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北朝唐思惟菩萨像雕塑 > 北朝唐思惟菩萨像雕塑

北朝唐思惟菩萨像雕塑

来源:  浏览 26995

唐思惟菩萨像雕塑是中国南北朝的北朝时期的佛像雕塑艺术品,铜质鎏金,高11厘米,以失蜡法铸成。铸工精湛,发丝眉目历历可见,璎珞飘逸,手指纤细,宽度不到一厘米,圆形台座上的莲瓣装饰线条浅细流畅而清晰,衣裙褶皱随体起伏,质感逼真,体现出青铜铸造的高度水准(图2组)。此像作典型的菩萨装,双腿交错盘坐于莲台之上,左手屈肘撑腿,右手屈肘托腮,低头右倾,敛目向下,仿佛正沉浸在冥想之中,是佛教所谓的“思惟相”。
北朝晚期的思惟像制作,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主要集中在河北中、北部及与之毗邻的山东北部地区。从冀鲁两地出土的思惟像在时间、形式上的关系推测,单体思惟像可能是首先流行于河北地区,并逐步传播影响至山东地区。
佛教造像作为传达宗教理想的美术形式,深得印度艺术象征主义的传统,无论形象、装饰、姿态、衣着等都有很强的程式化指向,使人一望即知其宗教的内涵。思惟像是表现菩萨禅修思惟,觉悟证道的造像形式,其造型的关键特征是“思惟手”。据成书于唐代的《大日经疏》解释,思惟手是“稍侧头,屈手向里,以头指指颊”,即以手支颐,侧头配合的姿态。在目前可以确认的思惟像中,无一不是采用了这一动作的。而同时,作为思惟菩萨的形象,通常还要搭配一足置于另一腿之上的“半跏坐姿”和沉思或微笑的表情,只是腿足姿势和表情的使用似乎并非特别严格,偶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如这件馆藏的唐代思惟像,即未作典型的半跏坐姿,因此亦显得格外珍贵。
思惟像渊源久远,在印度佛像的发源地犍陀罗和秣菟罗造像中都有发现,尤以犍陀罗为突出。由于犍陀罗艺术中鲜明的希腊-罗马艺术影响,人们自然地把寻找这种造像源头的目光指向更为遥远的世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地中海沿岸古代希腊、罗马墓葬石碑或石龛上的悲哀妇女形象,很可能就是印度思惟像的远源。
思惟像传入我国的时间很早,在三国晚期的吴镜中,已经可以见到,但并未流传很长时间。而在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北凉佛塔上出现了思惟菩萨的形象,后在敦煌、克孜尔、乃至云岗、龙门等石窟雕塑中都渐次可见,表现形式则有石刻、泥塑、壁画、造像碑等。可以说,思惟像是5-6世纪中国佛教艺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北朝晚期,尤其是东魏至北齐时期,单体的思惟像一度非常流行,造型语言也日渐丰富,不但造像背景由简至繁,造像形式也由单像变为对称双像,甚至达到前后两面双像的程度。

北朝唐思惟菩萨像雕塑

上一篇:清代画家傅山的《雨中画鸭图》

下一篇:清代关羽铜造像雕塑

更多关于 北朝唐思惟菩萨像雕塑 的信息