的发祥地“,唐代把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称为”南青北白“,邢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有中华白瓷鼻祖美誉。邢窑在唐朝达到鼎盛,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但至晚唐,邢瓷细白瓷日渐式微。延及北宋,邢瓷在世已默默无闻,逐渐被定瓷取代。
河北邢窑白瓷洁白似雪、规范如月、坚若磐石,在盛唐时代和越窑并驾齐驱,形成了陶瓷史上的“南青北白”。“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窑在唐朝达到鼎盛,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但至晚唐,邢瓷细白瓷日渐式微。延及北宋,邢瓷在世已默默无闻,逐渐被定瓷取代。

唐代邢瓷精品的主要特征便是如银似雪,也正因此,在它衰落后,人们一直执着地寻找唐代邢窑遗址。而这种寻找,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1980年10月4日,当天,陈二印和陈月恩一行人在临城县祁村和西双井村发现了三处窑址,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不仅捡到了粗白瓷,还发现了洁白如雪的细白瓷。这是邢窑考古以来,人们第一次发现具有典型唐代邢瓷特征的细白瓷。
1983年冬,内丘县组织了“内丘文物组”,开始在境内五个乡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普查。

  经过近两年的调查,到1985年底,内丘县文物组在县境内先后找到了二十八处古窑址。这些窑址中,不仅有唐代窑址,而且还有北朝、隋朝、五代、宋金窑址,出土标本不仅有青瓷、黑釉瓷、褐釉瓷、粗白瓷、细白瓷、透影瓷和唐三彩,还发现了专供唐代宫廷“大盈”库的“盈”字款瓷器和之前从未见过的透影白瓷。

  1985年12月初,当时的河北省轻工厅和河北省硅酸盐学会组织了一次考察活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内丘发现邢窑遗址,证明文献所记无误。而大量发现的精细白瓷以及专供宫廷的“盈”字款瓷器,更是证明唐代邢窑中心就在内丘,而之前发现的临城窑址则是邢窑的一部分。

  “内丘邢窑遗址的发现虽然没有临城发现窑址时那么轰动,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它印证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准确无误,解决了一桩历史疑案。”张志忠表示,如果说临城窑址的发现“初步揭开了邢窑之谜”,那么内丘窑址的发现可以说“正式揭开了邢窑的庐山真面目”。

  继临城、内丘之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邢台市区和邢台县也发现了时代约为北朝时期的邢窑的早期窑址。一处窑址位于邢台市区顺德路北段,遗址面积200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另一处窑址位于邢台县西坚固村,采集标本有青瓷碗、罐、盆以及窑具三角支钉、齿形垫具等。

  “这一系列的发现纠正了之前学术界对邢窑研究的诸多错误认识。在遗址发现之前,一般学者认为邢窑的烧造时间很短,但邢窑遗址被发现后证明了邢窑的烧造历史是源远流长的。”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所长贾城会说。

  另外,根据内丘及其邻县存在着大量具有共同特点和彼此相连的窑址这一事实,专家们认为,邢窑和越窑一样,也应是一个“跨州连郡”的庞大窑区。“如果内丘窑址是邢窑的中心,那么临城以及隆尧县、邢台县和邢台市区内的窑址,也应是邢窑的‘有机组成部分’。”

  1996年12月,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4月,在内丘县城关镇服务楼及周边区域建筑拆迁施工中,大量邢窑文化遗迹被发现。

  当地文物部门经过20多天抢救性清理,发现了重要的文化遗迹——隋唐时期6座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

  同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北省文研所联合市、县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进驻内丘,对该遗址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考古发掘。

  “在那次发掘中,11座窑炉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收获,为研究邢窑早期窑炉和产品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资料。”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当时的考古队领队王会民说。


  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隋三彩。隋三彩的首次发现,证明邢窑至少在隋代就成功烧制出三彩器物,其唐三彩是隋三彩的继承和发展。

  最终,考古队共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墓葬22座,井35眼,灰沟6条,灰坑144座,出土遗物多为瓷器和窑具残片,数量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约超过2000件,另外还出土了隋三彩和大量的砖瓦残片及瓦当模子。

  2013年,此次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围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上一篇:孔雀绿釉鱼澡纹盘

下一篇:素纱襌衣

更多关于 探寻河北古邢窑白瓷窑址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