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古玩专题 > 古代的蜡烛台

古代的蜡烛台

来源:  浏览 5027

古代只有蜡烛照明,所以烛台是生活日用必需品,照明用具。之前烛台是佛前供器,为五供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已有各式精美的铜烛台,三国两晋时期制瓷工艺发展,青瓷烛台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铜烛台。三国有羊形烛台,西晋有狮形烛台,南朝有四管带座烛台。隋唐时期烛台的造型更加丰富。明宣德有青花八方烛台,烛台上置蜡烛形插柱。正德时期的烛台基本保持明初烛台之结构,清代仍沿袭这一器形。

蜡台的材质
瓷器
铜胎
琉璃
掐丝珐琅蜡台

蓝玻璃戗金花卉纹蜡台,通高28.5cm,盘径6cm。
  蜡台由蜡扦、大小两个撇口浅盘、立柱、覆碗式高足等组合,再以铜棍穿连,用螺丝紧固而成。器表阴刻缠枝花卉和卷草纹,纹内戗金。高足上饰弦纹,弦纹之上阴刻填金横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蓝玻璃戗金花卉纹蜡台以海蓝色不透明玻璃模制而成,造型优美,线条曲折流畅。其装饰采用了髹漆工艺中的戗金漆技法,蓝色玻璃晶莹璀璨,戗饰的金色纹饰华丽美观。

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明永乐,高38.5cm,口径9.0cm,足径23.5cm。
  烛台为八方式,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烛插,下层为台座,两者均为束腰八方形,中层为连柱,形状如酒盅倒扣。通体青花装饰。烛插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连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台座面饰海水纹和莲瓣纹各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足内施白釉。底心无釉。
  此八角烛台仿自阿拉伯铜器,结构复杂,装饰华美。绘制纹样使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
  烛台出现的历史很早,远在三国、两晋时期,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瓷烛台随之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时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刻划精美的花纹。到了明代盛行八方烛台,烛台上有的置蜡烛形插柱,造型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掐丝珐琅栀子花纹蜡台,明万历,御用监制造,通高9.6cm,盘口径18cm,盘底径13.3cm。清宫旧藏。
  蜡台圆盘式,折边,底承3个铜镀金垂云足。盘中央为一铜镀金宝瓶,瓶上出蜡扦。盘内为浅蓝色珐琅地,装饰红、黄、绿等色折枝花卉纹,折边以绿色珐琅为地,饰掐丝填红、黄、白色珐琅折枝栀子花纹。外底中心阴刻竖行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器的颜色和品种日渐丰富,并在色彩搭配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盛行以暖色或中间色作地色,或在一件作品上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颜色作地色,这件蜡台即为其中代表作品之一。


掐丝珐琅胡人捧瓶座落地烛台,清康熙,通高131cm,底座长23cm,宽27cm。
  灯座造型为一胡人单腿跪于方座之上双手托举观音瓶,瓶上置蜡钎,灯盘一侧有莲瓣形灯挡。通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瓶身及灯盘等处饰彩色缠枝莲纹。胡人深目高鼻,胡须浓密,身穿罩甲,甲饰缠枝莲及菊花纹,并于前身后背饰各色“寿”字,人物的头、腿、足部均镀金,面部表情丰富生动。
  此器釉色灰暗,砂眼较多,为清早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风格。灯座的胡人形象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TAG:

上一篇: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下一篇:唐代银鎏金古董艺术品

更多关于 古代的蜡烛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