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是中国古代继邢窑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窑场,定窑瓷器白胎、略失透白色釉的精细白瓷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也成为承造贡御瓷器并从事商品瓷器烧造的的窑场。从近些年定窑白瓷的考古发现,陆续出土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瓷器。虽然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可见定窑瓷器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开始烧造了,定窑烧造的瓷器有白瓷、黑瓷、酱釉瓷、绿定、描金瓷器等有定窑刻划花白瓷。下面样子收藏介绍一下定窑窑口烧造瓷器经历几个发展阶段。
定窑瓷器烧造发展时期
定窑瓷器烧造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为唐德宗建中元年至唐僖宗乾符六年(780—879),是定窑瓷器创烧期,瓷器烧造的种类烧,产量不太高。
定窑瓷器烧造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定窑窑业发展期,可分为前后两段。
前段自唐僖宗广明元年至五代后唐天祐十九年(880—922),定窑进入快速发展期;
后段为后唐同光元年至北宋建国(923—960),是定窑烧造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期,此时定窑白瓷取代了邢窑白瓷的地位,成为北方烧造白瓷最大窑口,在这个时期定窑逐渐形成自身的生产特点及瓷器风格。
五代定窑白釉“官”字款碗
定窑瓷器烧造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为定窑的革新与转变期,同样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北宋建国至真宗天禧元年(960—1017);
后段为真宗天禧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1017—1085)。
北宋时期定窑白釉碗
进入北宋定窑瓷器发展迎来了重要转折点,在器物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均不断改善,尤其在三期后段,随着煤烧方法和覆烧工艺的应用,定窑生产走向繁荣。定窑瓷器烧造发展的第四个时期为定窑的兴盛期,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到钦宗靖康二年(1086—1127);
第二段为北宋灭亡至金海陵王正隆六年(1127—1161);
金代定窑斗笠碗
第三段为金世宗大定元年到蒙古军队占领曲阳的金宣宗兴定三年(1161—1219)。

第五期为金宣宗兴定三年至元英宗至治三年(1219—1323),定窑走向衰落。
定窑瓷器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对南北方诸多窑场产生了重大影响,宋金时期许多窑场都烧造定窑类型的精细白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被命名为“定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