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艺术新闻 > 北魏邢合姜石椁壁画

北魏邢合姜石椁壁画

来源:  浏览 1222

2015年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城南富乔发电厂抢救回一批彩绘画像石板,可复原为一座房形石椁,属于一座被破坏了的坐北朝南的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石椁由地栿、四壁、梁和顶板组成,为长方形屋宇形,悬山顶,面阔2.42、进深1.79、高1.67米。房形椁是北魏平城时期十分流行的葬具,该墓出土了一块圆首长方形石墓志,墓主是葬于北魏皇兴三年(469)的邢合姜,是幽州燕郡安次县人韩受洛拔之妻。这座房形石椁的图像十分特殊,全是佛教题材而不见当时流行的世俗内容。在内壁彩绘了14尊坐佛(原有15尊,其一阙)及飞天、供养人、护法神兽等形象,整个椁室俨然一座埋在地下的佛殿。椁内北部安放石棺床,雕刻有忍冬纹和水波纹图案。

邢合姜石椁的空间营造主旨与此前所见的平城墓葬,乃至整个汉末至隋唐墓葬都大不相同,尚属考古发现的孤例,但从北魏平城佛教信仰的背景来看,它的出现又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反映了平城佛教与丧葬的密切互动。可以说邢合姜石椁是个例外。

邢合姜墓志.jpg

邢合姜墓志

石椁正壁由三块石板拼成,绘三个并列的尖拱龛。中央大龛内彩绘二坐佛,释迦、多宝并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分别着偏袒右肩和通肩袈裟,施说法印。二佛之间有一个长方形题记框,原应有墨书题记。龛顶上饰三朵莲花。左侧龛已佚。右侧龛内绘一尊禅定坐佛,着通肩袈裟,龛的上方绘有屋宇和莲花,左上角绘飞行的虚空夜叉,坐佛两侧绘站立的菩萨和婆薮仙,左侧的菩萨赤脚站立于莲台上,双手合十面向坐佛;右侧的婆薮仙瘦骨嶙峋,上身赤裸,下着短裙,赤足站立,手持一物于胸前,面向坐佛作问道状,头顶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正壁三龛的下层共用一列供养人,以香炉为中心。香炉两侧是由托钵胡僧引导的世俗供养人行列,左侧有5位男性供养人(可能缺失一位),右侧有6位女性供养人,所有供养人皆着鲜卑服装,人像前都有长方形题记框。

石椁侧壁(西、东壁).jpg

石椁侧壁(西、东壁)


东西侧壁的图像配置相同,各绘2个并列大龛,根据下层香炉的位置,应是以外侧龛内的坐佛为主像。其中西壁外侧龛内的主像身着偏袒右肩袈裟,左手作说法印,右手亲抚罗睺罗头顶,两侧有供养菩萨;内侧龛内的坐佛着通肩袈裟,施说法印,左侧有供养菩萨。东壁外侧龛内的主像施禅定印,内侧龛内的坐佛施说法印,左侧有供养菩萨。两壁坐佛的下层都是以香炉为中心的供养人行列,西壁香炉的左右两侧分别是8名汉装男性供养人和2名汉装女性供养人,东壁香炉左右两侧分别是6名汉装女性供养人和2名汉装男性供养人,各供养人行列皆由1名胡僧引导。
石椁前壁(内、外壁).jpg
石椁前壁(内、外壁)
前壁(南壁)由3块石板拼成椁门和门梁。椁门外壁绘躬身相向而立的门吏。内壁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一列坐于屋宇之下的七尊坐佛,下层椁门两侧是口吐长舌的神兽。
石椁正壁(北壁).jpg

顶部由8块石板拼成(现缺一块),绘有六组飞天。飞天皆有圆形头光,脸型丰圆,上身斜披络腋,下穿紧身裙,周身帔帛缠绕,双腿向后微曲,露足。6组飞天姿态各异,或双手捧莲蕾,或一手捧莲蕾,一手挽飘带,或两臂伸张,或双手挽飘带凌空飞舞。飞天之间以莲蕾点缀。


这是一座模拟佛殿的石椁。画像布局严谨、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正壁的“二佛并坐”和前壁的“七佛”是着重表达的佛教主题。此在已发掘的大量北魏平城墓葬中显得十分特殊。

上一篇:雕塑家王临乙和王合内夫妇为了艺术无儿无女,相濡以

下一篇:南派雕刻艺术-福建龙泉惠安木雕

更多关于 北魏邢合姜石椁壁画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