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艺术新闻 > 唐岳州窑青瓷俑雕塑

唐岳州窑青瓷俑雕塑

来源:  浏览 2254

唐岳州窑青瓷伎乐俑出土于1976年的长沙市西郊咸家湖小学一号墓,唐岳州窑青瓷伎乐俑生活可爱,活灵活现,体现了唐代的雕塑艺术以及青瓷烧造工艺

唐岳州窑青瓷弹箜篌伎乐俑

通高17.7厘米,肩宽5厘米 1976年长沙市西郊咸家湖小学一号墓出土
通高17.7厘米,肩宽5厘米
  伎乐俑头梳高髻,上着低圆领窄袖紧身衣,下穿百褶长裙,胸下束腰带,跽坐与方板上,弹奏箜篌。该伎乐俑是典型的岳州窑产品,灰白胎,青釉,玻璃质感强,有开片,胎釉结合不太好,有剥釉现象。箜篌为胡乐,汉初传入内地,魏晋南北朝以后盛行,名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十五弹箜篌”之句。早期的箜篌体曲而长,有二十二弦,后来有一些变化,形体如半边木梳,张二十五弦。伎乐俑所操箜篌形似半边木梳,竖抱于怀,双手弹奏。箜篌上仅划五根弦,与文献记载的二十二弦或二十五弦不符,这可能仅是象征有弦而已,并没有刻出当时箜篌的实有弦数。

唐岳州窑青瓷打钹伎乐俑
1976年长沙市西郊咸家湖小学一号墓出土
高19厘米
  伎乐俑头梳高髻,上着低圆领窄袖紧身衣,下穿百褶长裙,胸下束腰带,跽坐在方板上,打铜钹。该伎乐俑是典型的岳州窑产品,灰白胎,青釉、玻璃质感强、开片,胎釉结合不太好,有剥釉现象。铜钹通常与排箫、琵琶、觱篥、笛、箜篌、腰鼓等组合成小型宴乐队,安阳隋张盛墓出土了一组八件伎乐俑,演奏铜钹俑便在其中。铜钹这种打击乐器发源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后流行于西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内地,遂成为我国乐器组合中的一员。


唐岳州窑青瓷击鼓伎乐俑

1976年长沙市西郊咸家湖小学一号墓出土
通高17.7厘米,肩宽5厘米
  伎乐俑头梳高髻,上着低圆领窄袖紧身衣,下穿百褶长裙,胸下束腰带,跽坐在方板上,拍击腰鼓。该伎乐俑是典型的岳州窑产品,灰白胎,青釉,玻璃质感强,有开片,胎釉结合不太好,有剥釉现象。腰鼓,即细腰鼓。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关于“村人并击细腰鼓”的记载。隋代,西凉、龟兹、疏勒和高丽乐器中均有腰鼓。唐代的长沙窑、鲁山窑皆烧造过瓷质腰鼓,有实物存世。这件伎乐俑右肩挎绳,绳系腰鼓,鼓斜置腹前,右高左低,双手拍击,生动的再现了唐初乐伎拍鼓的姿势,对研究我国唐代音乐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唐岳州窑青瓷文吏俑

1976年湖南省长沙市咸家湖小学发掘
通高25.6厘米,肩宽6.5厘米,底板长7厘米,宽6.7厘米
  俑站立于一方形瓷板上,头戴官帽,上身着交领广袖衫,双手相操置于胸前,下身着及地长裙,脚蹬尖头鞋,通体施青釉,玻璃质感强,眼珠褐彩点缀。瓷板底露胎,胎质细腻,胎呈灰色。该俑制作精细,形象生动,神韵逼真,代表了唐代岳州窑的制瓷水平。

唐岳州窑持杖老人陶俑

1958年长沙南郊赤峰山4号墓出土
高37厘米、宽10.6厘米、重2.5千克。
  俑头戴高冠,方脸,浓眉高鼻,张口露齿,胳腮胡,身着交领广袖短袍,腰束带,长裤,束腿,双手置于胸前,持杖而立。素胎无釉,胎色灰黄。

  此俑出土于一座凸字形砖室墓中,前室窄长,主室近方。持杖老人陶俑同时出土二件,与此俑共存的陶器有背物俑、胡人牵马俑、陶马和双峰骆驼、人首鸟身俑等,墓中还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器,器形有灯台、三足炉、三足、水盂、高足盘等。从青瓷的胎釉和器形看,尚保存许多隋代作风,这应是一座唐初的墓葬。

唐岳州窑持杖老人陶俑造型自然逼真,线条流畅,细腻,保存完整,为初唐陶俑造型艺术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迦陵频伽雕塑

下一篇:鲜卑陶俑雕塑

更多关于 唐岳州窑青瓷俑雕塑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