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古玩专题 >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面具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面具

来源:  浏览 2831

四川的金沙遗址博物馆里收藏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代事情的金面具,一大一小,跟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不一样的面具装饰。这两件出土文物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金面具
大金面具纯黄金打造,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是中国商朝时期的古董文物,出土于四川金沙遗址。
   大金面具是目前中国商周时期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件。其造型与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长方形耳,耳垂穿孔,显得十分威严。


小金面具
    小金面具高3.74厘米、宽4.92厘米、厚0.01~0.04厘米。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人像圆脸圆颐,下颌宽圆,耳朵外展,耳廓线清晰,耳垂上有孔,但孔未穿通。眉毛呈弧形向下弯曲,梭形双眼镂空,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大嘴镂空成微张的形状,嘴形似乎还略呈笑意。器表作抛光处理,内壁则较为粗糙。该件人面造型风格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金人面罩和贴金铜人头像有所区别,却与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个别青铜人像和金沙村同时出土的铜立人像面部形态相像,在造型上却更为小巧精致。这件面具可能与三星堆金人罩一样是包贴于青铜人面像上,但也不能排除它成形后尚未覆盖在铜人头或其他材质(如木质头像)上的可能。这类金面具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几乎不见,它应当是商周时期四川盆地青铜文化具有典型性的因素之一。


 两件金面具含金量均超过80%,其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用自然砂金加工、热锻成型,再整体锤揲成形,成形时应垫有模具。具体的锤揲方法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以专门制作的人头像或人面像为模具,将黄金锤揲成形后,再用生漆等黏合剂将金饰件面罩粘贴在青铜的人头像上;另一种可能是直接以需要用黄金装饰的青铜人头像作为模具,将黄金皮锤打在需要装饰的人像面部,并使之附着牢固。从金面具比较厚实、边缘有铆接痕迹等现象看,似乎采用的是第二种成型方法。金面具大体锤揲成形后,再采用剪切、雕刻、镂空等多种手法进行修饰,随后对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以使其光亮,最后用铆接和粘贴等方法将其固定在其他器物的表面。如此精致且具象的金面具,堪称同时期金器加工工艺的经典之作。
  黄金面具作何用?
  两件金面具均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区内,金沙遗址祭祀区是古蜀王国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1200年至前650年)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这一区域内,目前已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相关的遗迹,出土了6000余件制作精巧的金、玉、铜、石器等,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数千枚野猪獠牙、鹿角和陶器,这些珍贵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来奉献给神灵的神圣祭品。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小圆坑内还发现了许多红色的泥土,为什么这些土会是红色的呢?因为土里掺杂了大量的朱砂,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器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朱砂就是这些器物在奉献给神灵之后所流的血液,这实际上是古代血祭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国举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动时所使用的。
  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观察,金面具表面虽打磨得十分光亮,但内壁却较为粗糙,且两件面具大小不一,因此,很可能不是用于活人佩戴的,那么,它在祭祀活动中到底是怎样使用的呢?考古资料显示,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中曾出土了金面具和铜人面具,是用生漆加黏土调和而成的粘贴剂粘贴在青铜人头像上的,这种粘贴剂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很多器物上也广泛使用
    金沙遗址现已出土金器300余件,其数量与种类是中国同时期发现之最,器物以金箔和金片为主。器型有“太阳神鸟”金饰、面具、冠带、鱼纹带、镂空喇叭形器、金盒、三角形器、蛙形器、鱼形器、蝉形器等。

上一篇:古代黄金材质的香薰

下一篇:定窑瓷器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更多关于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面具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