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艺术新闻 > 达蓬山摩崖石刻雕塑

达蓬山摩崖石刻雕塑

来源:  浏览 1957

达蓬山摩崖石刻由秦渡庵画像石刻和佛迹洞摩崖题刻组成.达蓬山亦因有了秦始皇的到此一游和徐福东渡传说而名闻浙东。此山原名香山,宝庆《四明志》如是记载:“香山,旧名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岩,高四五丈,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岩有佛迹。或云山上多香草故以为名,又云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号达蓬。”
【秦渡庵画像石刻】:位于达蓬山佛迹洞东南侧百米远的崖壁上,画像石刻面东,高1.21米,由人物、动物及其他造像组成。画面上端居中刻‘灵台自若’四字,下为‘鲤鱼跃龙门’和神龛造型,神龛呈正方形,进深0.21米,两侧刻‘比丘圣灵塔·康熙庚子春’字样;左侧上方为一倒骑老翁,神态自若,疑为张果老;右边为波涛中行进的大船,时而有鱼儿跃出水面的场景;下方一组为人马过桥图,高高的拱桥使人、马步履蹒跚,小心翼翼;其右侧另有一组画像,为凤鸟争鸣和牵驴过桥图。该画像石刻造型古拙,虽雕刻技法一般,却生动诠释了古代滨海人们的出行及其他生活状态。
 


【佛迹洞摩崖题刻】:
佛迹洞位于慈溪市达蓬山磨坊岗南部,洞口面西南,仅容一人进出。洞深10米,宽5米,四周峭壁削立,上端绿荫蔽顶。洞南崖壁下留有一天然左足迹。相传,唐天宝元年,僧达慧在山中结庐修行时发现该足迹,以为佛迹,遂称之为佛迹洞。
在佛迹洞东壁岩上镌有三方题刻:
第一方:此刻为楷书,纵高0.53米,横宽0.50米,字径0.08米,共5行25字。外有方形边框线,上刻饰出屋顶状。其内容为:‘武林钱芋、锦屏陈邦彦偕奉亲来瞻佛迹。隆兴二年(1164)二月廿四日。’
 
第二方:此刻为楷书,纵高0.48米,横宽0.90米,字径0.07米,自左向右共11行52字。其内容为:‘县宰唐仲温,携家来礼古佛足迹,访禅师遗趾,扪萝穿石,小休洞口,东眺沧海,真胜游也。子士贤、孙祺孙侍行。时淳熙九季(1182),清明前一日。’
【注】:唐仲温,字与直,南宋婺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饶州教授;淳熙八年(1181)正月八日任明州慈溪县令,淳熙九年(1182)八月二十二日去职。
 
 
第三方:此刻为楷书,自左向右书写。纵高0.55米,横宽1.70米,字径0.06米;其中正文14行,每行6字,尾行2字,款6行,共20行112字。内容为:‘巍巍达蓬,跨海之东,古留佛迹,今逢慧公。自来十载,苦志潜踪,达摩面壁,仿佛宇风。乃辟石洞,乃肇大雄,梵音振起,海音聿通。指挥花落,入定云封,佛迹维异,师行维崇。余聆其锋,语语透宗,虎溪相过,敢附陶翁。游佛迹洞谒慧初大师,率笔志之。赐进士翰林院修撰秦宗游题·康熙丙子年(1696)仲冬。’
【注】:秦宗游,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河南乡试主考官、翰林院修撰、国子司正等职。
达蓬山佛迹洞因佛迹而闻名,但因历代人文观摩留下的痕迹而使其显得更加丰富和神秘。通观这三方题刻,笔法端秀、刻画清劲,章法匀整、气韵流畅,充分展示了书法艺术和石刻技艺的完美结合,实为浙东不可多得的摩崖书法艺术精品。
                            
                              《海赋诗》
                              清·黄宗羲
                         伛偻入古洞,天光忽天霁。  
                         危石削双门,蹠痕粲五指。
                         浑然太古中,岂是开元始。
 
                         剥藓见题名,情亲异代魂。
                         隆兴钱集锦,淳熙唐仲温。
                         攀萝复穿石,胜迹今尚存。

  秦渡庵画像局部(人马过拱桥)

上一篇:吴子汉石雕塑双观音像

下一篇: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

更多关于 达蓬山摩崖石刻雕塑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